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仙_4》第1134章


这是个别现象,自打北崇搞持证上岗,鸡头们一夜之间消失,再没有出现过——做这一行的,最讲究个知己知彼,落脚之前都要先打听清楚规矩和行情,最好是连保护伞都能找到。
但是那些落单的失足妇女,是听说北崇有钱才来的,她们不排斥办证件,可证件办不下来,有人就此离开,也有个别人就不信这个邪,结果就悲剧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北崇的夜晚越来越热闹,直到开学的时候,热闹劲儿才有所减退,电影放映点裁掉了两处,剩下的地方,放电影也就两部,十二点以前就结束了,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多放一部。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份,北崇出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区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栋商品楼,开发商是阳州市的建永房地产开发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是楼健勇,他取自己名字的谐名“建永”,倒也是好兆头。
这楼总本来就是个胆大妄为之辈,前文说过,他旗下的酒店“紫罗兰”,在阳州市是数得着的,曾经得罪过陈太忠,被当时的陈区长收拾得欲仙欲死。
后来张一元倒霉,他侥幸没有被牵扯上,再后来,他做出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我要搞房地产。
那时候,房地产热已经席卷了全国的二三线城市,不过阳州这地方太落后,房地产的利润不高不说,关键是需求不旺盛。
很多人在自家的地皮上翻盖一下房屋,那不但足够自用,还有多的可以出租,而阳州的外来人口不多,也就是市区的繁华地段,房子能租出个差不多的价码。
差一点的地段,也有人搞房地产,但是盖起来的房子,都不知道该卖给谁,市区的外来人口,主要是乡镇来打工的,钱不多不说,很多人都是想着在阳州挣了钱以后,回家养老。
这时候楼健勇做了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我去北崇开发吧,那里的发展势头看好,实在卖不出去,大不了也就是一块地砸在手里——北崇的地也不贵。
然后他就开始着手在北崇买地,东岔子的地有点小贵,他就选了前屯镇的一块——据说北崇将来的规划,前屯会是住宅区。
由于是第一次搞房地产,他只买了五十亩地,一亩地四十万,土地出让金是两千万,楼总路子比较野,找到了足够的钱。
不过,由于是在陈书记眼皮子底下做买卖,他都是规规矩矩地按程序来,各项证件都是办下来才操作,同时还积极打点北崇的上上下下。
尤其是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办理下来之前,他根本不敢预售楼花,五栋楼盖起两栋整楼之后,证件拿到手,他迫不及待地打广告搞销售——证件再办不下来,就要被拖死了。
第4531章 谋长远
楼健勇被证件拖得差点破产,但是他对销售还是很看好的,因为北崇的发展,还远超他的预期。
在他来北崇搞房地产之前,不止一个朋友嘲笑他的选择,说你到北崇那穷山沟卖房子,真是脑子进水了,这房子你打算卖给谁?赚多少?
北崇以前也有商品楼房,但是事实上,那些都是单位集资房,像廖大宝买的房子,就是以区政府的名义搞的集资房,此外区党委、交通局、农业局和信用社等,也有自己的集资楼房。
除此之外,北崇再没有面向社会销售的楼房,也就是说,以前的楼房哪怕也算商品房,但都是冲着团购才去的,没谁去琢磨挣散户的钱,散户也就没几个钱。
反正大家基本上都有地,想住房子自己盖就行了。
楼健勇却是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在他盖楼期间,由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是天天有人过来问:你这房子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卖?
没拿上证呢,他只能苦笑着跟对方解释,随着问的人越来越多,他渐渐地有了自信:这买卖还真的选对了。
也有人过来问团购,比如说有两个包工头,就表示说要买十来套房子,他说没证,包工头说没事,我们也是干工程的,知道这些。
陈书记盯我这一块盯得可是很紧,楼健勇苦笑着回答。
包工头转身就走。
在拿到销售许可证之后,楼总亲自去区党委,热情邀请陈书记参加观礼。
陈太忠当然记得这货,不过事情已经揭过了,这货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做生意,他也不好计较太多,“我就不去了,到时候区党委给你送个花篮……这块地五十万,你买得够便宜。”
“当时就是这个价钱,”楼健勇一听,赶忙解释,“其实都有点溢价,因为这里有住宅区的概念,到现在一亩也才六十万。”
“在我眼皮子底下,我也不信你敢搞鬼,”陈太忠摸起一根烟来,又丢给对方一根,这是自信,也是警告。
待对方给自己点着烟,他才又问一句,“好卖不好卖?”
“没开始卖呢,”楼健勇先强调一下自己规矩,然后才笑着回答,“应该比较好卖,不过陈书记能介绍几个团购,就更好了。”
“应该比较好卖?”陈太忠眉毛一扬,下巴一扬,“说说看?”
“来询问意向的人非常多,”楼健勇笑着回答,“很多是富裕起来的北崇人,靠着区里近,做买卖方便,日常生活也便利,还有就是,外地人来问房子的,也特别多……”
随着外地人大量涌入北崇,有些人就有了购房需求,或者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但是基数大了,需求就很可观了,现在在北崇讨生活的外地人,已经超过了十万,正在逼近十五万。
“哦?”陈太忠对这个话题,是相当地感兴趣,因为这涉及到北崇的发展前景。
就像明孝市党委书记祝涛说的那样,北崇的人口稀少,会是制约北崇发展的一个大的瓶颈——没有人口,谁来创造财富,谁来消费?
北崇自古以来,就是个人烟稀少的穷山恶水之地,产出的粮食勉勉强强够自己用,人口稍微多一点,就得外出讨生活。
当然,现在粮食问题不是瓶颈,交通也打通了,北崇就有资格考虑多吸纳人了。
现在区里的外来人口不少,人流量是不小,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来挣钱的,挣了钱就要走人,能在北崇定居的人太少,陈书记目前正在考虑,如何才能吸引外来人口在北崇扎根。
人才引进,这个是必须要搞的,等城市改造这个大项目结束,他就要抓这一块了,这一块也很费钱——没钱没待遇,那是引进不了人才的。
待他听说,居然有不少外地人愿意在北崇买房子,他少不了就要多问一问,然后才得知,外地来买房子的人,主要分两大块。
一块是阳州市其他县区的人,因为北崇这里日渐繁华,商品极大丰富,商机也多,他们愿意来此定居,这部分人是有意扎根北崇的。
还有一部分,是常年在北崇做生意的,比如说物流中心的不少小老板,在北崇做得时间不短了,还要继续做下去,那么买一套房子就很有必要了——甚至有人买两套,他们要带着家人和乡亲在北崇打拼。
这一部分人,就不是很容易扎根北崇的,除非北崇的商机不断,干上一辈子的话,他们有可能在北崇养老。
眼下北崇的繁荣只是暂时的,不能持久的话,很快就成为过眼烟云。
不过经济的发展,确确实实地带动了外人扎根本地的热情,陈太忠想到此处,心中禁不住有点得意:哥们儿上任三年多,是实实在在地把人气吸引过来了。
可是转念一想,他又想到了传说中的“腾笼换鸟”的政策,心说光靠这低级产品,总是不能持久的,最终还是要走高科技的道路。
那么,引进人才一事,确实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然而再一想,奢侈品市场,终究是大不过必需品市场的,陈书记就有点挠头了,这北崇的发展,应该好好定一定位了,高科技产业,似乎也未必就那么合适北崇。
还是先狠抓商业吧,利用三省交界的便利条件,做好这个物流中心,至于说以后怎么发展,那是后任操心的事儿了,就算他想规划,人家也未必认这个账。
不过旅游业,也是可以狠狠抓一抓的……
他耷拉着眼皮沉思半天,直到烟头烧手,他才猛地反应过来,抬眼看一下端坐不动的楼健勇,他摇摇头,“啧,算了……你帮着多了解一下有意购房置业者的信息,定期报给畅区长。”
“好的,交给我了,您放心就是了,”楼健勇笑着点点头,犹豫一下又出声发问,“陈书记,那块地我不太够用,还想再买一块。”
“那你去买嘛,”陈太忠摆一下手,“按规定来,还怕谁难为你?”
“我想在城里买块地,”楼健勇讪笑着回答,“也不用太大,三千万左右就行。”
随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