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琐闼》第44章


郑溶坐在案几之后,神色喜怒无波,垂了眼眸,手指随意地在案几上的瓷白碟子沿边转了几转,半晌,方轻笑道:“这事儿可就奇了。本王倒从未遇到这样的奇事。官场上历来便是遇到祸事就往后缩的,唯恐半点火星子落到自己的衣袍上,今日,你们倒是反过来,争先恐后地要将罪名认下来,矫拟军令乃是死罪,你们可是不想要项上人头了么?”
未等其他人开口,邱远钦便抢先道:“如此,罪臣领罪谢恩!”
分明是要舍了性命,回护苏萧到底了。
闻听此言,郑溶只淡然一笑,揶揄道:“邱大人又何必如此急着认罪?这言语举止之间又何必如此操切?这事看起来,怕是还有甚么隐情罢。邱大人一进房门,便自称为了前途而出卖苏大人,这样自损清誉的话,本王劝邱大人倒是要三思方可再出口,莫要让京中思慕邱大人的那些春闺少女们,都误以为邱大人真是品行如此不堪之人呢。”
邱远钦不知他为何要扯出这样一翻长论出来,只得答道:“罪臣不敢。”
“本王既未将你定罪,你倒也不必一口一个罪臣,”说罢,郑溶转了头去看苏萧,“苏大人,你可曾也以为邱大人是行为不堪之人呢?”
苏萧不知他的用意,急切道:“邱大人高风亮节,心有古道热肠,苏某铭记在心。只是事实不可混淆,苏萧一人做事一人当,岂可将罪名推到他人身上?邱大人大义深恩,苏萧至死而不敢忘!”
至死不忘。好个至死不忘!她说得这样的大义凛然,让他觉得自己那一番试探如此地多余,一个极力回护,一个至死不忘,这两人果真已是情愫绵绵!
他垂眸望下去,他原以为她是玻璃心肝之人,许多事未用明言,她也可感知一二,日子长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他以为她那些藏得如此严密的心事,总会在那里,只待他来慢慢揭开;他原以为可以为她撑开一张遮风避雨的伞叶,将她密密地拢入怀中,不再受到半分风霜。他以为她往后的时光,缺少的,只是他的踏青而来。
他的一番心意,现在想来,竟是如此可笑。
原来,她的心里早就有了别人。事以至此,已然是两厢情愿,难道自己还能屈尊做出与臣子夺妻争爱的下流之事?
至死而不敢忘。至死而不敢忘。好好好。
他既志在天下,岂非是连这番气度心胸都没有?岂愿作这种以权压人的龌龊之事?
良久,他的声音低低响起:“罢了。念在你等并无私念,允你们在昌安戴罪立功,你等且都退下去罢。”
☆、腌臜地
昨日间瑞亲王殿下特别交代,今日须得要提前一个时辰到堤坝上去巡视一番。才四更天,辛七一早便起身,草草收拾后,就立在瑞亲王门前候他晨起。
这一壁天光微微,辛七估摸着瑞亲王殿下已起身,掐了时辰,正准备敲门,门却从里面吱呀一声地开了,里头的瑞亲王郑溶推门而出,他见辛七在门口候着,便低声吩咐道:“你下去备马,即刻去大堤。”
辛七答应着,正要转身,却瞥见门槛边不知为何却滚落着一个他昨夜送进去的鹅梨果子,他再定睛一看,那屋内的地上,骨瓷碟儿的碎瓷片子飞溅得到处都是,昨夜当宵夜的鹅梨果子也四处滚落,他猛然想起苏萧邱远钦两人深夜求见,必然是这两人回禀了什么事,才惹得殿下动了大气。
他不敢多看,只作不知,低头要退开了去,没想到郑溶目光却扫过了那门槛边的果子,淡然开口道:“昨夜失手砸了碟子,你顺便让下人过来收拾下,另外,案桌上的文卷笔砚叫他们不要乱碰。”
辛七他面上看不出什么端倪,只道:“那些碎渣子可曾伤到殿下?”
郑溶不置可否,提腿便走,远远地抛下一句话,声音微微有些哑,显然是熬夜熬到很晚:“以后晚间不必再送宵夜来了,那果子甜得腻人。”
辛七觉得这话说得甚是突兀,昨日间却也不见殿下嫌这宵夜如何如何,倒是当着他的面还尝了一个,称赞味道正好,不知为何,今日却突然提起这话茬来了。
这段时间,殿下言语间多少总是有些让他琢磨不透,他不敢乱问,只好忙诺诺然地去办了。
待两人到了大堤的时候,天已微亮,堤坝上已有成群的劳役之人在埋头干活,见他两人来,在堤坝上亲自督工的刘正远远地跑了过来,就着袖口抹了把汗,诉苦道:“殿下,昨夜虽然是通宵赶工,工防已做了十之有六,可即便是照着这个速度做下去,无论如何也还得有小半月才可完工。”
郑溶目光远远眺望而去,大堤边彻夜劳作的徭役们在岸边正用沙袋垒起两行长龙,一个个硕大的沙袋密密扎扎地码在一起,足足有两人之高,沙袋之外是一层极细密的竹网,俱是由当地的清凉竹划成竹篾再编织而成,那竹网将沙袋牢牢实实地捆连在一起,下头又放上了厚厚一层河卵石压住,防止即将来到的水洪将沙袋冲散开来。
目之所及,只见那江心中江水翻腾,波涛汹涌,仿佛如同一条恶龙正隐匿在水中,摇头扫尾之间便可翻起三丈黄浪,掀起的巨浪更可接天可吞日,瞬间便能将人畜吞噬而下。
见此情形,郑溶忧心道:“看这江水比昨日还略为凶猛些,刘正,下次水洪几日便可抵达昌安?”
刘正掐着指头细算:“根据下官推测,不出十日,必到昌安。”
“十日……还要多少劳役人手,才可以在十日之内做完工防之事?”
“回殿下的话,粗略算来,要一万多的人手,才可马马虎虎够用。可眼下……一时间哪里能募集到如此多的人手?”
郑溶回首对辛七道:“昨日晚间到昌安的巡防营人马,现在何处?”
辛七忙回道:“已在城东安营。”
“你速去城东,拿我的令箭,立马调拨一万五千人马到这里来,统一听从刘大人的安排调配。你告诉带队的参军,就说是我的话,若是有半分不力,以致贻误灾情,莫怪本王不留情面,直接按军法处置!”
刘正在一旁喜道:“若是有一万五千将士,下官定在十日之内做好防事,不负殿下重托!”
这头辛七领命而去,郑溶亲自撩起衣袍,挽起袖口,趟入河道边查看情况,刘正在一旁比划着:“殿下请看,此处是昨日日落时分的水线,今日尚未日出,便已逾过昨日水线,殿下今日拨了一万五千人手给下官,下官虽可全力加紧工事,可这坝上人手所需的粮草等物,还要求殿下费心为下官周全。”
郑溶将手指从河沙中抽出来,这泥沙堆得越发的厚重,他甩了甩手直起身子道:“本王先拨一万五千人手给你,另外,今日便命人在城中各街道和城门处张贴告示,按照一日三文钱的价格招募人手,各地到昌安逃难的灾民甚多,壮年男丁亦不在少数,让女子编织竹网,男子则到坝上出力,若是管了口粮,再给一日三文的酬劳,不愁在三五日之内招募不到几千上万的人手。”
刘正先是一喜,继而又愁道:“殿下所说的办法,下官刚到这昌安城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也找昌安众位官员商量过,无奈的是,莫说是酬钱,就是口粮却也是凑不够的啊。”
郑溶道:“这个你便不用管了,你只管安心做好工事便可。粮食的事,本王自有定论。酬劳之资也不是按日结付,可缓上十天半月的,眼下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也要修筑好防事,保住昌安城。”
刘正道:“下官省得。”
郑溶点头道:“你且在此处督工,本王到别处走走。”
昌安乃是江阳诸地的首富之地,因而街面比京城也窄不了多少,修整得十分开阔,一律的青石铺路,街上小至酱园铺绸缎庄大至钱庄当铺,各式店铺鳞次栉比,郑溶打马走在街上,拐了几个弯,便离着州府衙门越来越近了。此时天光尚且未曾大亮,街旁零零落落地聚着三两个逃灾而来外乡之人,衣衫褴褛,杵着五六尺高的莲花杖,蹲坐在路边,只等富商高户们清晨打开大门,便上前乞讨一二。
郑溶勒了马,信马由缰地往前走,这几条街一路上皆是高墙青砖,乌瓦朱门,别的且不说,单单是那些朱门之户的门槛石便有两尺之高,上头用阴阳之法刻着五子闹春,钟馗捉鬼,步步生莲等各式的纹样,一眼望去,直要人眼花缭乱。
他一路走着,不过半刻多钟便到了昌安府衙,不用细看,昌安州府衙门外的门槛石也俱是此等工艺繁复耗时雕就,府衙门口立着两个浑白色的石头吼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