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第810章


偻蛉巳兆雍霉鹄础!?br /> 一直到朱见深登上了永乐号,他还依旧在考虑这个问题。“彭师,日本王提到的产业调整计划,似乎对大明并无损失,可是为什么皇祖会坚持让经过内务府之手?”
“太孙殿下,身为一个统治者,经济问题不能不考虑,但是,却永远不是最主要的啊!”
这一下,朱见深恍然大悟。这一下,他也彻底见识到了自己这些王叔的难缠,一个跟他没有太多利益纷争的日本王,都还想着时不时能坑他一下,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内务府控制经济,只要内务府在自己的手中,就永远不会放弃这个权力。
这无关利益,只关系统治。
永乐号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朱见深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着东洲各个王叔之间的利益纷争。
身为太孙,咨情司,通政司,锦衣卫的情报体系全部向他公开,任何情报都能查询的到。
而每一件纷争之后的,涉及到什么利益,恩怨,经过彭时的分析,详细地讲解给朱见深听。
当然,这只是彭时的工作,而朱见深需要对知道的每件事都要做出自己的分析,然后统计成册,由彭时再加以点评,最后被装订起来,回来之后,要交给朱瞻基观阅。
这个大明不是历史上被儒家带歪的大明,帝王的传承,教育,都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制度。
从小时候的皇家教育,一直到成年后才进入公众大学接受教育,然后还有各种统治者角度的思想教育,眼界开阔。
只要不是一个蠢货,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历程之后,基本上都不会平庸。
朱见深虽然现在名不见经传,不是因为他平庸,而是因为没有表现的机会。
以前太子在活着,他只是太孙,当然要低调。
但是现在太子死了,朱瞻基已经给了他表现的舞台,由不得他不站出来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没有这么简单,他即使要表现自己,表现出什么样的程度,显露出什么样的个性,这些都需要经过整体考虑。
永乐四十二年六月,朱见深抵达了莱州府。
这个莱州府可不是山东的莱州府,而是后世的阿拉斯加。莱州府的封地属于莱王。这个朱瞻基的六十四子因为母妃早逝,属于不受重视的亲王。
他被封到了这个苦寒之地,也没有太多抱怨,而是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发展渔业和勘探,粮食基本依靠进口。
阿拉斯加可是后世有名的金矿区,莱州府看似荒寂,但是这些年莱王带着自己的三千护卫以及他们的家属靠打渔和开矿,日子过的比许多王爷都舒坦。
而且,这里距离大明最近,隔三岔五,他们都能借着运送海货和毛皮到大明贩卖的机会回大明享几天清福。
莱州城的位置处于后世的安克雷奇,这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天然海港,而且还因为太平洋暖流的影响,让这里的气候比其他地方更好。
有了在日本时候的经验,面对一直叫苦的莱王叔,朱见深却也不敢有丝毫承诺。
向这些王叔示好是应该的,但是绝对不能有任何影响太大的承诺。否则的话,答应了一个人,后面还有七十多个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答应一家,不答应一家,那才是真正的得罪人。
沿着东洲的海岸线一直向南,第一次来东洲的朱见深在见识到东洲瑰丽风景的同时,也见识到了各家王叔不同的表现。
受益于严格的继承法规,这些王叔都没有身登大宝的机会,他们没有了期望,自然也对这个侄儿没有太多的嫉妒,自然也不会为难。
无非是有些王叔想要好处,态度更亲近,有些王叔无欲无求,自然也就冷淡一些。
不过,不管怎么说,朱见深这一次是明确感受到了大明继承法规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正统十年,朱瞻基第一次修改大明律,确定了大明的继承法规的唯一性。
立嫡长,严格排序,按照这样的顺序,只有嫡长子一系具有无可替代的名爵继承权,其他子女具有财产继承权。
是的,子女。朱瞻基首次确定了女子也具有继承权,甚至一些家族,在男子绝嗣之后,女子也具有爵位继承权。
不过到了女子的子女一代,爵位不可延续。东方的父系传承这一点,不容改变。
在嫡子一系没有绝嗣的时候,任何旁系都没有继承权。
这彻底断绝了其他旁系依靠武力就能获取继承权的合理性,也让各家王爷失去了斗争的理由。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大明的民间继承法规也都跟着皇室走,家产平分也成为了常例,无非是长子长孙一系继承权更多一点。
有了这个死条款,其他王爷想想朱棣那时候造反获得王位也不被认可。而且,朱瞻基的儿子太多了,七十九个儿子封王,现在活着的还有七十四个。
他们成年以后就被派到了东洲,在大明本土没有势力,谁都没有机会竞争皇位。
到永乐四十二年冬天来临的时候,朱见深终于跟巡视组巡阅完毕东洲北大陆西海岸的各大州府,抵达了东洲总督城。
虽然已经是冬季,但是总督城四季如夏,杨道摆出了最隆重的礼节,欢迎第一次来东洲的太孙朱见深。
五年没有见过东洲总督杨道,再次见面,杨道的头发又花白了许多,不过身体依旧强壮。
面对这位帝国最著名的海军统帅,朱见深不敢有丝毫倨傲。不提他的功绩,光凭他的儿子娶了永衡公主,算起来,就要比他朱见深高两辈了。
就连彭时,面对这位老帅的时候,也表现的非常谦卑。
他出生的时候,杨道就已经从军,他还在读书,杨道就已经成为海军指挥使。
这东洲最早的海岸地图,就是杨道率军绘制的。面对这位老帅,谁都没有倨傲的资格。
杨道显然也已经知道了朱见深来到东洲之后的所作所为,对这个太孙的表现也相当满意。
一个太孙,来到东洲之后不因为身份而倨傲,不管面对百姓,还是面对亲王都不卑不亢,行事有度,这都的陛下教导有方。
“殿下,东洲海军将士都万分期待殿下的到来,如今总督运河大开,值守运河的将士,期待殿下的巡阅。”
第三十五章 理想
夕阳沿着西边的天空缓缓降下,辽阔的天地之间牛群在缓慢地移动。十七岁的冯大宝躺在高高的干草垛上,仰望着天空,心里满是惆怅。
他今年已经十七岁了,可除了因为卖牛去过一次德州城,一直都生活在这辽阔的草原上。
如果不是因为大明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接受三年义务教育,学习大明字和算账,他被父亲冯来旺送到小镇上的公学读了三年书,到现在恐怕都还是个睁眼瞎。
也正是因为读了几年书,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大,在遥远的中洲,有所有华人的根。
他喜欢看报,喜欢看书,但是在这里,只有数不清的牛和羊,还有那些吃饱喝足就满足无比的人们。
日升而起,日落而睡,每天谈论的都是谁家的牛又染上瘟疫了,谁家的羊又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是他所愿意的,他想去德州城,在那里哪怕到码头上当个苦力,哪怕到工厂里面干活,也比在农场里面见到更多的人。
但是冯来旺却不愿他这个长子不照看家里的牧场,而跑出去打工。一听说他想出去,就要拿皮鞭伺候他。
“大少爷,大少爷,该回去了……”
小牛倌冯初六骑着一匹马跑到了干草垛下,动作熟练地跳下了马,三下两下就爬到了草垛上。
冯初六是个土著特哈诺人,虽然也接受了三年义务教育,但是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他跟冯大宝不一样,他不喜欢读书,他总认为坐在教室里学那些大明字是浪费时间。
不仅是他,许多特哈诺人都是这个样子,他们对每天的生活似乎很容易满足,每天有吃有喝,偶尔还能喝几杯酒,就开心无比了。
大明人从四十年前开始占领这片土地,大明人带来了官府,带来了税赋,但是,也带来了教育,带来了文明。
土著人不介意自己被分配成为德王的附庸,也不介意改变习俗,成为大明人家里的帮佣。
现在的他们不用每天出去打猎,出去采集,只要干活,主家不仅提供粮食,布料,食盐,还要给他们发工钱。
他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了,聚集地也逐渐消逝,跟大明人住在了一起。
因为只要肯跟大明人住在一起,他们的老人也能赚一份工钱,而且生病还有医生治疗。
冯大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