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禁地(鬼若)》第344章


此时听我主动要跟他谈谈,他自然是喜出望外。一来能缓解眼前的局势,不让自己再受那扼颈之苦。二来也是可以找到转机,或许能从我的口中套出什么重要的消息。
于是他立即将阴沉的脸又转为了微笑:“好呀!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只是由于他脖子上依然被细锁缠绕,一时不敢做出点头的动作。
事到如今,我也不必跟他大兜圈子,伸手指了指季三儿、丁二等三个被俘之人,又朝着他脖子上的缠阴锁努了努嘴。
姓孙的当然明白我的意思,若要谈判,就需双方均释放各自的人质,互无戒备地坦诚交谈。
他低头不语没有回应,似是在心中权衡利弊。的确,如果将那三人就此释放,他手中便再无可以要挟我们的筹码。虽说凭他此时的人多势众,若当真开打必会以我们几人的失败而告终,但这对他来说还是一笔赔本的买卖。不仅要折损自己的许多随从,并且我们几个若是丧命,许多重要的信息他也就彻底无从得知了。
过了一会儿,他眉头一皱,牙根一咬,终于朝着那群雇佣兵摆了摆手,颇不情愿地叹息着说道:“放人吧。”
一句话说罢,他手下的众人均把本已举起的枪口放了下去,横眉立目地朝着三人瞪视了几眼。怎奈这是主人的吩咐,他们也不敢违背其意。
三人相互搀扶着缓缓走来,除了季三儿的腿脚还算灵便,玄素师徒全都显得虚弱不堪。经过我身边时,丁二对我苦苦一笑,季三儿则激动得淌下了两行热泪。
见三人大抵还算平安无恙,我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了一些。随后我和大胡子对视了一眼,示意他可以放开此人了。
大胡子的战斗经验要比我和王子丰富百倍,又怎会看不懂眼前的形势?对方既已妥协释放了人质,我们若是依然还不放人,对方势必会不择手段地抢回人质。与其越闹越僵,还不如卖个人情给他们,也可以给接下来的谈判增加几分诚信度。
在眼神交流过后,大胡子立即把手腕一抖,顿时松开了对方脖子上的细锁。
姓孙的一边揉搓着自己的脖子,一边史无前例地做着深呼吸,仿佛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吸到氧气似的。看来这细细的丝线的确在他心中埋下了阴影,或许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大的亏吧。
我没有足够的耐心等他喘息均匀,吴真燕的事情还没有解决,不能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跟踪我们的?为什么要跟踪我们?”
此刻,那姓孙的终于恢复到了最初的状态。他长出了口气,奸笑着说道:“先别直奔主题,还没做过自我介绍呢。鄙人姓孙,孙悟,感悟的悟。”
话音刚落,一旁的王子‘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叫什么?孙悟?你爹看《西游记》看多了吧?直接叫孙悟空不就得了?”
我听到这个名字也有些想笑,没想到这个神神秘秘的人居然会叫这样古怪的一个名字,岂不是每报出一次名讳都会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他这名字应该不是假的,若是假名,完全可以避免这个颇显尴尬的字。
孙悟被王子笑得面生怒色,他转过头去恶狠狠地瞪了王子一眼,随后伸手指向不远处的血湖说:“借一步说话,咱们到那边去谈。”
我知道他是不愿被王子不时的嘲讽打断谈话,也就没再多说什么,跟着他一起走了过去。
二人来到湖边,孙悟掏出一盒中华烟来递给我一根。我摆了摆手,掏出自己的烟来点了一根。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又不知道他在烟里放了些什么。
孙悟当然明白我的心思,他微微一笑,边把香烟点着,边望着远处感慨地说道:“别想太多,要害你我早就害了,你小的时候我就见过你。”
闻听此言,我微微一惊,心说此人也就三十六七岁,相貌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我小时候见过他,应该有些印象才对,可我怎么就完全记不起我在何时见过他呢?转念又一想,此人历来都是谎话连篇,诡计百出,他说出来的话,十句有九句可能都是骗人的,没必要绞尽脑汁地苦苦思索。
他见我没有追问的意思,便主动继续说道:“怎么?不相信?十几年前,你父亲曾经带着你到处寻访鉴宝的名家,为的就是你脖子上的那个吊坠,这件事你不会不记得吧?”
我心头一紧,立时甚为惊讶地凝望着他,想认真地看清此人的相貌。他口中所言之事确曾有过,那还是我父亲刚刚捡到簦葜蟛痪玫氖虑椤V徊还捎谖奕耸兜么宋挝铮盖拙醯妹槐匾苏庋桓鲂∥锛褪Χ冢虼艘簿徒耸赂橹貌焕砹恕H缃裾飧鼋兴镂虻娜送蝗惶峒澳嵌瓮拢馑得魉啡肥凳凳羌业摹?墒钦饧虑橐咽备舳嗄辏裁椿峒堑媚茄宄磕钦饷炊嗄晁贾斩荚诎抵屑嗍幼盼颐矗?br />
还未等我发问,孙悟便主动说出了其中的隐情。他首先告诉我,他也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之所以近一段时间搞出这么多事来,其实也是受人所托,为了赚到一份酬金才这样做的。这一切,还要从十几年前的某一天说起。
孙悟的故乡在浙江嘉兴,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古董生意的,原本也是一个富甲一方的豪门大户。六十年代末,席卷全国的红色运动终于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家族,抄家、批斗、劳动改造,除了年纪还小的他,全家老少无一幸免。好好的一个大家庭,就这样被搞得七零八落,死的死逃的逃,就连住了上百年的老宅也被一把大火夷为了平地。
孙悟被一个远房的姨妈带到了江苏,过着寄人篱下的艰苦日子。离开浙江的那一年,他才刚刚年满4岁。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差,只能靠着有限的粮食凑合过活。他在姨妈家中住到10岁,在这六年时间里,姨妈相继生了三个子女。夫妻俩要同时养活四个孩子,本就拮据的生活不免显得更加艰难。逐渐的,夫妻俩开始对四个孩子有偏有向,属于自己的三个孩子总能吃得更好更饱,而孙悟却时常要紧咬着牙关去忍受饥饿。
这样的生活使他变得越来越是偏激和孤僻,对这一家人也渐渐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他14岁那年,因为和弟弟的一次打架,姨夫把他一顿好打,疼得他一连几天都无法下床走路。在床上养病期间,还要忍受着三个弟弟妹妹的言语排挤和白眼。
几天后,他趁大人不在家的时候,亲手挖下了弟弟的一个眼珠,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里,开始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漂流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年。
1984年,他辗转来到了天津。这个在改革开放下刚刚开始复苏的海港城市中,他第一次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然而出身贫寒的他不但没有太多的文化,也没有学到过一技之长用以傍身,想要找个正经的工作来养活自己,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虚无缥缈的天方夜谭。
平日里,他白天就躲在没人的地方睡觉,晚上出来或偷或抢,或劫或骗,勉强维持着自己的口腹之需。
两年的光景下来,市里的公安部门开始对这个作案多起的惯犯愈发重视,夜间巡逻的警察逐渐增多,白天对可疑人员的排查也是加大了力度。无奈下,孙悟只得装成乞丐来掩人耳目,等待着巡查的力度有所减小。
好在人们均以为他是真的乞丐,时常会施舍他一些零钱或食物,到不至于没有饭吃。
那年冬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斯文的老者给他扔下了2毛钱后转身离去,可没过一会儿,那老者又倒背着双手转了回来。他盯着孙悟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问他说:“小伙子,你多大了?家在哪里?”
孙悟支支吾吾地回答说自己已经21了,家在南方。老者说我看你年纪轻轻,有手有脚的,脑子也不笨,为什么偏偏要当个乞丐来虚度年华呢?
这句话算是问到了孙悟的心坎里面,他又何曾不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正常人,像别人那样娶妻生子,安享晚年。可自己没有一项特长可言,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又有谁肯雇佣像他这样的废人呢?
老者听罢哈哈大笑,说你这孩子简直是不同世务,这年月真正识字的又有几个?真正有一技之长的又有几个?你年轻力壮,至少还有膀子力气,哪怕干点粗活也比当个乞丐要强得多呀!这样吧,我看你为人老实,在这儿挨冻受饿的也挺可怜,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就在我的店里当个小伙计吧。
孙悟很是好奇,说老人家你开的是个什么店?餐馆么?我的胃口可是很大,不怕把你店里吃穷么?
老者笑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