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阙》第341章


小丫鬟叫了几次,风明怡身边的丫鬟都不理会。
刘月儿的脸色一变。
今日带着她妹妹儿来,就是想与风明怡结交的,可是哪想到风明怡却是喊都喊不过来。
儿明眸皓齿,一双小虎牙看起来分外可爱。她看起来天真无邪,一副被保护得很好的样子。
刚刚与风重华见面时,风重华褪了一个玉镯给她。
此时她抚着风重华给她的玉镯,听着姐姐刘月儿与丁夫人的女儿说话。
丁姑娘与刘月是好朋友,此番见到她的丫鬟喊不来风明怡的人,心有戚戚焉。她想到风重华曾把刘夫人赶出总督府的事情,不由问道:“怎么,还是不愿意和好?”
这是准备和刘家擦破脸了吗?按理来讲,官场上讲究抬头不见低头见。纵是私下有些不和,在大面上还是其乐融融的。
刘月儿眼神黯然,“连丫鬟都叫不来,人家岂是想和我们和解的样子?”
丁姑娘很是叹息一番,自告奋勇道:“那我帮你问问。”
万全都指使挥使丁奈与韩辰这些日子合作良好,丁姑娘觉得若是自己过去问一声,风明怡也应该给自己面子。
过了一会,丁姑娘寻了一个风明怡落单的机会,迎了上去。
“风五姑娘,有一段时间没见你出来了?”丁姑娘亲亲热热地道。
风明怡笑了笑,“是啊,天气,再加上夫子布置的课业又多,就懒得出来了。”
她虽年纪小,却并不傻。
刚刚丁姑娘还和刘月儿在一起呢,这会来找她,应该是为了刘月儿的事情。
果然,丁姑娘做出一脸忧色,“我怎么听说你家和刘家起了些误会?但不知道可有化解的余地吗?”
听她提起刘家,风明怡心中生厌,却依旧维持着面上的笑容,“家里的事情,我也不太清楚。你也知道,我整日里学完规矩就开始读书,哪里有空管这些事情。”
一推四五六,任凭丁姑娘问什么都说不知道。
丁姑娘有些气馁,却仍然替刘家说好话,“我与月儿数载相交,她是什么样的人最了解不过了。不管你们家和刘家有什么,咱们姐妹之间也该走动起来。”
骂她的亲姐姐是个不会下蛋的人,骂她的姐夫,居然这会又涎着脸来求原谅了?
若真是个有气性的,就该死撑着,与她的姐夫斗到底。
风明怡抿了嘴笑,话里却是丝毫不留情,“原来,丁姑娘你是什么都不知道啊!我可是听说刘公子在德庆楼里大骂太祖皇帝,又骂我姐夫不配做太祖皇帝的孙子,不仅如此,还把话题扯到内闱私事上了。居然说起我姐姐生育的事情!难道刘公子不知道,我姐姐还在孝期吗?”风明怡抬眼看向丁姑娘,“丁姑娘,不知者不怪。刘家与我们家的事情,我这个客居的妹妹本就没有插嘴的余地。只不过,我看不惯那些歪曲事实给自己脸上抹金的人。旁的事情我不说,我只问你。如果是你被一个男子在外面议论了。你会如何?你的家人会如何?”
“有的时候,自己说什么话,要先想想再说出口,不要被某些人当了枪使。”
风明怡说完了话,再不理丁姑娘,朝着风重华的方向走去。
丁姑娘被这一通话训得脸上发红,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刘月儿从后面赶了过来,“怎么样?她可答应替我家求情了?”
丁姑娘强忍着一腔羞耻,转头问刘月儿,“你哥哥有没有在德庆楼里当众说小王妃是个不会下蛋的母鸡?”
“啊?”刘月儿如被雷击,张口结舌地看着丁姑娘。
丁姑娘一看她就知道,风明怡说的是事实。
心中又恨又气。
自己与刘月儿从小就交好,自诩为手帕交。可是刘月儿是如何待自己的?居然连事情的原诿都不告诉她,就撺掇她去找风明怡。
风明怡会不会认为自己和刘公子是一路人?
今日的事情传出去,她还怎么站在人前?她居然替一个侮辱小王妃的男人说话……
丁姑娘越想越生气,却又不好当众人翻脸,只气得跺了跺脚,朝着前方走去。
追上丁夫人后,不免将今日的事情说了一说。
“我早就和你说过,让你不要与刘月儿来往,今日可吃了亏吧?”丁夫人瞪着女儿,“连事情的真假都没弄清,你居然就敢替人说和去了?这话传出去,别人会不会说我们丁家巴结刘家,就连女儿的名声都不要了?以后你还嫁人不嫁人?”她想了又想,“你随我去见王妃,把今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王妃听。”
丁姑娘羞得满脸通红。
第293章巧妙索取
马思远借由岳父陆家的漕运往九边运了二十石粮食,这个消息一传出,整个九边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粮价由九两降到八两,而后六两,最后在四两小范围浮动。
这个粮价却不是韩辰所希望看到的。
于是,韩辰写了一封奏折,弹劾刘巡抚家教无类,其子在公然场合诋毁太祖皇帝。
这份奏折,韩辰并不准备发出去,他放在总督衙门的书房。
刘巡抚知道消息,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当他知道儿子都在外面说了什么后,找袁承泽报仇的心思他早就不敢再生起了。骂太祖皇帝,骂韩辰,侮辱风重华,这绝对不算是小事。
只不过现在还没人把这件事情捅出去。
一旦有人捅到京城,只怕他只能落得丢官的下场。
这几天,刘巡抚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若不是儿子被袁承泽打得不像样子,指不定他会直接出手。
听到韩辰准备弹劾他的消息,吓得他脸色顿时惨白。
他顾不得体统,私下去找了韩辰的谋士方思义。
方思义早就知道他要过来,便在总督衙门的二堂偏厅里见了他。
听了刘巡抚的话,刘思义又是好笑又是好气。
当初你不是气势汹汹地说要找袁承泽麻烦吗?怎么这会又如此卑躬曲膝?
可是这话,他怎会当着刘巡抚说起,不过一笑置之罢了。
出了总督衙门,刘巡抚心有余悸地抹了一把虚汗。
方思义告诉他,粮价必须降到二两……
二两啊!
刘巡抚望天长叹。
这一下子,刘家损失的就不是几百两银子,而是上千两。
可是,为了前程,这上千两又算得什么?
大不了以后找机会找补过来就是。
由刘巡抚牵头,九边的粮价很快就降到了三两。
然后,韩辰趁此机会,召集粮商们到总督府参加宴会。这些粮商的人选,都由袁承泽决定。当初那些曾帮助过袁承泽稳定粮商,各个在内。
唯一不同的,就是多了一个马思远。
能和未来的汉王在一起吃酒,粮商们都是与有荣焉。
韩辰答应由盐引换粮,从此以后,整个九边的粮食全部由他们经营,外人不许插手。
九边每年都需要不少粮食,如果真的全由他们运输,不知每年要挣多少银子。
一听到韩辰的话,粮商们各个坚定了跟随韩辰的心思。
此消息一出,九边的粮价很快降到二两。那些带头涨价的粮商,都是面色如土。这次,他们不仅没赚到钱,还惹怒了韩辰。以后在九边的日子只怕不好过了。将粮食以二两的价格贱卖之后,那些粮商灰溜溜地出了宣府。
这次,不再有守城士兵拦着他们,百姓们也不再喊打喊杀。
出了宣府,粮商们掩面长叹。发誓这一生,再也不会踏足九边。
风重华得知这个消息,不由得双手合什念了一声佛。
至于在平定粮价的过程得罪了刘巡抚一家,风重华并没当回事。
在前进的道路上,任何阻拦的人,都是绊脚石。只有推倒这些石头,以后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更何况,她又是为了九边的粮价。
府里的下人们也是真心高兴,现在她们在宣府地位颇高。只要是总督府出去的人,在宣府都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就连那些小厮们出门,都会被人塞很多东西。不要还不行,不要就是看不起宣府的百姓。
可是风重华规定甚严,不许总督府的人白拿别人东西。
害得小厮每次出门,都是躲着那些小商贩们。
粮价终于稳定到了二两,整个宣府看起来喜气洋洋的。
这时,韩辰又推出了一项补贴政令。那些以前高价购买粮价的百姓,皆可以由里正和甲长做保,到总督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