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卧龙者得天下》第69章


既然没吃过,就试试吧,我轻轻地点了点头。自显怀后,我在是吃食上就颇具探索精神,十分热衷尝试新菜。
孔明的饮食口味偏清淡,并不喜多油、香辣的食物,所以只点了一盘虾尝鲜,另外又叫了我点名要吃的江米条、开口笑等物,问老板有什么拿手菜推荐。
那老板谦虚道:“拿手菜算不上,但是却有时兴的同舟食,二位要尝尝吗?”
这名字闻所未闻,我不由问道:“什么是同舟食?”
“喏,便是此物!”老板将手中的马勺往上一抬,伸到我们眼下。
“这是……”原来就是个平淡无奇的面饼,我与孔明面面相觑,“这里头装的是什么馅?”
“是野菜哩。”老板呵呵直笑,“客官可别小看这同舟食,这是大将军发明的呢!近年世道不济,又打仗又闹蝗灾,皇上还要加税,大将军就命人做了这同舟食,带头戒了荤腥,每日都靠野菜白面度日,言说日子虽然难捱,但要与百姓同甘共苦一起熬过去。”
“如此。”我不由皱了眉头。老板口中的大将军指的是曹丕,守城大将晓得节衣缩食与民同苦本是值得提倡的良好品质,但打着税赋的旗号将祸水引到毫无自主权的傀儡皇帝身上就实在太过无耻了。曹操一面向朝廷哭穷一面贪墨税收中饱私囊,搜刮民脂的同时还要为自己立牌坊愚弄百姓,好处全让他给占了,简直没给刘协留活路。
偏偏许多被蒙在鼓里的民众不明真相,还念着曹家的好。
就像此刻尚处于韬光养晦阶段的曹丕,文不出众,身无军功,就因为是曹操的儿子,懂得施恩作秀,就在洛阳混地如鱼得水,风评极佳。老板将他夸得跟朵花似的:“大将军是曹家的公子哩,真正的贵人,可是却能够放下身段,说出‘与百姓同苦’的话来,难能可贵。”
我对着‘同舟食’狠狠咬了一口,发觉面皮僵硬,馅料寡淡,除了名字新奇,还没寻常街头叫卖的烧饼好吃,很有种上了大当的感觉。
因为多了曹丕的噱头,这一个没有二两重的‘同舟食’,要价四百五铢钱,都够买一打烧饼了。
“你别如此想。”我面色发黑,孔明却笑呵呵的,心情很愉悦的样子,宽慰我道,“至少同舟食里面是有馅的,烧饼仅有一张面皮,二者成本不可相较。”
“那也差不了这许多!”我瞪他一眼,却也晓得将脾气发在他身上很没道理。哪怕我与刘协交集不深,但一同经历过幼年最动荡的一段岁月,即使是块石头也有了感情。印象中的刘协是个十分温和的人,虽然成长于夫宠母恨的恶劣环境,却神奇地没有长歪,既没有沾染上汉灵帝贪图享乐的陋习,也没有在何皇后的重压下养成唯唯诺诺的个性,反而进退有度,谦和有礼。在宫中时,他对我和刘曦这两个痴傻的弟妹照顾有加,得空时甚至会陪我玩耍,哪怕我给出的反应一直很突破人类下线,他仍然不气不恼,从来不会给我脸色瞧。
当初曹操力主将我嫁给曹丕,偌大一个朝廷只有刘协一个人反对,他说:“盛阳心智不全,前途本就艰难,我只求她寻一位善良宽厚的夫君,即使碌碌无为,终生安宁足矣。”
可惜他虽贵为帝王,手中却无寸尺实权,最终只能含恨应下我的婚事。刘协将此视为耻辱,下诏的那天,洛阳下了很大的雨,刘协独自跑来寝殿找我,见了面却什么都不说,只是远远地站在门口看我装疯卖傻。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忘记当时他脸上的神情,那是一种由愧疚、自责、悔恨、痛苦纠缠在一起的复杂表情,生生将我怔在殿中,几乎不知该如何反应。
婚旨下达之前,刘协对我来说只是名义上的哥哥,同每日打交道的宫女、太监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可以随便糊弄搪塞,但那之后,他变成了我的亲人,一个从心底里认可承情的对象。
宫中到处都是曹操的眼线,所以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轻轻地走过去,抱住他,然后傻笑,疯言疯语:“捉住你了,你这个笨蛋,来看我跳舞可好?我刚刚学了很漂亮的舞蹈,跳地可好看可好看了。”
刘协点了头,但我转身就扔下了他,一个人爬到床头去玩蹦极。
第二天醒来,宫女捧了几件花花绿绿的衣裳给我看,低声哄我:“这是皇上赏给您的舞衣,还有舞稠、舞鞋,您要不要试试?”
试什么试?没看我着急去剪御花园的牡丹玩吗?我拿剪刀吓了那宫女一吓,心中却记下了刘协的这份心意。
如果不是我和刘曦独善其身,宫中至少还有两个弟妹可以与刘协共同进退,不至于像如今这样孤苦伶仃、举步维艰。他娶的是不其侯伏完的女儿伏寿,只是个妾生子,虽然认侯夫人阳安长公主为母,自幼却未得多少教导,野心有余而心计不足。她是个好走极端的女人,从来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处境,不是被皇后的光环刺激地找不着北,以为天下之大可以任她为所欲为,就是被曹操的强硬手段吓破了狗胆,恨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夜夜发抖到天明。即使刘协忍让豁达,面对这样一个皇后,也唯有叹息的份。他虽然体谅她在宫中生活不易,但想要敬重发妻,相信她能与他携手共度难关,却是不可能了。而且历史上伏皇后并没能陪他多久,建安十九年就死于曹操之手,官方的说法是她请求伏完诛杀曹操的密件被曝光引来杀身之祸,但从建安十八年曹操将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送入宫中的行为来看曹操此举很有可能是为了给女儿铺路,事后不久曹节就被立为皇后,伏完的两个儿子也都为曹操所杀。
其实刘协一直在努力当一个好皇帝、好哥哥、好丈夫,可惜时运不济,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一世,老天都没能给他这个机会。不过,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刘协的日子再举步维艰,顶着皇帝的头衔,每日锦衣玉食,吃穿总能无忧。而洛阳的这些百姓,哪怕终日辛劳,殚精竭虑,也走不出“亡,百姓苦;兴,百姓苦”的魔咒。
建安十四年八月十四,曾经繁盛一时的洛阳化为火海,数十万平民遇难,哀鸿遍野,焦尸铺地。自此之后,坊间提及洛阳者渐少,更多的人送给它一个别称——火城。
第70章 静候
建安十四年九月,历经五个月的长途跋涉,我终于抵达了以我的封号为名的盛阳郡,受到了以邢聚、邢豪父子俩为首的本地官员的热烈欢迎。自拥兵自重、在行动上脱离曹操阵营开始,地广人稀的盛阳郡就成了曹氏腹地中的一枚钉子,经历过火攻、水淹、箭击、围城等各种凌厉手段,但就是稳稳地扎根在了曹操的眼皮子底下,任他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成了曹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若非这一年来的骄人战纪无法作假,任谁都不能相信盛阳郡贫穷落后的表象下,竟然隐藏了如此骇人的战斗力。
邢聚双手合掌,如释重负:“卑职终将盛阳郡完整地交到公主手中,幸不辱命!”
我扶住他的胳膊,由衷道:“将军乃国之栋梁,盛阳郡有将军镇守,是我之幸,亦是全郡百姓之幸。”
同一座城,换一个人,就将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在千里之外道听途说了太多盛阳郡的惨况,我想当然地以为会看到一个满目疮痍的破败之城,谁知邢聚不仅是将才,更是能臣,盛阳经济虽遭重创,却并未现出衰落之象,街市上所卖货物即使并非全新,也被细心的店家收拾地整整齐齐,城内井然有序,夜不闭户,邻里关系异常和睦。
这是一个人口稀少,但真真切切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郡城。城东王老太家的孙子守城牺牲却无钱治丧,城西与王家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大爷会心甘情愿地拿出存下的良木,先紧着王家的丧事。
“这是怎么做到的?即使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愿意捐钱帮助困难人群的也并非大多数,有些人甚至以此为契机敛财,眼中只有一己私利。
“盛阳民风淳朴,卑职不敢居功。”邢聚的回答轻描淡写,但孔明随着他考察了一番风俗民情,将盛阳的团结归结为同伴效应。不同于其他官吏高高在上的作风,邢聚时常深入基层,鼓励辖下民众互帮互助,除定期举办花灯会凝聚人心以外,还给每个百姓制作下发户帖证,颁布法令规定无论粮米还是衣布全都需要凭证购买,并要求所有商户都将自己的姓名、履历标注在店门口的招牌上,创造性地实现了三国版的“实名制”管理。如今,盛阳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