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琐闼》第42章


了朝廷命官,这是什么罪名?这是株连九族的欺君之罪!
料想那苏筝二字,怕已是引得他心下很是忌惮几分,他若知她才是真的苏筝,恐怕要尽快与她撇清关系,以免受她牵连。可是为何他此时还要如此帮衬于她?难道他并不曾怀疑她的身份?
况且私改军令,乃是死罪。如何处置,全凭瑞亲王殿下的一句话。他本是荣亲王的人,为何要跟着她淌这个浑水?
昨晚,她见银香遍体鳞伤,不由心疼万分,推己及人,三万人马全拔营去了昌安,殿下难道放任此地的百姓自生自灭去?
她度量着三殿下在这里便不会如此不通情达理,于是咬了牙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解决怀清的燃眉之急。可怎知这随军的李参军是个死性子,油盐不进,任她如何巧舌如簧,愣是一口咬死了军令如山四个字,就是不放人。
李参军见邱远钦出言相商,神情顿时缓和了几分,他不放心苏萧这从六品的小官,现在这位四品大员出头担责,看来果真是他们相商一致的结果,斟酌片刻方终于松口道:“两位大人既有定论,末将现便拨出一万人马留驻怀清,还请邱大人早日禀告殿下,将来殿下若是怪罪下来,也替末将美言几句。”
两日光景,眨眼间便到了。因为督军而行的缘故,苏萧一行人比郑溶预想的晚了足足两个时辰才到昌安,一行人甫一入昌安城,迎面便打马而来一人,正是郑溶身边形影不离的辛七。
辛七见苏萧等人,笑道:“殿下特地命我前来迎接诸位大人,诸位一路辛苦了。”
苏萧见他面上风尘仆仆,马蹄上足足裹了七八寸高的河泥,不由忧心道:“殿下可否安好?现下在何处?”
辛七道:“一切皆好,这路上虽然险恶,到底是有惊无险。殿下现下正在州府衙门与昌安大小官员议事,苏大人和诸位大人请先行至官驿,稍作休整,待殿下议事完毕,自会召见诸位。”
苏萧知郑溶一贯严厉,她怀里揣着那一万人马的心事,难免忐忑,可事到如今,已是无路可退,忙恳切道:“下官有要事需立即向殿下通禀,烦劳辛大人帮下官安排安排。”即便苏萧这头如在炭火上翻来覆去炙烤一般的心急,可待到她见到郑溶的时候,业已是入夜时分。
她在外头叩门良久,里头方才低应了一声:“进来罢。”
她推门而入,只见屋内装饰甚为简陋,既无古玩奇珍,也无帷纱罗帐,一眼便知乃是临时拾掇出来的下榻之处,正当中放着一张甚是宽大的梨花木案几,上头码着厚厚好几重文书卷轴,旁边立了一株巨大的灯树,上头错落的十几碗斗大的灯盏中,红焰烁烁,映照得满室透亮,郑溶分明是将议事之所一并搬到此处来了,旁边四扇的画屏略微一隔,后头恐怕便是瑞亲王殿下的床榻了。
她垂首侍立,半晌,案几之后的人这才抬起头来,正要说话,见来人是她,郑溶心中不由一喜,放柔了声音道:“你几时来的?一路可曾顺利?一切可好?”
苏萧见他眉目间极为疲倦,眼下青黑,显然已是几日未曾好好合眼,不由关心道:“下官一切都好,也理应为殿下分忧,请殿下善自珍重。”
此话虽然平平,可想苏萧她向来出言谨慎,更无有半点阿谀奉承之言语,这一句话必是出自她的内心所想。
郑溶心中没由来地泛起一丝欢喜之意,几日未见,他也未曾料到自己对她已是如此牵念,如今在这一刻见了她,连日来的疲乏竟也不知何故褪去了不少,只微笑道:“几日不见,你可还好?”语气中不由地卸下几分场面上的客套,更如多年挚友嘘寒问暖一般随意。
苏萧心中一直隐约觉得这位殿下待自己与别个有些不同,举手投足间总有些蹊跷,现在他身上那种甚是逼人的压迫感似乎也消弭得不见踪迹,两人间的对话,倒多了几分子□□夜谈的旖旎,她也不知为何会想到这上头去,忙素了素神色,恭谨道:“方才殿下已是问过了,下官已是大好了,多谢殿下顾念。”
郑溶见她到底有些拘束,心下也知她的处境好比是如履薄冰,如此小心处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更何况除了女扮男装这一层,他们两人之间还隔着身份上的千差万别,况且这种事情也急不得的,于是也不多勉强,便一面站起来微微松了松筋骨,一面顺手将案几上一碟子下头进上来的鹅梨卷儿递给她:“我素来不喜甜食,这碟子鹅梨卷儿,你带回去作宵夜罢。” 
苏萧道:“谢殿下赐食,下官深夜打搅殿下,是来向殿下请罪的。”她心中到底是有些忐忑,只顾低头自语,便是连那碟子也忘了接过来。
他见她不接果子,言语中又比方才的话更疏离了好几分,手微微在半空中一顿,便不动声色地将那瓷白碟子重新搁回案几上,口中只道:“说来听听。”
当日她决意要留下一万兵马,已料到今日之事不易善了,当下忙敛了心神,垂下头去一一道来。待她慢慢地说完,屋内只一片寂静,偶尔有一两声灯烛爆裂的声音,在这样静谧的晚上,显得格外突兀。
听她说话间,他本一直踱着步,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转回头来看着她,眼神里一片平淡无波:“你说完了?”
苏萧并不抬头,只低声道:“下官领罪。”
“领罪?领的是什么罪?领的是胆大包天假拟军令的罪,还是妇人之仁自作主张的罪?”
“下官办事不力,请殿下责罚。”
她语气不急不缓,显然是有备而来,他转头过去,只目光灼灼地逼视着她:“你以为你现在是在为民请命?即便是我责罚了你,你的所作所为也可彪炳史册,我说得对与不对?”
“下官以为殿下仁爱,若是殿下亲眼目睹怀清之现状,必然也会赞同下官的做法,留驻人马以解怀清的燃眉之急。”
“你如何笃定本王会这么做?”他往前两步,气息直要扑到她的脸上去,她心下一片惶恐,不知是对他的诘问,还是他那迫人的气势,让她本能地想避开了去,他的气息热热地拂在她的鬓发之间,“三万人马,你便敢擅作主张留下三之有一在那小小的怀清县,苏萧,我可真小看了你,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啊!”
她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半步,急道:“殿下,那怀清纷乱不已,怀清的百姓……”
话音未落,却被他冷冷打断:“怀清百姓?!现下江阳诸地,哪一处不是饥民流离,匪乱四起?你可知我调三万人马到昌安的用意?”他猛然回身,手往案几上的卷轴上一指,语气中含着隐隐的怒气:“这上头堆着卷牍累累,只需粗看三行,我何须这个房门,便知各处纷乱不已!我倒知怀清近况,但我来问你,你可知,每日间有多少流民涌入昌安?今日里昌安又增设有多少处粥铺?前来排队领粥的饥民今日又有多少?明日又会增加多少?昌安的存粮还够几日?每日要动用多少牲畜去从外运粮回昌安?要动用多少人马去押运才能不半途中被流寇劫了去?”
他顿了一顿,继续问道,“昌安乃两水交汇之地,你可知外头的大堤可还能坚持几日?下次洪祸又是几日之后?还剩下多少的时间可供加固堤坝?需得要多少的人力,多少个日夜劳作,才能保得住外头这座岌岌可危的大堤?才能保得住一座昌安城和这一城的百姓?你可知昌安乃是江阳之重陲,昌安乱则江阳乱,江阳乱则天下不平!”
苏萧一时间呆立当场,她只知自己在怀清的所见所闻,哪里还能想到昌安已是如此严峻?哪里晓得他将所用之兵全部调往昌安,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的额角在火光之下隐隐跳动,那是暴怒的前兆:“不知深浅,越权下令,贻误灾情,”他似乎已是心里疲惫到了极点,声音嘶哑而低沉,“苏萧,你说这个罪,你领不领得起?”
☆、雷霆怒
苏萧原本就是聪明剔透之人,听郑溶一番话,顿时便自知已铸成了滔天大错,想到眼下的昌安如此困境,她心中不由地心急如焚,说话间泪凝于睫,跪下道:“下官妄自揣测,矫拟军令,下官万死之罪!”
郑溶心中虽然已酝有滔天之怒,到底顾念于她,见她此刻脸色青白惨淡,虽是害怕到了极点,却也神色从容,语气坚定,其言必是出自肺腑,让他的心也不由地软下来几分。
苏萧的本意,他岂能不知?他又何尝不想天下处处政通人和,人间清平喜乐?他又何尝不想各处留驻兵马,以雷霆之势平息流寇,扶助百姓?可是,这说来容易,做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