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妇(欣欣向荣)》第222章


杜相头一次觉得自己老了;从进腊月就遣人去叫儿子回京过年;堪堪到了大年三十,才见着人;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京;他说深州还有些公事未了。
这些借口糊弄别人行;杜相什么人;光知府就干过几任;岂会不知怎么回事儿;过了小年万岁爷都封笔了,难道他这个知府比万岁爷还忙,子峰是不想回来。
杜相也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却子峰娘不过一个外室若进了杜家祠堂,岂不是笑话吗;可不答应;眼瞅着子峰一天天跟杜家疏离;杜相是怕自己百年之后;子峰不会再顾念杜家。
嫡子不成器;杜家族长的位子;早晚的交给子峰;到那时谁还拦得住他娘的灵牌进杜家祠堂;一个外室若是进了杜家祠堂;岂不是乱了宗法;自己怎么才能拦住他,真让杜丞相颇费了一番心思。
末了真想出个法子;给杜子峰娶妻;来缓和子峰跟自己夫人赵氏的关系,子峰外放到冀州之前;他前头的妻子就病死了。病死也好;那个小门小户的丫头也着实配不上杜家的门第;当初是赵氏做的媒,赵氏当时存着小心思,生怕子峰的亲事压过长子;赶着给他娶了一个进来。
后 来这几年;自己也动过心思;京城的宗族大户;好几家有意把闺女嫁给子峰;就连皇上上回也提了一句,赵氏前些日子说把她娘家的侄女嫁给子峰。赵氏系出名门; 如今的太子妃算她的堂侄女呢;想给子峰续娶的正是赵氏的亲侄女;赵氏亲兄弟的嫡出丫头;赵氏这是想笼络子峰;杜丞相自己也觉得这是个法子。
子峰的娘早死多年了;何必再纠结旧事;若子峰娶了赵氏的侄女;过去的事儿也就过去了;有道是家和万事兴;母子和睦了,杜家就会更加兴旺。
杜子峰的随从静安进来回话的时候;父子俩正说这事儿,杜相喝了口茶道:“这一晃你都快三十了;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也不小了;也该着再续一个进来,给我生个孙子,也好承继杜家的香火。”
杜子峰挑挑眉:“大哥不是又纳了两个新嫂子吗;大哥才是杜家的嫡子;承继杜家香火也该是大哥;什么时候轮到我这个外室之子了?”
杜子峰这话说的真真不客气;杜丞相略愣了一下;没想到杜子峰会有如此外露的情绪;即便知道他心有怨言;可这些年他始终隐藏在心里;不曾露出一丝一毫;就算他外放冀州之前;赵氏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也只是微笑着躬身告辞;今天是怎么了?
杜 子峰也知道,自己今天有些冲动了;他知道父亲想给自己娶的妻子是大夫人赵氏的亲侄女;就在他爹之前;他那个酒囊饭袋的大哥已经来过了;用一种施恩的口气告 诉自己;能娶他的表妹是自己的造化;不是看在自己如今混出点儿人样儿来;这样的好事儿,下辈子也轮不大自己头上;那副嘴脸,杜子峰恨不能一巴掌扇过去。
当然,他不会这么做;他是杜子峰;不是街上的泼皮无赖;跟他大哥那样的人对骂;失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有法子收拾他。
整个杜家的人都该庆幸;自己认识了碧青;在碧青身上;他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与人为善;不然,这雕梁画栋的杜家;早晚会成为一座坟场。
杜相叹了口气:“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你还不能释怀吗;即便赵氏有一千一万个不好;当初若不是她点头,你也进不来杜家的门;你一个外室之子,想有如今的风光;绝无可能;即便你不心存感激;好歹不应该恨她才是。”
外室之子?杜子峰冷笑了一声:“敢问父亲;我这个外室之子是如何生出来的;没有父亲大人,又怎会有我这个外室之子。”
你……杜相蹭的站了起来:“倒真是出息了;敢顶撞你爹了;百事孝为先;这就是你的孝道吗。”
杜子峰点点头:“父亲说的是,百事孝为先;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儿子对母至孝有何不对吗?大娘想让我娶她的侄女也不难;只需把我娘的灵牌请进杜家祠堂;否则,请恕孩儿不能从命。”一甩袖子出去了。
刚走到院里;正撞上来回事儿的静安;静安看了里头气的脸色铁青的相爷;凑近杜子峰道:“爷,外头王家二爷来了;说有要事,奴才瞧二爷的神色;有些慌急呢。”杜子峰愣了一下,忙往外走。
二 郎也不是不得已才求到杜府;九皇子跟着大军去了南境;又赶巧东篱先生跟武陵先生结伴去外头游历;自己的师傅回乡过年还未回京;凭自己一个小小的司农部主 事,莫说求见太子殿下;就连东宫的大门都进不去;还是小五哥说杜子峰在;二郎这才来了杜府;正遇上静安;这才递了信。
杜子峰出来的时候,一见二郎跟小五在大门外;焦灼的来回走;心里不禁咯噔一下;二郎自来稳重;不是急躁的性子;小五历练多年;更不会有点儿事就着急;能让两人这么着;一定是出了大事。
杜子峰紧走几步过去:“出了什么事吗?”
二 郎左右看了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儿,也只能长话短说:“我嫂子昨儿上午去给柳泉居老夫人贺寿;眼瞅天黑了;家里也不见人回来;叫人去柳泉居找;老掌柜却说 根本没见嫂子去;到这会儿也没半点音信儿;跟嫂子去的冬月,赶车的顺明,也都找不见影儿;最后见着嫂子的是个货郎;说瞧见闫子明的夫人跟嫂子进了茶楼;闫 子明是冀州知府;我大哥不在;只能来京求见太子殿下帮忙;却进不去东宫;无奈之下只得上门来寻杜大人;杜大人可否有法子?”
杜子峰脸色变了几变:“你们俩在这儿稍等片刻;我去去就回。”撂下话转身回了相府;直奔他爹书房而来;进了门直接道:“父亲带我进东宫求见太子殿下;儿子愿娶赵家千金。”
杜丞相愣了一下:“这是为何?”
杜子峰道:“原因过后儿子自会跟父亲禀告;如今事急,耽搁不得;请父亲帮忙。”
求见太子对杜相来说,不叫什么事儿;既然子峰答应娶赵氏的侄女;自己就帮他一回吧;出来看见王二郎跟小五;杜丞相不认识小五,却认识王二郎;目光闪了闪。
知 道子峰跟王家走的近;尤其跟王大郎的媳妇儿更近;直到现在,杜丞相也没弄清楚两人到底什么关系;说子峰帮了王家吧;可要是没有武陵源;恐怕子峰也不会从一 个间河县的七品县令升到深州知府;这可不止升了三级;满朝文武看过来;除了王大郎这个用军功换来的年轻将军;就数子峰的年纪小;官位高。
不满三十就做到一方知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子峰在深州开渠引水;凿挖水井;重建普惠寺;这些事情;每一样儿背后都有王家的影子。
若说之前王家支持子峰是,为了谋个靠山;如今王大郎官封大将军;又有武陵先生跟九皇子;哪还用得着依靠子峰。
杜丞相是真想不明白子峰跟王家的关系;却也知道儿子毫不犹豫的用娶妻作为条件;只为了让自己带他去东宫求见太子殿下;王家肯定出大事了;可王大郎如今正在南境,不会是他;难道是王大郎的媳妇儿沈氏不成?
如果真是沈氏;杜丞相就更不明白儿子了;瓜田李下避嫌还来不及呢;怎还上赶着往前凑;更何况,即便沈氏再好,也已经嫁做人妇;他这么上心图什么;倒不如下心思结交一下京城各世族。
从大齐立国那天起;手握兵权的就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功高震主;皇上赏无可赏;封无可封就只能下杀手了;赫连家就是前车之鉴;王家何能例外。
所以,杜丞相不支持儿子跟王家走的太近;可今天既然答应了,就得帮这个忙,而且杜丞相也不明白即便沈氏出了什么事儿,求见太子殿下做什么,难道堂堂太子殿下还会在意一个妇人吗。
杜相的帖子顺利的递进了东宫;不大会儿功夫,苏全就迎了出来;可见太子殿下很看重杜相;杜丞相也觉脸上有光。
苏全一出来看见王二郎跟小五,先是楞了一下;暗道,怎么王二郎跟阮小五跑东宫来了;王二郎这会儿应该在武陵源才是;阮小五虽是王记京城的大掌柜;可也不会巴巴跑到东宫来啊;而且,还有杜子峰;且三人均一脸急色;莫非出事儿了?
苏全先躬身给杜相见了礼:“老奴给杜相请安。”
杜丞相不敢托大;客气的道:“苏总管多礼了。”
见了礼;苏全看向二郎:“二爷不是该在武陵源吗;怎么来京城了?”
王二郎忙道:“在下有要紧事求见太子殿下。”
苏全立马就明白了;东宫可不是谁都能进的;即便王大郎这个将军想进东宫都得递帖子进来;看看太子殿下有没有空儿;唯一能通行无阻的就是沈姑娘了;不对;沈姑娘手里攥着东宫的腰牌呢;何必拐这么大弯子求杜相;莫非是沈姑娘出事了?
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