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第333章


封边缘用的是野琵琶的枝条。为什么用野琵琶呢?因为野琵琶很柔软,可以自由弯曲,还不易折断。用绳子捆出形状并让它干燥一星期,等撤掉绳子以后它都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形状了。如果是别的树恐怕就不会那么有韧性了。
这种山琵琶也结果实,大小跟琵琶树的叶子差不多,颜色接近野柿子。野柿子也结小的果实,它的树也很结实,枝条也不易断,但是要让野柿子的枝条弯曲可就费劲了。
簸箕刀是鉴证手艺够不够格的标准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工具,然后再编给你们看。
我手里拿的这个叫簸箕刀,是劈细竹用的。它的材料是橡树。工具也都是自己买回橡树的材料然后合著自己的手做的。编簸箕的人通常用能否制作簸箕刀来判断此人的技术高低。一般,学徒十几年以后才被允许做它。我这把是自己做的,又重又坚硬,已经在我手上用了四十几年了。近十年来都没有磨过它了。它是劈竹子的时候不可缺少的工具。
还有砍樱树皮用的镰刀,这种镰刀其实就是用普通镰刀的最前头的一段刀刃配上木柄做成的,所以看起来样子怪怪的。
我编的簸箕都加入了攀缘茎草,这种草很结实,把它们像打麦秆儿那样打掉多余的东西只剩下纤维就能用了。
封边缘还有一种专门的锥子,是为穿蔓条时锥眼儿用的。这种锥子也有大、中、小三个型号。
樱树皮采回来以后,先把它们的头儿创尖以便于穿插方便。
材料还很长的时候编得都很快,越短越不好编。学徒的时候经常把手拉得一道一道的。
为了编得紧凑,编的时候要沾些水。樱树皮是隔一行加一道。刚开始学着编的时候,最后收尾的地方总弄不好,都是师傅来搞的。那时候,连形状都固定不好。
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这底托的部位能编好了就可以出徒了,怎么也得五六年的时间。我那儿子今年四十岁了,可还编不好,估计编簸箕这差事在我这一代也就完了。
我想我活到这个年纪身体还这么硬朗是托了编簸箕的福了。去山里采集材料能呼吸大量的氧气,劈竹子时又能常吸那里面的微生物(据说竹子内的微生物对人体有益)。我今年都八十岁了,可身体很结实,连房事都照样行。怎么样?各位,买一个回去求个保佑吧!
编簸箕时需要用力地拉竹条和樱树皮,所以我的手上都是老茧,遇到粗条子的时候还得把牙也用上。还有人说:你这双编簸箕的手倒挺干净嘛。我这手呀,已经不知道脱过多少层皮了。竹刺什么的扎上了我都不管它,可也从不化脓。那扎进去的刺儿过一段时间会变黑,自己就出来了。身体偶有不舒服的时候,我就进山,一进山这儿疼那儿疼的马上全都好了。我母亲活到九十四岁才去世,我起码还要坚持再进五年山。
第322章 十二工艺
平野居住在福岛县南会津郡的桧枝歧村。这里位于福岛县最靠近深山的位置,与新泻、群马和枥木三县交界。越过南边的帝释山脉就可到达日光(属枥木县境内的观光胜地——译者注),西南是港岭和尾濑(国立公园,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有面积为6 公里大的潮湿平原和沼泽。开放在潮湿平原上的白色水芭蕉是这里的一个景观),东边连着奥只见湖,周围环绕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脉。桧枝歧村的地势就像是一个死胡同,曲径幽幽。这个曾经没有现金收入的贫寒的村庄,随着尾濑国立公园的开发(现在每年来这里观光的游客达60万人),也慢慢地繁华起来了,建了不少为游客和登山者们提供住宿和歇脚的小旅馆。
从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山上采回枝条、木头,制做一些长把木勺、竹筐或木盆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用它们去换些生活用品,有时也能挣点儿现钱回来。但是现在,作为传统手工艺的长把勺和木盆,已经没有什么人在做了。走在村子里只要看到大门口堆放着很多圆木头,便可知这一家就是那有数的几户尚在做木盆的手艺人之一。这里至今不种稻米,村里的人家是紧靠着江边儿散开着居住的,随处可见的是荞麦田。
平野的作坊就坐落在桧枝歧川的岸边。门前放着大块大块的杨树圆木。在这些圆木的小的一头上都用粉笔划着线,那是为切割它们而作下的尺寸记号。旁边堆放着已经切割好了的大块木料。这样的活儿都是在外面完成的。
作坊是一个只用氯化聚乙烯板围起来的很简易的空间。里边的地面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是原来的土地,一张大的工作台深而牢固地埋在地里。因为要想准确地挥舞刃器,就必须有一张结实牢固的工作台。周围是堆积如山的刨花。他做的木盆是用链据、电动刨、木锛来完成的。当我们看到那做工精致细腻的木盆时,绝不会想到从原料到雏形这一过程是多么的大刀阔斧地劈来砍去。先是用链锯沿铅笔划的线锯出一圈缝痕,把中间的部位取下以后就可以加工雏形了。最后确认好木盆的形状以后,就用斧子来砍,木锛是用来刨光木盆内侧的,成品木盆内侧的波纹应该是好像海水的涟漪一样的。这种木盆用来和揉荞麦面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又因为手擀面的深受欢迎,所以,近来这种木盆的订货总是络绎不绝,但是,制作木盆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平野那里也没有继承人。
这个地区被雪覆盖的严冬很长。平野在没有雪的季节里制作木盆,而冬天他会在室内做些长把勺。没有人与他一起工作,他的工作是一个人在默默中进行的。他今年68岁,除了是制作木盆的名手艺人这一身份以外,他还担任着村议会的议长一职。
平野守克口述:
我是从桧枝岐来的平野。我们桧枝歧是在福岛县的最南端,地处新泻、群马和枥木三县交界的一个小村子。从我们那里可以直接进入尾濑国立公园。四周围被山环绕,稻米和其他的谷物都无法种植,可以说几乎连耕地都没有,有的也只是道路和人家。村里居住着二百户、七百多口人。
我是专门制作木盆的。在桧枝歧,夏天做这个的有我和另外一个人,冬天还有三个人也在做。
为什么要在夏天做呢?因为我的作坊小,所以,从整材到出雏形都是在屋子外边完成的,而我们那里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下雪,户外根本不能做活。因此,冬天我就改做些长把木勺一类的小东西。
今冬已经下了两场雪了,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还只是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可这第二场下了足有20公分厚,要等它们融化得到4 月以后了。
在我们当地管这种木盆叫“饭造”。听老人们说,这是因为早饭、中饭、晚饭三餐都带饭字,我们那里每餐都是以吃荞麦为主的,而这荞麦又是在木盆里和操的,木盆是被用来做饭的,因此而得名“饭造”。又因为这种木盆很厚,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时代,早上做的饭放在里边,盖上盖子,等到晚上吃的时候都不会变味。所以也有的人叫它“饭藏”。不过,这些也都只是传说而已。
这种木盆原本就是用来和荞麦面的。从前,桧枝歧连小麦粉都没有,除了荞麦就是荞麦,于是,为了变换花样,人们就想方设法在荞麦面中加些艾蒿一类的野菜,然后,换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吃的时候,或蒸或煮,每家都是这样。
过去不像现在这样买卖方便自由,自家用的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那时我们是用从林业局转下来的木料,在林子附近搭盖一间小房子,然后就在那里边伐树边制作些木盆什么的。除了自家用以外,还拿它去换些别的生活用品。
做这木盆用的材料是枥树。枥树能长得很粗,而且也很多。一般比较粗的情况下,有60公分长就够做二三个的。
切割材料的时候不是把它横着切成圆板的,那样的话会很容易开裂,需要竖着劈开。枥树心那红色的部分最容易开裂,不能用。所以竖着劈开以后,沿着我划在上面的白线挖下去才行。所以,一棵杨树也就只能做二三个木盆,四个都很勉强。
枥树的木料好就好在它的材质很坚硬,不轻易出现裂纹。而且用的时间越长它还会越出光泽,油亮亮的。
除了枥树我们那里还有很多毛样树,但是毛样是一种很容易开裂的木料,所以只能用它做些木把勺和木刀一类的东西。毛样的木料很好劈,只要沿着直木纹很容易就劈开了,因此它不能用来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