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民国(大罗)》第1356章


了。然而双方实力悬殊,在苏军官兵不惜一切牺牲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无法阻止华军的猎豹坦克歼击车用88mm大炮轰开那道用有轨电车和沙石垒成的“胸墙”,也无法阻挡潮水般涌来的华军步兵。眼见防线不保,许多苏军士兵干脆举起上了刺刀的步枪,喊着“乌拉!”的口号打起了反冲锋,想用血肉之躯拼力抵挡华军的攻击。
看到这一幕,一条胳膊还用纱布吊在脖子上的卫立煌忍不住就骂起来了:“他妈的,都到了这个时候,这帮老毛子还这样顽固!这个莫斯科要打到什么时候啊!”
他身边指挥装甲兵的张钟麟嗤地一笑:“卫长官,眼前的这些老毛子已经算不得顽固了,想当初我在打苦盏要塞的时候遇到的毛子才是真顽固,要塞都被轰成平地而且腹背受敌了,他们都死战不降!哪里像现在这样,莫斯科才打了不到半个多月,抓到的俘虏已经有几十万,甚至还有整师的部队投诚!我看这个莫斯科顶多挨到9月份。”
两个人说话的时候,前方的白刃战已经临近尾声,虽然还有几个举着莫辛。纳甘步枪的俄国人还在奋勇搏杀,但是已经无法挽回大局了。当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在那道崩塌的“胸墙”上竖起来的时候,战场上发出了一片“万岁”的欢呼声。大队大队的苏军战俘很快被押了下来,一个个都是神情沮丧,无精打采。
不过卫立煌和张钟麟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他们很快发现,另一道同样用有轨电车和沙土碎石垒成的“胸墙”又挡住了通往红场的去路。显然整条托洛茨基大道上面还有许多相同的“胸墙”,不过这些“胸墙”又能抵挡多久呢?
这一天,也就是1936年8月19日天黑的时候。托洛茨基走出了他位于克里姆林宫地下的堡垒,这是他自从莫斯科保卫战开始第一次走出地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他的老巢。这位昔日的伟人已经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了,面色苍白浮肿,两手不自觉的微微颤抖,目光麻木没有丝毫神采,就好象一具行尸走肉。被核炸弹炸塌的克里姆林宫就在他的身旁,不过他却一眼都没有去瞧,只是望着一架停在红场上面的sb—2快速轰炸机他只要上了这架飞机,就能离开莫斯科这个鬼地方了!
可是离开以后呢?
托洛茨基不敢往下想了,他知道自己快要从神坛上面跌下来了,一旦从他这个位子上面跌落下去,唯一的后果就是粉身碎骨!如果趁着自己的神格没有完全丧失就死在莫斯科,未来的革命者或许还会把自己当成先烈,如果离开莫斯科后让人把自己从神坛上面揪下来后再死,恐怕就什么都不是了!
想到这里他收回目光,同面前的瓦采季斯和巴甫洛夫握了下手,低声道:“北方和乌拉尔地区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尽可能抵抗下去,实在不行就撤到gc主义堡去吧。”
瓦采季斯和巴甫洛夫互相望了一眼,都不知道该和托洛茨基说什么,只能啪的一个立正,恭恭敬敬给托洛茨基行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转身上了飞机。在目送飞机起飞并且消失在茫茫夜色当中后,这位gc主义的伟大领袖叹了一声,就一言不发的回到自己的地堡里面,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
一个星期之后,也就是1936年8月26日,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用最沉痛的语气向全世界无产者发表声明,宣布苏联和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旗手,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已经于当天中午,在保卫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三天以后,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市的最后一个据点,克里姆林宫地堡被中德两**队攻陷。不过攻入地堡的两**人并没有发现托洛茨基的遗骸,唯一能证明这位gc主义首领已经死亡的证据,就是几位托洛茨基身边工作人员的交代。据他们说,托洛茨基是在8月26日上午,获悉德**队已经突击到克里姆林宫地堡3公里内的时候,决定立即自杀的,他吞服了氰化物然后用手枪射击自己的太阳穴,当场死亡。随后他的遗体被立即火化,以避免落入中德两军之手。
第九百零二章 太祖和元首的共同语言是……
就在托洛茨基在克里姆林宫地堡里面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出整个儿生命的时候,毛泽东坐在一辆迈巴赫豪华轿车里面,在一个留着大八字胡,长相和蔼的德国老头的陪同下,正在从下萨克森州前往柏林的路上。毛大总统对美国的访问已经在三天前结束了,而在访美途中他又接到了德国总统阿道夫。希特勒的邀请。所以在访美结束后就直接坐飞机去了欧洲,先在伦敦停留的一天,会晤了联合王国国王爱德华八世还有他的王后贝茜。华丽丝。温莎,就是另一个时空里面让他失去王位,留下一段不爱江山爱美人传说的辛普森夫人,她自己的姓氏是沃菲尔德,而辛普森是她的夫姓,不过现在她是英国王后当然要冠上温莎这个夫姓了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都是亲德亲纳粹的,后者还是美国纳粹党(美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支持者。所以他们的婚姻自然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有希特勒这个欧洲霸主当媒人,英国民众还有首相丘胖子谁也不敢说一句反对的话了。
不过毛泽东对欧洲王室的婚姻还有绯闻没有一毛钱的兴趣,他的心思都在农业问题上。美国之行固然收获颇多,让他认识到了土地集中和农业资本主义化似乎是大势所趋,肯定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可以抵挡的。但是他在美国还是听说了欧洲那里有“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还听说德国控制下的以色列国是存在集体农庄的!当然不是苏联模式的集体农庄,而是那种不会饿死人的集体农庄,听上去好像很有前途的样子。
想到这里,毛泽东就通过副驾驶座上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黄郛。向坐在他身旁的德国老头,也就是希特勒政府的粮食与农业部长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打听起了以色列的集体农庄。
听到黄郛转述的毛泽东的问题,胡根贝格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笑道:“总统先生。您说的那种农业合作社或是集体农庄最早是从俄国移民巴勒斯坦的的犹太人自发建立的,名叫基布兹,大概是1909年前后出现的第一个基布兹农场。对了,这些叫基布兹的集体农庄都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俄国犹太人建立的……”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听了黄郛的翻译几乎喊了起来。“他们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那岂不是和列宁、托洛茨基是一伙的?”
“或许?”胡根贝格耸耸肩道:“具体的情况我不大了解,我只知道在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有一批信仰社会主义的俄国和波兰犹太青年去了巴勒斯坦。他们认定自己既属于工人阶级,但同时又是犹太人,因此就将犹太复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劳动复国和劳动征服一切的口号。他们到达巴勒斯坦后,他们发现那里的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周边的阿拉伯人又对犹太人极为仇视,因此就决定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巴勒斯坦生存发展下去。所以就在约旦河谷南岸建立了第一个基布兹,好像叫德加尼亚基布兹,一开始只有七个人。”
由于这个时空,德国人和犹太复国主义勾结在了一起,将中东当成了解决欧洲“犹太人问题”的出口,所以身为德国粮食和农业部长的胡根贝格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事情也比较了解。自然知道基布兹的来龙去脉。现在看到毛泽东那么敢兴趣,当然就知无不言了反正这种犹太人的基布兹社会主义在欧洲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这种不是秘密的基布兹社会主义却让毛泽东感到眼界顿开,不,不仅仅是开眼界,而是被惊得目瞪口呆了。因为这个出现在没有gcD领导的以色列国的基布兹集体农庄所实行的制度,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真的,真的是社会主义!基布兹运动兴起时就确定了其奋斗目标,即“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没有剥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的最先进制度”。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基布兹逐渐确立起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所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和个人收入均归集体所有。除分配给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外,基布兹成员不拥有任何私人财产。(2)实行个人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制。在基布兹内。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基布兹成员所需要的一切,从住房、卫生、教育和食物,都由基布兹负担。他们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子女由公共托儿所与学校抚养和教育,直至成年后成为基布兹成员。(3)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