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大亨》第447章


咳咳!
“寿臣剧院的历史…的确是比较长远。”
陈柏生被呛得气喘,那里确实是有点‘烂’。毕竟寿臣剧院还没有经过重新装修,这一处所谓的艺术中心,充其量只是一间老旧的中型戏院。
“这样吧,场地我来提供。你择个日子,油麻地戏院给你占用三天。然后我再私人赞助二十万,至于怎么用你自己安排。”
“那……好吧。”陈柏生僵硬的点了点头。
问题是能到他说不好吗?以前的油麻地戏院已经位列港岛四大戏院,如今被叶景诚收购再重新装修,可容纳足足四千观众的场地,仍然保留并扩大的舞台,绝对是港岛名副其实的第一影院。
如果不是叶景诚主动提出,油麻地戏院根本不可能外借。或者说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没有人能够负担其中的费用。
以油麻地戏院周边极大的人。流,日常经营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万。所以别说是一般人,就是一流的歌手想借这个舞台,都要考虑能不能够赚回本钱。
有些演唱会还是持续好几天,场地费至少升到七、八十万,除非能够卖到十万张唱片,这样还可以平衡到收益,否则还是找一些类似体育馆的公众场所举办吧。
第560 收购《电影双周刊》
毫无疑问,叶景诚开出的价码绝对让陈柏生感动满意,甚至远过他原来预期的数目。?单单油麻地戏院这处场地,已经是他奢望不来的条件。
“对了,叶生。不知道你打算以什么形式加入协会?”陈柏生问道。
如果说他来之前是抱有认命的心态,认为是逼于无奈才过来跟叶景诚交涉。那他现在听到对方开出的条件,俨然成了心甘情愿交出协会董事局主席一职。
但是叶景诚想要成为协会董事局的主席,总需要有一个形式上的章程来加入协会,哪怕叶景诚隐藏在幕后操作,而不表明身份去处理任何的事务。
但陈柏生作为金像奖主要创办人之一,他必须有一个合理性的交代,才可以更好去配合和掌控局面。
叶景诚打了一通内线电话,不多时利智便走了进来,问道:“叶生,是不是有什么事?”
“你先带这位先生参观一下我们的公司。”叶景诚示意了一眼陈柏生带来的人。
其实所谓的参观无非是想支开这个人,陈柏生也知道有些事只适合两个人探讨,尽管他带来的这个人严格上说并不是圈中人士,但同样他不想被别人探听太多有关自己的事。
于是他朝对方点了点头示好,后者也不是不通气的那类人,随后主动起身并跟着利智离开了办公室。
“我听说你那间杂志社挺有特色,专门以电影作为专题,最近的经营情况怎么样?”叶景诚看似随口一问。
“还可以。”陈柏生下意识的敷衍道。
实际上杂志社目前的经营状况,只能说要生不生要死不死的。
陈柏生的表情透露出几分不解,他疑惑叶景诚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或者说两人明明谈的有关金像奖的话题,叶景诚为什么突然关心起他的杂志社?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之前经营的状况还算不错。自从在早几个月前,遭到了好几家媒体的联合封杀,杂志的销量才一落千丈。
至于那位幕后主使人,最大可能就是坐在他面前的叶景诚。因为为了提升知名度,曾经就报道过叶景诚的花边新闻。
而且作为已经度过展期的一本杂志,想要封杀它的难度不说大,但也绝对不小。
何况如此到位的封杀手段,得罪人的名单上,也只有叶景诚才具备这个分量。
陈柏生的心思别提有多郁闷,叶景诚现在是打算先把他打成落水狗,然后再好心的搭救他一把?还是说……!
能够经营一家杂志社并做大,陈柏生明显不会是一个蠢人,只能说源于他守旧的性格,才会出现一时间转变不过来。
他想到的是,叶景诚打算收购。然后取代他原来的身份去加入金像奖协会,他本人则变成对方的代言人。
这样一来,叶景诚协会董事的身份已经不成问题,保密性也比通过其他方式加入更高。作为独家报道金像奖的,其舆论性无疑有助叶景诚幕后操控。
陈柏生先出现的念头是表示抗拒,如果他能够轻易放弃亲手建立的杂志社,当初杂志社陷如经营难关的时候,他就应该考虑要不要转让出去。
只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硬撑下去。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他创办金像奖的初衷,要说不为名利那是骗人的。如果叶景诚真的开得起价钱,难道要他眼白白错失良机?
陈柏生内心暗自琢磨,他必须先算清明面这笔账,才好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取舍。
先是杂志的印刷成本,一般由四个主体组成,分别是出片费,开机费,纸费,装订费。
这个年代的印刷技术,是需要先做好类似模板的‘出片’,而不像后世一样直接能够印刷,出片费大约一page要8o…12o元不等。
看起来只是零碎的小数目,实际上一本杂志至少有28p,总合一期杂志的出片费在三千左右。
开机费,一般运转一台印刷机,开机的费用在16oo~24oo之间。这个视乎不同印刷厂的租借价位,总结来说你印得多,摊开的成本自然就少。
再说纸张的费用,好像目前的出版,除了封面用的彩色印刷,内页都是黑白插图和文字对白,每本杂志的成本大概3。7左右。
最后是杂志的装订以及其他零杂的费用,折页,骑马钉,胶订,覆膜,烫金,模切,模切,各种各样的工艺,反正越花哨就越费钱。
在没被封杀之前,一期大概可以销售两千本杂志。对于一间成立短短两年时间的杂志社,这个数目已经非常的乐观。
借此杂志的成本也能控制在每本五元,再以每本13。5元销售给报亭和书店等零售商,每一期的盈利就有一万七,一个月两期的盈利十分客观。
但是遭到封杀之后,每一期的销量直接跌破四位数,一个月两期还没有往时的一期多,销售总计只有一千二、三本。
雪上加霜的是,杂志的印刷数量少了,印刷厂借以提高印刷费用。
每一本的成本增至7~8元,使得杂志社一个月的盈利只有寥寥几千元,有时候扣除几个职员的薪资,还要他掏腰包拿钱出来倒贴。
如果叶景诚接下来提出收购,那他就要这两个局面寻找一个平衡点,至少让叶景诚知道杂志社是具备这份潜力,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才导致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
看到若有所思的陈柏生,叶景诚就像看穿他一样,干脆的说道:“你开个价吧。”
陈柏生明显为之一愣,他知道叶景诚不会愿意听他废话来计算这笔费用,因为他计算的这些数目,对叶景诚这位真正的大亨来说,很可能吃一顿饭都不止这个数目。
陈柏生沉默了下来,他实在不知道如何开口。一方面有对杂志社的不舍,另一方面他内心也在纠结,到底叶景诚是不计成本想收购杂志社,还是说对方早已经有了定计?
“一百万?”叶景诚笑意甚浓的试探道。8
第561章 奖座的设计
一百万。?
这个数目陈柏生显然不会同意,如果没有遭到封杀,最多三年时间就可以达成目标。
但是陈柏生没有说出来,因为杂志社目前的情况就是遭到业界的封杀,这种情况别说是三年,十年都未必能达成目标。
“两百万,考虑下。”看着对方闪烁的目光,叶景诚知道自己的开价差不多,也懒得几十万几十万的讲价。
他看重的是这份杂志的舆论性,根本不志在杂志社能不能够赚钱。正如他当初收购的,只要有足够的影响力,白的也能说成黑的,反之亦然。
就像后世的一些电影宣传,在频繁的网络信息轰炸下,很多人连电影的内容都没看过,就会选择跟风去给这部电影点赞。不论最终的成果如何,至少它是一个好的开头。
两百万已经不是小数目,陈柏生当初创办杂志社的时候,前后也不过投入十五万。三年不到的时间,这个数字翻了十倍有余,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成功。
虽然他有信心做好这份杂志,让的业务蒸蒸日上,不过也要他有这个机会才行,凭他现在根本没能力解开杂志的封杀。
咬了咬牙,陈柏生问出一个关键的问题,道:“我想问叶生收购了杂志社,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