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跃农门》第83章


“阿娘的一番苦心,儿子又何尝不知呢?只是儿子堂堂七尺男儿,又是九五之尊,若是非要靠着女子这样的裙带关系才能解决前朝遇上的阻力的话,岂不是要让后人耻笑?
现下儿子遇到的这些事情不过是暂时的,阿娘忘记了,耀之这不马上殿试过后便能入朝来帮帮儿子了吗?考中的里头可用的大有人在,儿子哪里还会缺得力的心腹呢?
阿娘还是莫要牵挂着儿子了,若是觉得无聊,我让阿韵带着两个孩子时常来给您请安好不好?”
崇光帝口中的称呼早已换成了寻常人家母子之间的,显得更是多了几分亲昵,赵太后活到这般岁数,哪里还能看不出来儿子使上的小心机呢?只是。。。。。。
赵太后不自觉地抿了抿唇,是呀,她与天启帝离心不就是因为后宫不断地进新人吗?正所谓“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若是后宫人多起来了,难免有了争斗,孙儿孙女又都年纪还小。。。。。。
她不喜姜氏是真,可对着两个年幼的格外招人疼的孩子,自然是爱到了心里头去,也罢,赵太后瞥了一眼似乎显得有些惴惴不安的儿子,恍若在一瞬间下定了某种决心一般,道:
“算了,这是你的后宫,你自己都不着急,哀家在这里着的哪门子急?只是,你要答应哀家,无论如何,都不可因着前朝的事情拖垮了身子,福顺,哀家就把皇帝的寝食交到你手上了,若是他不听劝,尽管来寻哀家!”
旁边的福顺恨不得能从地上找到个缝立马钻进去,好在两位主子跟前消失得无影无踪,苦着脸点点头,太后娘娘说得容易,可圣上又哪里会安安分分地听他的话呢?唉,这年头,做奴才的都不容易呐!
“至于你方才说的,皇后执掌中馈,只怕无暇分身,让乳母带着两个孩子过来就好。”这话一听便是托词,后宫中只有姜皇后一人,哪里来的那么多事情?不过是不想见到她所随口寻的个借口罢了。
崇光帝一听这话,一边为着看样子母后不会再开口劝他填充后宫而松了口气,另一边却是为着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而忍不住心底里叹了口气,他夹在中间,长路漫漫,这年头,做个好儿子和好丈夫也不容易呐!
第八十五章 
沈文晖的会试成绩一出来; 自然是抽空上了太傅府一趟; 不过似乎老师有事回了书院,他并未见着人; 便留了封信笺由秦管家转交。
过了两日; 太傅府的下人送来了回信,老师在信中只言说定心备考殿试; 切不可骄傲自满。
沈文晖也就沉下心来,不过虽说是要备考殿试; 他也只不过是每日抽些时间温习一遍课业,顺带着将老师着人带来的历届殿试考题看了一遍; 心里大概有了底,知晓遇到类似的试题时应当从哪里破题入手即可。
因着会试到殿试的时间要紧些; 陈家虽然也得知了消息; 派人小小地送了一份贺礼,但考虑到沈文晖还要备考; 便特意让过来的嬷嬷说了一句“夫人说沈公子先安心备考; 待殿试过后再上门也不迟”。
沈文晖闻言也就更加安心了,很快便到了要入宫殿试的这一日,为着殿试; 据说还有可能看到皇帝的模样,宋氏很是慎之又慎地为他精心挑选搭配了衣衫; 还是今年新做的呢。
沈文晖虽觉得无须如此隆重,可拗不过家里人的一致意见,加之就连父亲也说“御前不可失礼”; 也便由他们去了,乖乖地任由母亲安排着。
可以被称之为“准新科进士”的这批人自然是一大清早便候在了宫门外头,虽说时辰还未到,就连将要带着他们去殿试的内侍也还不见踪影。
可毕竟这是可能要面见天颜的,更何况谁都不想在这科考的最后紧要关头出了岔子,因而当沈文晖从自家马车上下来的时候,三两成群的学子们早已到了大半。
候着的学子们的顺序自然也是有讲究的,沈文晖作为会元,自然是站在第一排第一个的,站在他旁边的便是传说中的卫北侯府的嫡长孙郑渊,沈文晖站过去的时候瞥到了此人一眼,的确是位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
只是,眉宇间似乎藏着一分傲气,哪怕人群中并不缺乏同样出身勋贵的子弟,可就是没有人上来搭话,他一个人站在那里,却丝毫不显窘迫,自有一股从容的气度。
会试成绩出来之后,沈文晖自然也是知晓了第二名是谁,初始只是觉得这名字有些许耳熟罢了,后头才忆起,说起来,他与这位郑公子还算是有些渊源呢。
郑渊同沈文晖一样乃是有着小三元的名头,只不过他启蒙较早,加之卫北侯府请的教书先生,水平自然也同外头的私塾有所区别,他便早了沈文晖两年下场,据说当初还打破了前朝一位神童留下的“年纪最轻的小三元”的记录呢。
之后,或许是想着莫要揠苗助长,长辈们想要压他一番,就是这般巧合地,他和沈文晖便是同一年下场考的乡试。
犹记得试前,有好事者拦住他问“谁堪为解元之位”,列举了近几年得了小三元名头又恰巧同年考乡试的人,沈文晖自然也在其列。
此人却似乎没怎么学到读书人的圆滑处世,又或许是不屑于谦虚客套,当即冷冷地看了那人一眼,只留下一句话“自然是我”,抬脚便走。
要说沈文晖为何会对当时的事情如此清楚呢,自然是有那爱好搬弄是非又在现场的,一五一十地将当时的场景复述给他听了,末了自然少不了添上几句火上浇油之语。
沈文晖当时是怎么反应的呢?是了,他只是淡淡一笑,丝毫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解元之位有才者居之,旁人对此位如何势在必得与他何干?他只要尽力去做到最好即可。
当然,这件事情对于现在的沈文晖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再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此事便更加不值得一提了。
不过,有趣的是,当时那一届乡试放榜之后,解元之位竟然还真的被郑渊收入囊中了。
倒是沈文晖,当时只不过是比旁人多了一世现代的经历,见了些别人未曾见过的物什罢了,在课业上,因着他这张白纸上已经沾染了别的东西,比起一板一眼接受古代教育的学子们,反而要更难描绘一些。
成绩因而也只是排在第五名,若说比起落榜之人自然是好的,可对比起小三元的名头来说,这份成绩便显得黯然失色了些。
只是,沈文晖是这般作想的,旁人可就不一定了,不单单是来自各种有意无意的打量的目光,想要看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小子,是怎么可能压过他们家中长辈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郑渊的。
当然还有来自郑渊本人的打量的目光,只是他掩饰得很好罢了,要知道,家中祖父自他展露读书天赋后便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带领侯府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而从启蒙阶段开始他便算是领先了同龄人一大步的。
更何况侯府的资源几乎是完全向着他这个嫡长孙倾斜的,单单是这一点,便是这个据说出身寒门的会元比不上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或许往日他根本不会放在心里的人,却硬生生将他压了一头,这让他怎能不对此人生出好奇之心呢?当然,侯府的消息毕竟灵通,郑渊自然也是知道这位会元乃是曾经的程太傅、现在的松山书院院长程勉新收的弟子。
只是,他拜入程勉门下,距离会试仅仅是一年有余的时间,究竟是他在往日疏忽大意地忽略了这个具有强劲实力的对手,还是说,这位程太傅当真有这般厉害,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将一个人提升到如此高度?
从私心来说,郑渊希望是后者;可理智却告诉他,饶是程太傅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有如此手笔,原因嘛,只怕是前者了。这个论断顿时让他的唇抿成了一条直线,看上去更加不近人情、不辨喜怒了些。
在郑渊旁边安静站着的沈文晖自是没料到他这匹黑马的“横空出世”,硬是打断了卫北侯府想要打造出一位创下大齐开国以来“连中六元”记录的状元郎的计划。
当然,像老侯爷的这番雄心,怕也就只有他本人和被他寄予厚望的嫡长孙能够领会了。
殿试是不刷人的,因而只要进了会试榜上的,最起码都能捞到一个同进士出身,自然,上榜的这么多人里头,沈文晖也不可能当真一个人都不熟识,其中关系最亲近的,怕就是在松山书院的两位同窗了。
看到柳卓言此番怕是能够得偿所愿、既得了功名又抱得佳人归,沈文晖自然也是为他高兴的。
至于程昱珉,或许是得失心重了些,在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