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舅》第69章


温庭容也不留她,低低“嗯”了一声,道:“回去吧。”
李心欢转身之后又转了回来,对上温庭容的双目道:“舅舅,新年快乐。愿你……来岁无忧。”
温庭容嘴角浮着淡笑,也回了一句:“也愿我的外甥女,来岁无忧。”他还是老习惯,目送李心欢进了一步堂才旋身离去。
*
大年初一,李家各房各院的人都早早起来,给老夫人和老太爷拜年。每个人都得了红包,除了谢远黛的分量厚些,其余的人全是一样的。
老太爷穿的精神抖擞带着两个儿子去前院,今日要来李家拜年的除了亲戚,还会有李拂一的同僚上峰以及退居南直隶但以前和李怀韫交好的旧友。
这日李家送了许多“飞帖”出去,像李家这类官宦世家,来往的亲戚朋友数不胜数,若一一拜过去,不知道要拜到猴年马月,有些不太亲近的便派家中仆人带一份拜年的帖子去。
同样的,李家也会收到别家的飞帖,前院管事就收了门前写了“接福”二字的红纸袋,里面就有许多“飞帖”。李拂一挨个查看过了,把自家遗漏了的,命人重新补了一份送到别人府上去。
后院就由吴美卿和朱素素操持着,两个小的只偶尔出来见见客。
李家在南京亲戚不多,族里人也少,朱家人基本都在京城,吴家除了吴美卿的哥哥,便也没有别人。初一这天基本是别人上门,李家人都没出去。
初二的时候,李拂念出去走动了半天。吴美卿也回了娘家。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大家对古代一些民俗文化感不感兴趣,关于飞贴我在网上找了一段科普内容,给大家瞅瞅。
宋代人开始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贺年片的雏形。明代的设计更加精致,帖上已印有吉祥如意等祝辞。长辈接受晚辈拜年后应送出压岁钱,因为岁,祟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晚辈一年平安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
以上就是我提到的“飞贴”,其实我觉得民俗宅斗还蛮有意思的,嗯……撒糖也很有意思,所以,这章甜不??
甜的话,要记得收藏作者专栏啊!毕竟西瓜记糖铺口味不错,是不是呀?
么么啾~(≧?≦)
第53章 回京
初二这天; 吴美卿回去之后内宅之事皆由朱素素料理,她在议事厅处理完几件大事并数十件小事; 便被朱芸身边的棠梨叫去了千帆堂。
千帆堂次间里,朱芸穿着深紫色五福捧寿厚锦褙子; 红综裙,梳了个精神的圆髻,依旧用一直白玉扁方绾着; 头戴顾绣抹额; 斜倚在金钱蟒迎枕上; 大腿以下部分盖着一张厚厚的羊毛毡子,脚掌旁边是酸枝木镂雕镶理石四角几,上边摆着铜胎寿字双耳熏炉; 点着宁神的檀香。
朱素素进来行了一礼; 随即抬头看见老夫人头上的抹额; 那是她亲手做给婆母的。
朱芸和蔼地笑笑,冲朱素素招招手; 叫她坐到自己身边来。
朱素素便握着朱芸的手,坐上了绸夹棉毯子上; 略略交代了几句家里的事,说了些与去年出入不大的人情往来。
朱芸笑呵呵道:“有你们料理李家,我很放心。今个汾儿回门恐惹你想娘家; 我才来找你说说话。”
不仅是朱素素想娘家,朱芸也很想。
朱芸父母去世的早,她自幼在伯父朱潜渊跟前长大; 和堂兄朱齐物情同亲兄妹,现在的朱家就是她的娘家。远嫁这么些年回去的时日并不多,尤其是这些年身子越发差了,一个不好还要叫白发人送她这半白发人,正是年节时候,叫她如何不想娘家。
絮絮叨叨同儿媳说了许多娘家的事,朱芸叹息一声后笑道:“早在年前老太爷就写了帖子给大伯父拜年,算算日子,不是昨天就该是今天就要收到了。哎,伯父年事已高,早些年待我如亲生女儿,恨不能亲去跟前尽孝,真是愧疚!”
朱素素软言安慰了几句,想说来日方长,又觉不妥,怕惹老夫人伤怀。
朱芸抹了抹眼角泛的泪,欣慰道:“还好有你替我回朱家看看,等你回来说说京都之行,也可解我思乡之苦了。”
朱素素是朱家的女儿,自然每年都要和丈夫女儿一道回北直隶拜年,只不过路途遥远,初二回去肯定是赶不及的,索性让吴美卿忙完回门的事,二房一家子再启程,赶在元宵节之前回来。
这次回去,朱芸有许多事要叮嘱朱素素,除了带去她的问候,还隐晦叮咛儿媳,千万不要把家中这等乌七八糟的事说给朱家人听,省得徒惹老太公心烦。
朱潜渊高龄七十四,朱素素心里晓得轻重,便答应替李拂慈瞒着,只要那边不细问,她就不提。
又交代了几句其他的,朱芸让罗妈妈把她事先准备好的物事都装进了箱笼,命人抬去了一步堂,才放朱素素离去。
因要离家,李心欢也忙碌起来,梅渚和峰雪帮忙收拾东西,她在一旁指挥着,等到东西都归置好了,她还想起小白被漏了。
虽然兔子有丫鬟照看不会出岔子,李心欢灵机一动,想起来温庭容这些日没人陪,便用一张厚布把笼子一裹,拎着兔子去了幽篁居。
初二这天雪后天晴,屋檐地落满了厚厚的雪,李心欢小小的脚印一路踩到了幽篁居,把已经三斤的小白送到了温庭容面前。
掀开布后,温庭容眉毛一挑,这肉兔好生肥硕,看来外甥女喂养的十分仔细。
李心欢郑重地交代道:“舅舅,我每日要喂三次蔬菜,还要陪她闲磕牙两次,你可不能在我北上的时候怠慢她。”
温庭容提着笼子心情有点复杂,一只兔子而已,难道他还得当祖宗供起来?
李心欢便又叮嘱了:“舅舅只当是我就成,你以前如何喂我,就如何喂她。”
“那我怕是喂不起了。”
李心欢:……
沉默了一会儿,温庭容也不再逗她,只叫她安心地去。
李心欢这才离去。
第二日早上,天没亮的时候二房一家子就起来梳洗,他们出门的时候,温庭容一直在幽篁居门口候着,直到送他们出了影壁才停住。
李心欢临行前,悄悄在温庭容身边道:“舅舅别怕,我虽走了,有小白在的。”她是怕温庭容一人在没有他们一家子的李家不自在。
也不是头一次自己待着了,温庭容点点头,别了朱素素夫妇便回去了。
京杭大运河没有修到南直隶,想从应天府到顺天府,须得先坐马车走陆路到镇江,再坐船上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过江南河和通济与永济两渠,最后从陆路到京都。
这一路必多颠簸,若是遇上河面结冰,路程还要耽搁。
好在李家二房运气不错,途中只因船只问题耽误了半天,四天的路程便到了京都。
下了码头,朱家便有人来接。李心欢一路晕船,现在还晕乎乎地睡在朱素素怀里。
等到李心欢醒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朱家。
因李心欢晕船,在朱家的第一天基本睡过去了,第二日才穿得端庄郑重,随父母亲给朱家老太公、老太爷、老爷等长辈请安。
老太公朱潜渊的长寿院里,子子孙孙聚了一堂,他穿着石青色窄袖直裰,踏一双碧纹皂靴,一只胳膊搁在乌木边花梨心木桌上,笔直地坐在上首,端起一杯柳青芙蓉遍彩茶碗,笑意融融地看着下面行礼的晚辈,让身边的妈妈挨个给了荷花、葫芦、花生等形状的荷包。
李心欢得了个葫芦的,掂了掂,放在手里沉沉的,她抿嘴笑了笑,谢过了曾外祖。
朱潜渊爱怜地看着李心欢,精神矍铄的面孔上带着宠溺之意,忍不住调侃道:“小心欢攥那么紧,要不打开来看看?”
众人见李心欢小胖手把荷包抓得紧紧的,活像个财迷,一抬头发现大家都在看自己,讪讪地笑笑道:“曾外祖的心意,心欢自然要小心点收着了。”
朱素素好笑地看着李心欢,这丫头在船上的时候就开始清点自己的箱笼,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般财迷了。
朱潜渊朝两边的婢女使了眼色,两丫鬟一个扶起李心欢,一个把地上的夹棉厚锦软垫拾了起来,退到一旁。
明堂里,众人按齿序坐下,李心欢只比四岁大的玉哥儿大,玉哥儿又跟他母亲,也就是李心欢大表嫂韦晴柔坐一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