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卧龙者得天下》第64章


着费神教训她。何况不看僧面看佛面,今天还是我临时起意,才想到来逛坊市的。张春华太过客气,自己大着肚子不便作陪,就硬塞了妹子过来,说绝对不能怠慢了我这个贵客。
张秋实不知想到什么,略微踌躇了一下,吞吐道:“你,你的手怎会如此粗糙?”
当然是因为在草庐中做多了粗活,哪怕之后尝试了许多方法滋养,也无法挽回先前的损失。几乎所有的三国贵妇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这一双劳苦大众的手,明显令张秋实心生怀疑:“你难道不是太中大夫的儿媳吗?”
“当然不是。”太中大夫听起来像个官职,可惜刘曦掌权后已经完全改革了汉代官职,我对这个称谓一无所知。
“是么……”张秋实神情古怪地应了一声,又拿筷子戳了戳粽子,然后对我说道:“那劳烦你帮我把粽子剥了吧。”
自此之后,她再也没有在我面前露出过紧张畏惧的情绪。
孔明听说此事后解释道:“太中大夫始设于秦,掌议论,而后延用至今。张氏口中的太中大夫应是指孔融,字文举,乃孔子的第十九世孙,能诗善文,智能优赡,且品性高洁,贤名远播。”
“可是哪怕我是‘孔夫人’,也不可能是孔融的儿媳啊,他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儿子今年可尚在稚龄。”我之所以记得孔融儿子的年纪,是因为前世考试时曾经回答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典故出处。孔融被曹操杀害时他的一双儿女还未满十岁,却已经能说出“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这样的话,可见聪颖。
“想必二夫人将你的身份说地太含糊隐晦,以至于令张氏误会。”孔明心不在焉地推断了一句,马上便转开了话题。张秋实只是个小人物,孔明已经与司马懿谈妥了派他去曹操身边做卧底的事,我们明天就会离开河内,今后山高水远,此生是否与张秋实还有交集尚且不得而知,并不值得为琢磨她的心思浪费时间。
我们的注意力完全在今后的行程上。
“明日便要往洛阳去了呢。”洛阳是旧都,戎卫与我们之前经过的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我虽说服了孔明带我一同前往,但考虑到我日益笨拙的身体以及可能要面对的风险,不免有些担忧。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是要去洛阳搞破坏的……
“莫皱眉,不然将腹中孩儿养成个愤懑的性子可如何是好。”孔明轻轻抚平我紧锁的眉头,语气舒缓,令人无端信赖,“为夫自会安排好一切,必不会令娘子涉险。”
我自然相信他的能力,可是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算了,此去洛阳何止千里,路上我们还得先设计赚一票横财,现在就开始担忧未免为时过早。我压下心中隐忧,与孔明一同打点了行装,早早歇下准备明日出城。
天塌下来有孔明顶着,说不定船到前头真的就自然直了。我这样想着,迷迷糊糊地沉入了梦乡。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昵昵龙的地雷,以及狸猫lili的(第二颗)手榴弹!抱~
第65章 飞蝗
第二天清晨,随从行李候在身后,司马懿在河内的城门外送别我和孔明。
天光尚未完全亮起,因街市要晚上一个多时辰才开,此时入城的行人寥寥,孔明与司马懿低声谈着国家大事,哈欠连天的我在一边望天看地,无所事事。
“昨日之局实在精妙,奈何时间有限,未能尽兴。他日若再聚,必再邀孔公子切磋一二。”只字片语划过耳际,我面上端着假笑,心里却完全不能理解他们棋逢对手的兴奋。在河内不过一月,孔明除了收粮日日陪着司马懿下棋,居然完全没有腻味的意思。昨日登门告别,司马懿更是殷勤地劝孔明留宿,摆出所谓的上古残局与孔明对杀,二人情绪高涨,说棋直到天明。
因为孔明一夜未归,昨夜我睡得极不踏实,加上早上天边将将吐白就被唤醒,现下缺觉地厉害。他们怎么有那么多话可以说……我抱怨了一句,抿了抿嘴没有忍住,又打一个超级大的哈欠。
司马懿突然望过来,好似想到了什么极好笑的事,暗示孔明朝我看:“娶妻如此,孔兄日后难免辛劳。”
孔明笑容宽和:“既然已成定局,少不得殚精竭力,多加担待,护她周全。”
这两个人真是太讨厌了!我忍不住哼唧一声表达抗议,可惜当面议人是非的两位“君子”毫无悔改的自觉,仍旧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地热闹。
“据闻昨日舍妹竟命夫人剥粽,被夫人拒绝后还无理取闹,但实在令为兄惶恐……”
“我家夫人大人不记小人过,但仲达兄有如此妻妹,恐怕将来也轻松不得啊……”
“内子也是好心,想要提携庶妹,她并不知晓孔夫人身份……”
我干脆管自己先登上了马车,车外的话题聊了很久才结束。
久到我都快睡着了!我正昏昏欲睡间,车厢的边沿突然压低了几寸,窗帘被撩开,孔明矮身钻了进来:“南霜,我们这就启程吧。”从我坐着的位置往外望,正好可以看见司马懿双手抱拳,对着我们长揖道:“懿就此别过,两位一路珍重。”
“走咯!”骏马打了个响鼻,伴着吕老四响亮的唱和,车轮沿着直线在地上滚了一个圈,辚辚向前。
盛夏出行的悲剧再次重演。虽然不久前刚下过雨,但八月的太阳依旧毒辣,冷清的大道上只有我们这一队形色匆匆的路人。因为司马懿赞助了河内最好的马匹,我们的脚程倒是较之前快了不少,急促的马蹄卷带起尘土,声响隆隆,所过之处有如黄烟升腾。
“对于接下来的饥荒,你真的有把握吗?”河内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庄稼,联想到孔明斥巨资买下的粮食,我不免有些担心。他并非真的想要收粮,无论河内还是弘农,离荆襄都太过遥远,运粮有风险且费用不菲,并不划算。他每买一次粮食,都会与粮商签下合约,约定若粮食不能按时交付,就需要收取四倍的定金充作赔款,作为回报,他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收取,下的定金也数额不小。
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只是为了赚那四倍的定金。
初闻计划时我有些不明所以:“你怎么知道他们会违约呢?”如果违约的是一个两个还情有可原,但与孔明做生意的粮商足有百来号人,怎么可能全部违约。
“我夜观星相啊。”孔明得意地摇了摇羽扇,第一百零一次地宣扬他的迷信理论,“我曾经教过你,观天可知天意。一个月前,我从天象中得知今夏粮食必然欠收,所以粮商违约已是注定。”
“瞎扯吧你!”我一个字也不要相信,祭出他教我看星相时送给他的称号表达不满,“你是诸葛大忽悠,我要是信你就有鬼了!”
“为何?”孔明脾气极好地询问道,“在南阳时你便不畏鬼神,不信天象,实在有悖常理。”
古人因为科技水平低下的缘故,大多迷信地要死。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妇女和儿童,对卜卦、观星一类能窥测未来的手段十分推崇,鲜少有像我这般不把这门学问放在眼里的女人。
“没什么特别的理由。”组织了一下思路,我牵强地找借口,“只是觉得这些测算的方式太过玄妙,很多解释都模棱两可,完全任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没有固定的解读。”就像前不久很多人都观测到天市垣有流星冲入,因为在汉朝认知中天市垣是天界的街市,对应于贫民百姓的生活居所,所以便有所谓的名士站出来发言,极力主张这是天下将有大难的征兆。但是,官方的说法则与之完全相反——为了稳固民心,他们坚持认为流星过境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吉兆,理由是他们的一位星师不知在哪本古书中翻找到了一句话,说“流星入天府则天欲有赦、赏赐事,会库盈溢,五谷丰,君喜”,乃是毫无疑问的大吉。
“公主果然聪颖。”孔明似赞似叹,竟然认可了我的说法,“王爷曾言,星象不过是愚民的武器,可用但不可信。此话虽粗糙直白,却一语道破天机。”
他没有再卖关子,伸手将窗口的帘子挑开,引着我将目光投注田野。
“荒野有什么好看……”我顿住了。
洛阳位于弘农郡与河内郡的中间,所以我们此行等同于原路折返。脚下的官道沿着我们来时的水路平行而建,举目远望,还能看到不远处波光粼粼,可夹在陆地与黄河中间的农田已经面目全非。一个月前,他们还是一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