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风暴》第765章


他站在一旁听了会儿,很快就弄明了情况。这群儒生却是跟着陈子龙来的,他们中有第一批来的,也有后来听得消息来的。陈子龙当初曾许诺,众人来此自有官职可任,但现在不但没有官职,就连原本丰厚的薪资也没有,所有人都在怨埋陈子龙不该大言欺诳。但黄宗羲从他们的话里还听出了真意,无非是陈子龙回到大陆一趟之后,这些人以为他多少能带些钱来,便来吵着要发薪。
黄宗羲唯有苦笑。
当初他就不看好陈子龙,就是因为这个,他对于儒生缺乏实干能力和实干精神可是很清楚的。这些儒生,并不是真儒,不是过去那种真正躬行践履的真儒,高谈阔论一个个才华横溢,经世济民一个个灰头丧气。
陈子龙怎么就看不明白这点,按理说,他在新襄呆了几年,应该早就看明白这一点了啊。
“诸位,我说了没有拿到款项,便是没有拿到,我陈子龙何时欺瞒过诸位?不过,我已经寻过了方密之,他答应提高咱们的稿费标准,只要咱们能做出真学问……”
陈子龙的声间响起,黄宗羲自人缝中向那边望去,只见陈子龙黑瘦的身影,须发尽白,看上去极为苍老。
“我上回发的诗,他便没有选用。”
“我的文章也是。我的文章乃是正合大道要旨的妙文,他方密之也看不中。这分明是他已经背经离道!”
陈子龙的安抚没有任何用处,那些儒生又纷纷嚷了起来。接着又有人问,为何他们自己办的文集就是卖不出去,是不是陈子龙经营不善。
最后嚷成一片,陈子龙默然无语。
黄宗羲同样默然。
显然,陈子龙失败了,他的探索,已经到了破产的境地。
“诸位。诸位!”
总是这样不成体统,黄宗羲沉默了会儿之后,便高声大叫。众人听得他的声音陌生,便不再吵嚷,同回头来看,陈子龙也看着他,见他出现在此。神情顿时变得激动起来:“太冲,你怎么来了!”
“我远道而来,今日在君子港最大的酒楼整治席面,宴请诸位同道,时间便是今夜七时,诸位要准时来啊。”黄宗羲向众人拱手团揖:“现在我与卧子有些私话要谈。诸位且让让,且让让!”
听得他出资宴请众人,众人终究要卖他几分面子,特别是大伙都知道,他是得罪了俞国振。犯了大错被流放出去。这次回来,想必是得了俞国振的特赦。或许回大陆之后便有大用,因此一个个看着他的眼睛就是火热,哪个敢得罪他。于是众人便散了去,不过人人走之前,还都不忘记来与黄宗羲打个招呼,报上自己的籍贯姓名,不求黄宗羲记着,只求他耳中能有个印像。
所有人走了之后,黄宗羲看着陈子龙,长叹了一声:“卧子先生,何至于此?”
陈子龙却是精神一振,上来用力拍着黄宗羲:“太冲,你回来了,正好,正好,我有一个好的计划正要与你说。”
“卧子先生先说说这边的情形吧。”黄宗羲道。
“这边……咳。”
提到眼前的窘境,陈子龙终于短叹了一声,他拉着黄宗羲回家,那破茅屋可谓家徒四壁,而且连屋顶都是漏的,到处都摆着接水的盆碗。牛钝见到这模样,心中不由得突突直跳,这样的家境,比起他家都有所不如,眼前这个陈卧子先生,真是自己导师口中所说的当代大儒么?
陈子龙说的事情,比起那车夫说的就要详细得多了。
他带着这些儒生来婆罗洲,并不是没有预先的计划。在他的计划当中,来婆罗洲建城之后,第一要务便是要发展民生,也就是说,要让随他迁移而来的华夏百姓有工作可做,有粮食可生。与之相比,解决他们的医疗教育问题倒不算是什么大事,毕竟他们来的骨干都是宿儒,既可为良相,又可为良医,更可为良师。他们来这里之后,也确实开拓了一些产业,最主要的就是水稻种植、香料种植与橡胶种植。在陈子龙看来,水稻种植乃是立足当前,解决移民吃饭问题的,香料种植则是针对中期,解决君子城众人薪资与积累需要,橡胶则是长期,从陈子龙对华夏工业发展的来看,华夏今后对于橡胶的需要会极为惊人,若能抢先一步,那么至少可以保证数十年发展无忧。
正是这样的计划,让他打动了晋商,三家晋商联手,投资了他一万金元,相当于旧币一百万两白银。陈子龙也是自信满满,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此,开始了自己的工程。
“太冲,这八年来,我最大的教训,就是德不可恃。最初时,我相信他们,便任他们为各级管事,我总觉得,大伙儿都是君子,又是为弘扬圣人之道来此,应当能尽心任事,即使是有所遗缺,也不至于连累大局。却不曾想,善果好种,心猿难缚,有些人平日里大骂贪腐,说阉党尽是贪官污吏,结果他们手中只有些许小权,便一个个谋私肥己。有一句话,乃我真心之语,虽是粗鄙,勉强也算是可兴国亡邦的至理;相信官员的道德,还不如相信老母猪会上树,若无严刑苛律约束权力,所有的官员都是预备贪腐之徒!”
此语说出,一直在旁听着的牛钝身体一震,抬头看了一眼陈子龙,只觉得这一句,当真是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
第十二卷 七零九、再回首处天地新(一)
漫长的旅途终于到了中点,在君子港呆了一天之后,黄宗羲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了陈子龙,离开前给陈子龙留下了点钱。牛钝对此甚是钦佩,黄宗羲说的朋友有通财之谊,他倒是真正践行了。
接下来他们先到了新襄,这座城市规模没有继续扩大,其中钢铁冶炼等行业都已经搬迁出去,但它仍然是华夏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因为造船业与各个研究所仍然在此,这座城市繁华依然。而且在这里,牛钝与来部臣第一次看到了电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靠着海的街道上,万灯齐明,看上去如同一串串的夜明珠,映在海上的碧波间,妆点出便是大教堂的烛光也无法映出的美景。
这样的夜晚给牛钝与来部臣极大的震撼,而同样的震撼,让他们忘了彼此之间的芥蒂,忍不住兴奋地讨论起来。
就是黄宗羲,也没有亲眼见过电灯,见得如此情形,不禁瞠目结舌。
“为何我在郑和城和君子港,都未曾见到电灯?”他忍不住询问船上的水员。
“根据华夏《技术扩散法》,凡是甲等水准的科技,皆不可离开华夏大陆。”那水员笑道:“先生离开华夏时间久,恐怕不知道这部法律?”
“确实未曾注意到……这部法是何时出现的?”
“华夏三年时公布,朝廷在大研究院下设一实学技术评估委员会,凡获专利许可的技术,都必须在各级评估委员会下接受评估,若被评为甲等专利,便可以得到朝廷大笔的赏金,同时禁止向大陆以外地域扩散。若是被评为乙等专利,则需经过评估委员会下设的常务机构认可,方可向华夏新附地区及属国扩散。而丙等则可以随意向华夏属国扩散,但不得向属国以外地区。丁等可以经过认可向全世界扩散。发电在华夏是甲等专利。灯泡则是乙等专利,故此发电厂只能建在华夏大陆,部分陆上邻国,在靠着华夏的边境城市,可以从华夏境内引来电线,使用灯泡这种乙级发明。”
“这岂非有敝帚自珍之嫌?便是一时守住秘密,就不怕故步自封?”
在欧罗巴转过一圈之后,黄宗羲认识到华夏文明此前被某些人带入的一个误区。那就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这是违背华夏文明核心“自强不息”的。
“黄先生说笑了,这些实学技术每三年就会重评一次,像蒸汽机车,如今已经重评了两次,据说今年很有可能由甲等转为乙等。若能如此,在婆罗洲、倭国、鲜国等地,便也可以修建铁路了。”
这样做的话倒是谨慎,黄宗羲点了点头,牛钝与来部臣却有些黯然,他们原是想能将这样带来光明的技术也学来带回欧罗巴,可现在看,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休想接触到这种神奇的实学技术了。
不过。这让他们对于即将抵达的华夏都城上海,更有一种期待。
华夏八年六月,在离开七年多之后,黄宗羲终于回到了上海。他原本以为自己对于流放在外的生涯早就习惯了,踏上新襄时他也控制住了自己的激动,但当他踏上上海的码头时,一股情绪让他双足发软,简直无法站立,不得不拜倒在地上。开始痛哭流涕。
人一生并没有多少七年。像黄宗羲,到了现在。已经步入人生最后的一二十年,流放的生涯,让他思考了许多东西。原本他还以为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可是真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