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生香[封推]》第378章


早早眨了眨眼,也不知道是不是听懂了,在爹娘之间来回看了看,开口,“娘……娘,爹……爹。”
“不用你唤我娘娘。”夏含秋笑得合不拢嘴,这会她是真的反应过来她的儿子会喊人了,也不知道娘和师父师兄他们教了多久。
段梓易恩了一声,犹豫了一下,抬手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感觉到儿子在他手心蹭了蹭,段梓易心下更软得不成样子。
这晚,夫妻两人真就将早早放在中间,因为是第一次,提心吊胆的一晚上,谁都没有睡好,但是心底却是无比满足。
可接下来的忙碌让两人只能收起满腹柔情,继续为大梁添砖加瓦。
征用了议事厅,夏含秋在这里召见了前来投效的诸人。
随她一起出现的,还有多位男大人和女大人。
壮着胆子登了衙门的共有四十四人,就算没见过王妃看到这阵仗也猜到了来人是谁,高兴的有,失望的也有,他们以为会是王爷亲自召见他们的,在有些人心里,王爷还是比王妃要管用许多,若是能入了王爷的眼那才叫有了盼头。
见礼过后,夏含秋也不废话,“考核你们的并不是本宫,而是本宫身后这十二人,你们要做的很简单,只需将你们自认最擅长的本事表现出来给他们看,他们若是觉得你们可用,你们便能留下来,若是不能留下你们你们也无需气馁,因为那并非你们不够好,只是现在的大梁还用不上,本宫希望你们回去后更努力学治国之道,无需拘于一家之言,也无需只认圣学,而是多想想大梁需要什么,怎么做才能让大梁更强大,圣学也是前人的智慧,本宫相信你们不会比任何一位前辈差。”
这话实在是出乎所有人预料,就是同来的十二人心里都在打鼓,虽然他们也不见得就看得上那圣学,可那毕竟是被供在神坛上许多年的,历朝历代算下来不知教出来多少学子,这话传出去不知道会激起多少人不满。
下面四十四人更是面面相觑,不知道是该跳出来指责王妃不敬先人后甩袖离开,还是遵从心底的想法给王妃拜上一拜。
沉默蔓延,夏含秋端盏喝茶,丝毫没有要改变这状况的意思,仿佛根本不觉刚才她那话有何不对。
片刻后,有胆大的问出大家心底都有的问题,“敢问王妃,若是我们这回没有被看上,是不是以后还有机会?”
“那是自然,当你学的东西有用了,以后自然有得用的时候。”眼神在一众眼露喜色的人身上扫过,夏含秋再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条新开的为大梁挑选人才的途径以后将会形成制度,不止是会亭,而是面向整个大梁学子,当然,既是制度章程就不可能如眼下一般简单,眼下也是权宜之计,诸位不用担心以后没有为大梁效力的机会。”
这会形成制度!众人牢牢的记住了这句,要不是地方不对,他们恨不得抱头痛哭一场,盼了多少代,多少人虚耗了一辈子,到了他们这一辈总算等到了机会!
“我等代天下无数投效无门的寒门学子拜谢王妃给我等打开了这扇门,给我等出头的机会。”
四十四人都跪了下去,这一拜,心悦诚服。
“诸位请起,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本宫都希望你们不要丢了读书人的风骨,这扇门打开不易,不要给他人关上这扇门的理由。”
这个他人是谁屋里所有人都知晓,以伏莹莹为首的女大人和以宋江为首的男大人对望一眼,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这个制度对大梁来说自是千好万好,可是于贵族来说却实在算不得是个好消息,他们都是出身贵族,心里对这个制度千般认同,可处在他们的立场,他们实在是出力不讨好。
昨晚他们大概没一个没被家中长辈训得脱了一层皮的,谁让他们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之前居然都没有给家里通气呢!
只能说,他们一个个都受王妃影响太大了!
ps:
未修,写得仓促,尼玛,昨晚又痛一夜。
☆、350章 过河拆桥
后面的事,夏含秋没有再参与,等到结果出来,四十四人竟然留下了十六人大大出乎她预料之外,她以为能留下十个人就极好了。
伏莹莹和宋江一起将名册送来,夏含秋边翻边问,“另外那些人情况如何?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能留为己用?”
宋江看伏氏没有要说话的意思,知趣的将话题接了过来,“回禀王妃,这些人要说学识都过得去,若只是抄抄写写,那四十四人都能留下来,臣等只能在把关上严上加严,淘汰下去这些人,也为以后其他人留下位置,至于留下的那十六人,臣得说任何一个都不错,学识好不说,还脑子灵活,以臣看,今日来的这些人都算是有见识的,不是那死读书的人,好好磨一磨定堪大用。”
“你的意思是后来的人未必有今日的优秀?”
“是,您之前给臣等的标准是学识好,有胆气,有魄力,德行佳,今日来的人不说其他,胆气和魄力都是上等,还在观望的人在这上面便逊了他们一筹。”
就如宋江所言,有今日成功的人在前,后面每天都陆续有人前来投效,可几天加起来都没有第一日的多,好在之前夏含秋那番话已经传出去了,倒也没有人泄气,一个个倒是更认真了。
自然,说夏含秋不敬先贤的也有,只是这个王妃一直都表现得太好,心下不满的也就是暗地里嘀咕几句,然后在心里自己排解了,并没有传出不好听的话。
这让做足了准备面对这种情况的衙门诸人面面相觑,摸摸鼻子散了继续去忙活。
皇族能得百姓这般维护的古往今来也找不出几个,夏含秋心里感恩的同时也惭愧。她做的这些事说到底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只是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去让百姓都能接受,实际上最后得好处的还是她。
百姓实在是太好安抚了,半夜,某种运动过后,夏含秋在段梓易怀里如此感叹。
段梓易失笑,也就她自己认为自己做得有多利益至上。若她对百姓的善待是装出来的,时长日久又岂会没人发觉,不过是因为她付出的真罢了,就算做这一切真是为了他段家的江山,百姓也是实实在在的得了好,不然谁会始终惦记你,觉得你好。
起用寒门学子已成定局,有了一条向上走的途径,百姓自是高兴。勒紧裤腰带送孩子去私塾的多了不少。
有些仰慕王妃为人的,对女儿的培养不知不觉也换了个方向,家里条件好的在学好女红管家的基础上也会请了先生回来教识文断字以及一些做人上的道理,家里清苦的,也会有兄弟或者关系好的表亲邻里在学堂里学了回来教姐姐妹妹,风气无形中就大变样。
同样在观望的贵族则都沉寂了不少。就算他们不认为这个时候王爷王妃就想着要节制他们,从大局看也认同这条新政于大梁大大有利,可他们依旧觉得心寒。觉得皇室过河拆桥的未免太早了些。
不是没人从中挑拨,只是几位早得了消息的老爷子如定海神针般压着,他们也搅不出花样来。
这些段梓易和夏含秋自是知道,在事情终于冷却下来一些后,两人将衙门大小官员全部召集到了议事厅。
随着衙门的人越来越多,以后也必然还会增加,趁着现在土地还没有冻上,夏含秋吩咐人将最后面的整面墙敲了,将衙门往北面扩,而前面议事厅也弄出来一大一小两个。
眼下的场面。自然是要用上大的才装得下这许多人。
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段梓易将杯盏盖上放到茶几上,眼神从左扫到右。满屋皆静。
“本王将寒门出身的人剔除在外,想必你们应该知道找你们来是为何了。”也不用他人回答,段梓易继续道:“起用寒门损害到了贵族的利益,这一点本王心里有数,就算你们心里有疙瘩也是应当,不过你们整日在这衙门呆着,看得比你们家里那些人要透,想必这几天下来已经权衡出利弊了,可家里那些人却未必,这些日子你们都不好过吧。”
不少人面露苦笑,可不就是不好过,被长辈责备,平辈埋怨,就是回了自己屋子还有妻子在那等着哭给自己看,这还是男人,女人更不好过,被骂翅膀硬了都是轻的,她们是恨不得在这衙门安营扎寨不回家了。
“本王不会一家家去安抚,你们将本王的话带回去,夺天下素来和贵族世家分不开,可百年过后,天下同样是毁在贵族世家后代手中,历朝历代都是这个结果,现在明知有一个可能改变这个状况的办法在眼前,本王不可能因为顾及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