《强汉(荣誉)》第304章


乱世用重典,一个人的出现很大缓解了内部压力,那个人自称子泊,深习法家律典,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法家派别的‘治’派。
法家自古有三派,一派以慎到(人名)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人名)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这个不用说吧?)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奇也?怪哉!
世人只知道有法家三派,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法家还有一个什么治派。
子泊说:“依法治人,某欲学卫鞅(商鞅)又恐落于人后,卫鞅治秦而开‘法’派。吾甚向往!”
郑元是法家‘势’派信徒,听到子泊大言不惭要开派大怒,亲自前往与子泊大论三天。
郑元出来后对天狂笑,他对即将出征的林斌说:“此人酷吏也!欲学卫鞅青史留名。可用之,不可重用之。”
林斌也在笑,他对现在的人基本有些了解,不难想象郑元其实是认识子泊,两人所谓的大论三天是在造势,子泊大言不惭说要开派也是在造势,一切为的就是名声。不要小看名声这东西,这时代有名声就代表有人气有威望,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林斌也并不反感造势,他让子泊先领一地治理,说是先看看子泊有什么才能,观察之后量才而用。
随着汉部在辽地待的时间加长,陆陆续续有在汉国不得志的人前来求官,其中法家信徒的人数最多。会造成这样的效应其实不难理解,毕竟汉部从很多痕迹上可以看见先秦的影子,林斌采取的治理方针又偏向法治那一个方向,人们只当又一个‘秦国’即将现世。
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在内,再有林斌本身是炎黄子孙,在没有特定民族观念的现状下,汉国那些还在自称赵人、燕人、楚人、韩人的学士并不像当权者那么排斥,前来求官也没什么好值得意外。
林斌将内政管理丢给三司,将后勤保障交给韩安国,他率领神策军连同附属军队开拔,准备迎接西面而来的匈奴威胁。
……
韩安国静看大军离去,他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两支骑军在浩浩草原来回冲杀。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
长城巍然,征路悠长,众生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
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吟罢……
“世事无常,堵在外面的唯一结果就是拦住游牧民族南下的道路,汉部成了游牧民族的首要攻击目标。有汉部挡在塞外一天,汉国就能休息养生一日,同样……汉部也能在年年的战争中锻炼军队,依靠战争大量俘获人口。”韩安国调转马头,他忍不住再一次回首,“他知道挡在这里每年都要和北狄、东夷打仗,怎么还选择这里?”
没有答案就是答案。由于策略方针的问题,汉部注定是一辆停下来就会出大问题的战车,林斌只有一直寻找敌人,把内部的压力向外引,用战争吸引人们的目光,让他们暂时忘掉一些不该记起来的东西。
虽说汉部已经自立,但是汉部还没有国号,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汉部其实很像一个畸形儿,她的内部结构混乱,社会体系没有确定,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不断征服别人。
征服的乐章依然在奏响……
黑旗军进攻肃慎王城的作战一刻未停,仅在三天之内就消耗掉近五百万枝箭矢,箭矢的高强度消耗是对后勤供应的巨大考验,索性的是辽地不缺少制造箭矢的材料,黑旗军随军匠作营本身的制造能力强大,再加上后方的支持目前还没有出现箭矢短缺的窘境。
狼军攻下黑龙江平原后经历十天的南下作战一举攻克肃慎多处城镇,其实以其说是城镇不如说是聚集人数较多,有固定栖息地的部落村子。目前狼军在陈汐的率领下一路凯歌,驻军于蛇湖(镜泊湖)配合黑旗军已经完成对肃慎两面夹击的战略部署。
不对等的对手,一切等的只是约定之日的到来。
看远方……
吕炎与前来交换驻防的友军交接完毕后,他率领在汉国历练的七万步军离开医无虑山向东北方向开拔,准备与南下的虎军会合,再配合驻军于秀水河的甲贺豹军从两个地方发动对卫氏朝鲜的战争。
打卫氏朝鲜不像打肃慎,肃慎还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部落体系,落后的兵器再加上落后的战争思想让肃慎人离开丛林便不足为虑。
卫氏朝鲜作为一个已经存在数百年的政权(继承自燕国),她的军队有完善的军备,军队的将领也不是处于蛮荒无知状态、连兵书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肃慎人。其实这些都不是难题,唯一存在障碍的是卫氏朝鲜有城,很多坚城!
汉部……的军队,她的主力是骑军,卫氏朝鲜的领土很少有平原,大多是山地和河道,卫蒙政权经营了数十年几乎每个险要的地势都有建关隘,卫氏朝鲜的军队也不是肃慎军队,守城军队的军备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比汉国更加精良,想要啃下卫氏朝鲜的过程将十分艰难。
一个远在汉国长安的人听到汉部即将进攻卫氏朝鲜时说:“会死很多人,多到难以想象!”
诸多听众露出严肃的表情。这些人的装扮皆为文士,他们从四面八方被汇集在一起,聚集起来的唯一目标便是到辽地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
“死人……林斌不怕。他是一头猛兽,到了一个地方肯定要吞噬人命,据说与之交战的肃慎全国人口锐减,十不存五,其中以东部人口减员最为严重?”
最先开始说话的人又笑说:“东夷人与我等何干?此次我等相聚只为谋策,如何在到达辽地后打入汉部,获得林斌信赖,掌控汉部重权!”
晴天风雨兮,将临下……
第二百五十五章 良将无兵
一个民族的崛起总是伴随着另外一个民族的衰弱,民族崛起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无数次淬炼,所谓淬炼指的就是战争,用无数次战争来摧毁挡在崛起道路前方的障碍,用战争的手段防卫自己崛起的过程中不被外力破坏。没有军事的保证,崛起只能是空谈!
想要崛起必需拥有军事力量的自保能力,自保能力足够的时候,人能选择的道路有很多,但是人的天性只会选择用暴力去达到想要的目标,无可否认用战争手段是最快崛起最快的一种选择。
纵观历史数千年,整部历史书写的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每一章华丽的诗篇之中最为重点书写的事情莫过于谁战胜了谁,从战争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
文明和平的崛起过程不是没有,但是它从来还没有被真正的做到过。想要崛起的人或国家必然伴随一路坎坷,不管是愿意或者不愿意,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时代在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
自有人起,两人手拿石器,他们为了争抢一个猎物在搏斗;一群人为了生存下去必需拥有水源和栖息地,原本占有水源和栖息地的人想活下去就需要保卫,他们不会选择用嘴巴去谈,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妥协,因此他们只有互相攻击;两个国家,假设她们都强大无比,甲国的境内有一块乙国需要的土地,甲国不可能拱手相让,乙国对甲国发动战争……
人是有扩张欲望的灵长类动物,他们在占有某一件东西的时候总是渴望得到更多,能够依靠力量快速获得绝对不会自己去辛辛苦苦的培育。
人性本恶,这绝对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吕炎自觉就不是一个好人,他自小生活在势力错综复杂的河朔比谁都明白生存法则的残酷,现状就是如此,不想成为砧板上的鱼俎就需要比别人更为强大,在强大的过程中不断地消灭任何一个有威胁的敌人,让他们成为历史尘埃再也无法威胁到自己!
“游骑兵抓捕回来的卫氏朝鲜人说了些什么?”
“回统领:俘虏只交代盘山关隘驻扎两千卫氏朝鲜军队,守将名叫百缘。其余如关隘有无可绕路的捷径小路,城防如何皆没有作答。”
吕炎不喜欢山地战从来都没有喜欢过,他现在更加厌恶率领一支骑军和一支只在汉国打过小仗的军队去满是山地和关隘的国家作战。
卫氏朝鲜的地势太复杂了,多山不说,叫不出名字的河流更是多如牛毛,传统的闪击战术对卫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