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正圆》第201章


沧拥摹?br /> 可千不该万不该,那位殷六姑娘不该明明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却偏偏再来招岳四老爷一个晦气。
这便再也罢了,岳家也不是那种死守规矩的刻板人家,那位殷六姑娘若是好好地与岳四老爷说,岳四老爷好歹对她还是留有几分情谊在的,就算两家婚事作罢,也是能好聚好散的。
可那位殷六姑娘偏偏不,她既不敢与家人说,又怎么会敢对岳家说,你说你要是铁了心瞒着吧,你就瞒到底算了,落红一事,能想办法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糊弄不过去就坦然相待,这也不失为一个差强人意的方法。
但人殷六姑娘还不,她思来想去,想去思来,临到头来,竟还是念着情郎,眼看婚期临近,突然心生悔意,就这么撒手不管,去为情郎守身如玉了。
也是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下人们乱传的这些,十句里至少有八句我是不愿意相信的。
殷六姑娘死了是不错,可她若是为了情郎投缳自尽,难不成还会留个遗书什么的将自己的心思动机分门别类列条列点地交代一遍不成?
谁会那么傻,死了还要给自己泼盆脏水,生怕自己能葬得进祖坟么?
既然不会有铁板钉钉的实证,那嘴巴长在外面的人自己身上,他们愿意如何说,又有谁能管得了呢?
外人还都道我生而克母,难道母亲还真的是被我克死的不成?
我对传言嗤之以鼻,但对殷姑娘的突然寻死还是闹得心里不大痛快。
因为我知道下人口里的十句话里面,还是有一两句是可以拿来听听的。
比如说,殷姑娘挑在这时候投缳自尽,除了是因为她不想嫁给我父亲外,我也实在是想不到第二种更加合情合理的解释了。
我感到很难过,可我甚至都不清楚我在难过些什么。

日子一天天过去,毕竟是发生在别人家的事情,没过门也算不上是什么自己人,殷六姑娘的死很快就在岳府平息了下来。
若不是后来平远侯王家一个旁支的小少爷突然投河殉了情,人被打捞出来时怀里还抱着殷六姑娘的牌位,这件事本该就那么含含糊糊地过去了,最多被人事后提起来捕风捉影地胡说八道那么几句。
可王家小公子这一死,殷大人的里子面子也全都丢光了。
殷大人为人迂腐是迂腐,但也算是还有几分风骨和硬气,直接就上书狠狠参了王家一笔“门风败坏、教子无方”,然后也不待王家如何反击,就直接挂冠而去,辞官退隐了。
相比之下,王家那个旁支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丢了儿子又跌份,平白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多耻笑了半年有余。
大家都在背后戳着旁支那位小公子的母亲的脊梁骂,你说人姑娘好好的时候你看不上,非得折腾得俩小孩散了,可算是如了你的意吧,最后儿子也没了,你可真是满意了吧。
王家那位旁支家里是如何悔恨交加、遗憾无穷,在此不多作赘述,主要是我也并不是很清楚,我能看到的,就是足足过了大半年,谢天谢地,父亲终于有心思再去应承老夫人提议的婚事了。

父亲看上的第二个姑娘,是咸安王家的乡君,啊不,这位乡君已经不能称姑娘了,得称呼夫人了。
咸安王是先帝一个拐弯亲的堂叔的儿子,按辈分算也就是现在这位庄平帝的堂叔,出了五服的那种。
咸安王虽然以地名封郡王,但他的封地咸安,可与咸阳、长安这俩地方有着翻天覆地的差别,只是个犄角旮旯地方的犄角旮旯的小县城,他身上最值钱的,恐怕就是他的姓了。
对的,他还姓裴,国姓。
咸安王不止封号蹭了俩著名都城的热度,他本人也及其喜欢蹭热度,当年平帝还是太子时,大家都说四殿下得宠,又说三殿下势大,他就巴巴地把几个女儿分别嫁到了当时的几个夺嫡热门选手的沾亲带故的人家。
等到后来庄平帝登基,从头撸到脚,一把秃噜了个干净。
死了几个女儿女婿,咸安王也总算是安分守己了一段日子。
但咸安王也不算是蠢到家了,他不该投资的投资了一大堆,该投资的也没有放过,说到底,不过还是人家女儿多,有底气。
而我父亲这次看上的这位乡君,也就正是当年咸安王唯二投资成功的两位之一,也是咸安王唯一的一个得封乡君的女儿。
用脚指头想也知道,咸安王当年唯一没赔本的两笔买卖,就是把一个女儿嫁到了岳家,嫁给了一个我没出三服的堂叔,这位堂婶也是这次最为热心地给我父亲和她妹子保媒拉纤的人。
另一个,也就是这位乡君,说起来她这乡君封号,也是与他父亲难得一准的眼光有关。

咸安王当年把一个女儿嫁到了岳家,是因为庄平帝的母亲姓岳,把另一个女儿嫁到了章家,却是因为当时的七皇妃姓章,也就是现在的燕平王妃。
也就是章家那时候还没先出个阁老再出个皇后,所以连咸安王这样的亲家都捏着鼻子认了。
当然也不是章家多么核心的郎君,也就是跟岳家那位堂叔差不多的亲疏关系。
而这位乡君那时候也还不是乡君,也不知该说她是命好还是命不好,章家的那位夫婿虽然出身一般,但是为人勤奋上进,当年七皇子受封燕平王领兵北征时,这位章家郎君就也在其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的不过是一抔黄土。
燕平王心中有愧,对这位妻弟的家室也就多有照顾,见妻弟膝下只有一女,怕她们孤儿寡母的受人欺负,就以妻弟的名义,帮他的遗孀上书请来了乡君的封号。
不过这位乡君娘娘也是潇洒得很,带着女儿在章家还没受够一年的窝囊气,就扔下女儿拍拍屁股回了娘家,扬言自己花信年华,不愿为夫家守节,昭告天下自己要再嫁。
十一
当然放话一时爽,事后补救火葬场。
咸安王可比他这个脑子不清楚的女儿知情识趣的多,他虽然投资眼光不行,但脑子还在啊,提溜着偷跑回娘家的女儿跑到夫家赔罪,不管守节不守节,这夫君去了还不到一年就吵着要再嫁,还是刚承蒙人家的恩典得了封号,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至少得再等两年再说啊。
不过经这么一通折腾,章家那位战死郎君的父母却是又急又气又心冷又心寒了,人家的老夫人也发话了,这咸安王家的女儿,他们老章家是不敢要了,这媳妇既然对他家儿子一点情分也没有,那边罢了,他们老了,也不想强求。
但人家老人也还有个要求。
章家郎君膝下唯一留下的那个,是个姑娘。
这姑娘嘛,还是得跟着娘亲才能得到更好的言传身教,这媳妇他们不要了,这孙女便也一道送走了吧。
乡君娘娘当时是觉得无所谓的,这女儿毕竟是自己生的,当时留下来,是觉得章家人有银子,自己不愿守寡,但也没必要带着女儿跟自己回去一块过苦日子,但章家既然不要,我生的女儿,难道能不管不成,于是便同意了。
咸安王在旁边连连赔笑,但见章家夫妇态度坚定,也知事情无可悔改了。
可这位乡君娘娘的名声,却是彻底臭了。
而且不仅如此,章家把孙女放到咸安王那里,只是人家觉得“女儿跟着母亲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可不代表人家就这么舍了孙女不管了,三五不十的,章家就要派人去咸安看看孙女。
这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的……乡君娘娘可还怎么嫁的出去?!
十二
也就拖到了我父亲不知道哪里脑子出毛病了,竟然与她看对眼了。
这位乡君娘娘可是三是有四了,她身后跟着那女儿,都比我还大了三岁。
外人就没几个赞同这件婚事的,但谁也耐不住我父亲自己愿意啊。
连最热衷给我父亲张罗婚事的老夫人,对上咸安王那边的来人,也是神色淡淡,敷衍居多。
但再怎么敷衍,我父亲铁了心看上的,老夫人还是得强撑起精神来给他打理。
总不能就干看着儿子就这么孤身一辈子吧。
这门婚事岳家处理的很低调,但还是难免在亲近的人家间走漏了风声,当时背地里说风凉话的、看笑话的、思想腌臜的,数不胜数。
结果这位乡君娘娘倒是分外坦荡,带着女儿和一群仆妇就这么浩浩荡荡地来了岳府。
十三
我与这位乡君娘娘也见过两次,也只有两次。
第一次她一句招呼也不打上来就捏了一把我的脸,我黑着脸没吭声,她还在那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