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农]》第128章


既然都已经吩咐让准备起来了,还有什么再行商议?主要是已经料定,夏简戟那边的回信,多半会是趁此机会拿下陇西和关内的。但还是要等到他的回信到了,得了命令之后,才能名正言顺地出兵。
先前出兵长安,是因为时机稍纵即逝,等不及送信到川蜀、再等回信再采取行动,这才一边攻打长安、一边送信入川蜀。
这次出兵陇西和关内就不同了,不是非常紧急,那还是要夏简戟最后做决定才好。
夏简戟的回信,果然是命令姚青云带兵,只是又还点了葛圭章监军,进攻陇西和关内。
……
升和十八年十月初,八万炎军出兵陇西。
陇西和关内的大昭驻守府军,早已在东伐邺城军时就差不多被抽调空了,在升和帝被杀后更是四逃溃散了,或者聚集起来劫掠百姓,这对炎军大军来说绝算不上拦路石,一路平推过去就完事了。
但是,陇西四座边城里的边军,那就不一样了。
他们常年与叩边劫掠的蛮人打交道,练就了好一身骁勇善战本领。炎军攻占陇西和关内两地的主要拦路石,就是最后这些边军。
也是因此,葛蕤等人才没有托大、没有兵分两路去直取两地,而是全力击破其中一处。最先计划击破的,便是最难打的陇西边军。
陇西边军再如何善战,四城边军又在大昭大将卫疆的统领下互为犄角,然而两万边军遇到八万炎军,且其中还有两万炎军配备了弓力不俗的长弓,陇西边军也是无能为力了。
试探性地交战了三次,双方都没有太大伤亡的情况下,卫疆就投降归顺了。
对,大将卫疆没有以死报效已亡的大昭朝廷,而是归降了炎军。
“……我不管龙椅上坐天下的是谁!我只管活得像我父母给我取的姓名一样,卫疆——戍卫边疆!
既然我们边军如今归你们炎军管了,那是不是给弄点粮草来?我们的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戍卫边疆啊!
你们用的那种长弓也给配上两三万张来,那玩意儿估计能用来在城墙上射杀进犯的蛮夷,或许马匹都能一箭射死!那以后兵士们就不用去和蛮子们短兵相接,以命换命了。
来来来,给点粮草!弄万把张长弓来!”
归降炎军后,卫疆就开始要粮要弓了,看着一点都没有不适应。
姚青云他们都怀疑,即使炎军不来攻打,或许要不了多久,等边军没了后方粮草支援,光靠自个儿屯田产出也无法支撑时,甚至会主动回来归降
。好像他们兴师动众的耗费粮草前来攻打,有点不划算的样子?
不过想是那么想,但迟则生变,他们不放心等到他们主动来归降的时候,出兵来打这一趟倒也没什么后悔的。
而给予边军粮草支援,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炎军给边军留下十万斤粮食暂时应急,又承诺后续会陆续运来粮草之后,就把陇西边城的防卫重任,重新交予了卫疆。
或许是听见了风声,在炎军一路打破了整个关内,打到关内位于长城沿途的边城关口时,那些边军连意思一下打上一场都没有,只喊着:
“卫将军那厮都归降,我们也归降!我们也要粮食!要长弓!”
……
升和十八年腊月,在夏简戟全部拿下川地之时,北地炎军因为捡漏捡得好,彻底拿下了长安府、陇西和关内三地。
至此,炎军便占据了西南川蜀,西北陇西,北部关内、凤翔府和长安府,好大一块地盘呢。
从炎军地盘再往西北和北边去,便是草原和戈壁上的蛮夷地盘,往东边和东北便就分别是邺城军和后昭。
至于南边的米谷军,也趁着动荡时候迅速向外扩张,占据了江南和荆湘大片肥沃的地盘。
与炎军相比,米谷军得的实惠要大得多了,毕竟早在前朝——不、该说前前朝了,经济重心就已经南移完成,大昭时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全在南边了。
南边地盘才是好地盘啊,炎军还不说,米谷军的近邻邺城军(燕军)早已是垂涎三尺了……
……
升和十八年八月十五,大昭灭亡,之后的年号便乱了。
翻过年坎,(后)昭国境内可称景秀元年,(后)燕国境内可称武元元年,但米谷军境内和炎军境内,就没个正经年号了,总不好用别国年号纪元吧?
于是,开年春天,等夏简戟回到北地后,就有人劝谏:建国称王的时机已到。
第92章 
夏简戟南入川蜀时; 是奔着在南边待上个一两年时间去的,趁此机会也让百姓去休养生息,养得炎军兵多粮足。
在这期间; 就让大昭朝廷、邺城军和米谷军相互之间去争斗,他们炎军先歇上一歇也好。
奈何时局变化万端,总有人心不能提前尽数算计明白的事。
因为升和帝迫不及待的; 要结束游幸‘行宫’之旅回去故都,结果就直直的送到了邺城军嘴里!
一发既动,则全身动!随即言武威就地称王。实则与称帝也无异了; 毕竟都立国号为燕; 还定下‘武元’为开元年号。
立即的,故都‘北京’有大昭皇族在旧臣拥立,复立大昭旗帜; 登基为帝,改元景秀。
期间北地炎军捡漏捡的好,趁机就拿下长安府、陇西和关内三地,至此西南和西北大片地盘,便已尽归炎军。
此种时局之下,夏简戟若还依照原计划滞留在川蜀; 就没有必要了。
风起云涌的升和十八年过去; 来到第二年春天; 夏简戟和张武壮从川蜀回来了。
南下时有五万大军,北归时就只带回来两万。
并非是战损了,实际上攻打川蜀之地的伤亡不大、甚至伤亡不到万人; 余下那两三万兵力,是布防在了川蜀驻守。
夏简戟的胜利北归,炎军上下是一片欢腾!
尤其是姜秾,那真是由心而发的万分高兴。
姜秾是再也不想有人来找她做决策了!攻城略地这事真的做起来,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带过的,出兵策略、粮草调运、大军践行、后勤支援……虽然这些事情都不用她去定策,葛蕤他们都事先有商有量地商议好了,再才来找她下令,但是事情一多吧,就很恼火!
真是很打扰她做正事!巡看田间庄稼,指导百姓耕种方法,这些事都不能专心去做了。
如今夏简戟回来了,那她这个象征意义上的决策者,就再也不用去发号施令了,终于能去专心种田(指导农事)了。
西南和西北这么大一地盘里的农田,可是都归她管了,先要好好琢磨一下:那些田要怎么耕种呢?
陇西的大片荒地戈壁,可以试着播种旱稻,或者‘耐旱三代’杂交小麦也能种。首先以陇西百姓和边军,实现自给自足为目标去努力吧……
姜秾这个人的本性,众人是都看穿了。
葛蕤他们见她,为终于不用再发号施令而高兴万分,那样子就像是甩掉什么大麻烦一样,也是心中莞尔。
而夏简戟哪怕知道,她欢喜地迎接他的归来,只是因为终于能卸掉麻烦了,并非是纯粹为他这个人的归来而感到高兴,他也觉得受宠若惊了。
可不得受宠若惊吗?难得她竟出城去迎接了他,甚至听说前两天知道他就快到了时,她都日思夜盼到茶饭不香了呢!
他们夫妻之间,现在到底只是虚假情深,虽见过面都闲下来了后,难得都有话说,甚至‘热聊’到半夜,但终究只是在她睡熟之后,他给变成了相拥而眠而已。
成为真正夫妻的契机,也是可等不可求啊――是天意非要等到她十八成年不可。
……
“……升和帝亡后,言武威谎称得升和帝禅让,就地称王,立国号燕,并定元‘武元’;随即升和帝堂兄在北京登基为帝,复立大昭国祚,改元景秀;趁此之机,米谷军大胆出兵侵占南地沃土,如今南方大部已入其囊中。不过转眼之间,时势就已经巨变。
因而臣下斗胆奏请,首领您是否也可顺应时势,择日称王?”
在葛师葛蕤之后,诸葛评、姚青云、葛圭章
和张武壮等,文士武将也纷纷上书,奏请夏简戟称王。
炎军本就是起义军,揭竿而起反的很分明,称帝建国也没那必须名正言顺的顾虑。
当然,像后昭那样复立大昭,言武威杀了升和帝却谎言得了禅让,打着名正言顺的旗子称王称帝,也不失为一种可行途经。
炎军作为起义军,首领称帝再正常不过,然而,夏简戟却迟迟为应下这事。
原因就在于,当初太白县起义之初,他亲口说过:‘解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时,方为夏某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