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如同平静的海面被投入了一枚核弹,不仅仅掀起了滔天巨浪,也将原本在中国人眼中看似深不可测的诺贝尔奖炸了个翻江倒海。
连续数日时间,国内众多媒体竞相报道,再加上林为民本人接受的采访,在国内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诺贝尔潮流,几乎全民都在讨论诺贝尔奖。
民众们除了讨论林为民这个新任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人关心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将会是谁。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
实现零的突破,在任何行业和领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些魔咒一旦打破,人们心中的畏难情绪也会被跟着打破,再看原本视之如天堑的奖项,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已成过往。
当然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认可和骄傲自豪的情绪。
在社会各界当中,文艺界的反响无疑是最为热烈的,林为民现在可是国内文艺界的扛把子之一。
10月16日,继几家权威媒体连续发表了致林为民的贺信后,沪上《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全球文学视野下的林为民》。
“林为民的获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并非对他本人而言,因为林为民早已在世界文坛证明了他自己。这次获奖的里程碑式意义,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学界、中国的广大作家而言。
它标志着诺贝尔奖完成了一次转向,这个成立超过百年、在世界范围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奖项终于转向了中国作家。
这一届诺贝尔奖肯定的不仅是林为民作品的非凡文学价值,同时也肯定了中国文学,这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不失为是一个好消息。
但话要说回来,林为民得奖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文学一劳永逸地成功了,意味着西方的偏见和有色眼镜将从此不复存在呢?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林为民的成功固然是中国文学的成功,但更是他个人的成功。若我们因为这次获奖武断的认为中国文学从此走向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
……”
《文汇报》作为南方媒体的代表之一,对于西方向来是推崇备至的,这次评论林为民获得诺奖,难得的显示出了格局。
既肯定了林为民的文学成就,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献上了良言。
从《文汇报》的态度上其实也不难看出这个年代很多崇尚西方的群体,内心更多的还是一种慕强心态。
以前得不着诺奖,觉得人家高不可攀,现在得了,马上挑剔了起来,活像个攻略女神成功的渣男。
除了媒体上有各种官方机构的致信、权威人士的评论,在林为民熟识的人物当中也有人通过媒体为他发声,其中最积极的当属马屁小能手于华。
不过可惜他这回没蹭上热度,被谟言抢了个先。
10月20日,《文艺报》发表了谟言为林为民获诺奖所写的《林为民获得诺奖的多重意义》一文。
“……林为民获奖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
另一方面,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林为民,也会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是以最近这几天,于华看谟言哪儿哪儿都不顺眼,见了面横挑鼻子竖挑眼,阴阳怪气。
也难怪于华这么生气,他一直防备着佟钟贵那个浓眉大眼的,谁能料到谟言这个小鼻子疙瘩眼的也能干出这种勾当来?
但更让他气愤的还在后面,仅仅在谟言发文两天后。
泥轰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林为民,问道:“您认为下一位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会是谁呢?”
林为民沉吟片刻,然后用坚定的口吻说到:“我认为应该是谟言!”
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不仅是在中国国内造成了强烈的影响,亚洲和世界各国也都在热切关注着这个新闻。
NHK电视台是泥轰最早成立的公立电视台,同时也是泥轰唯一一个公共广播机构,在泥轰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多年来,林为民的作品在泥轰国内一直很受欢迎,此次他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NHK电视台的采访,说出谟言是最后可能获得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这种话,自然是在泥轰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当中掀起了一阵热议。
不过林为民这话引起的更大热议还是在中国。
NHK电视台采访林为民的报道播出不到两天,报道内容便被国内媒体转载,迅速在国内引发了一波热烈的讨论。
这几天国内恰好有不少人都讨论到了这个问题,现在正主儿居然在媒体采访时做出了回应,这正顺应了舆论潮流,人们顺势讨论起了谟言是否具备成为中国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可能。
外界议论纷纷,谟言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最不爽的就是于华。
他此时脑袋里想着:如果《文艺报》上发的要是自己那篇文章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时候被大家讨论的那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是自己了?
当然了,他也认为自己的这种想法很肤浅,把林老师想成什么人了?
可万一呢?
于华嫉妒的不是有没有可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更在意的是林老师的认可。
他想不通,我比那个小眼睛差哪儿了?
于华的想法不重要,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这股东风,谟言被林为民的一次采访推到了广大民众的面前,获得了往日难以想象的曝光。
但谟言与林为民不同,他的作品向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一番关注和讨论对他来说属于是毁誉参半。
谟言的这一次出名算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附带效应之一,实际上除了国内的舆论,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全球各国都引起了极大的讨论。
作为近二十年里,世界文坛上涌现出的极少数具有读者号召力和作品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家,林为民在世界各国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
他也一直都是近十年以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热门获奖作家之一,陪跑了这么多年,此次终于荣获大奖,自然也引来了众多新闻界、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关注目光。
米国知名文学季刊《凯尼恩评论》在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后就发表了一篇由米国知名汉学家史景迁所写的题为《林为民的世界性语言》的文章。
史景迁是米国国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知名专家的,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纽约客》等西方知名主流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汉语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深度语言,而西方的语言则属于表音性较强的浅度语言。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封闭结构,实在是太难理解,也太难掌握了。
而林为民在其作品当中,做出比较贴近现代风格的改变,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中国的意味,也达到了让不同文化的读者易于理解的简洁。哪怕是读者没有理解其中的奥义,也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
比如他在作品当中抛弃了很多汉语文学当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意味’,这些东西在具有一定阅读深度的中国读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十分微妙与丰富,但对于难以契合汉语阅读习惯的外国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
哪怕是很多孜孜不倦、用力甚勤的汉学家,有时也很难深刻的理解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含义,这也就是中国文学作品很难在海外获得大量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为民的作品在这方面为中国作家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史景迁发表在《凯尼恩评论》上的评论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相比他的文章,《纽约书评》上关于林为民此次获奖的文章就显得十分具有可读性。
最新一期的《纽约书评》上发表了《传统中国的现代力量》,文中写道:
“……在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里,知识分子一直担任着引领社会进步的角色。时间推进到现在,封建的传统中国在暴力革命中被推翻,他们脱离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扼制,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自1978年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世界。但在西方文明主导话语权的世界里,这种努力要被接受和获得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为民的出现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件美妙的事。他的文字不仅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古老与年轻结合的现代中国。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十足的文化和地域底蕴,也深刻的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方方面面。
这对外国读者,尤其是西方国家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毋庸赘言,林为民已经成为了中国面对世界的一张名片……”
托了互联网的福,林为民几乎是没有什么延迟便看到海外媒体对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各种各样的评价。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罗杰·斯特劳斯发来的,还有很多是与林为民有合作关系的其他海外出版社发来的。
因为合作关系太多,哪怕是每家发那么两三份媒体报道或者评论文章,汇聚到林为民这里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纵观所收到的几十份海外媒体的报道与评论,对于林为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毕竟是海外成名多年,又已经陪跑了十年的获奖者。若这次是爆冷获奖的作家的话,这些海外媒体早就吵翻天了。
每年关于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的讨论和争执不仅是中国媒体惯常的话题,在海外国家也是一样。
在收到的众多报道和评论当中,林为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法国的两份文学杂志的文章。
可能是因为林为民曾经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又写过一篇以法国二战时期为背景的《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所以法国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对林为民总是抱有极大的善意和喜爱。
《新文学》是1953年由《超现实主义文学史》的作者莫里斯·纳多创办的独立文学杂志,一向以不受任何政治倾向和文学流派控制而为欧洲读者所熟知,在欧洲知识界拥有大批拥趸。
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超越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看名字就能知道,这篇文章对于林为民的吹捧是赤裸到毫无底线的。
“神奇瑰丽的想象,丰富细腻的感觉,匠心独运的形式,汪洋恣肆的语言,精彩纷呈。毫无疑问,早在13年前便已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肯定的林为民已经是世界级家。姗姗来迟的诺贝尔文学奖好比是家仆给凯旋而归的骑士送上盔甲,显得那么蠢笨而不自知。
对于这样一位注定留名世界文学史的杰出家而言,诺贝尔文学奖的加冕并非是他本人的荣耀,而是诺贝尔奖的荣耀。瑞典文学院和评委会应该庆幸他们的奖项没有给的太晚,否则他们必然会沦为文学史上的一大笑柄……”
《新文学》上的这篇文章,不仅名字很法国,连内容也是很高卢雄鸡。
看着文章上的内容,饶是以林为民的厚脸皮,也有些招架不住。
这个力度,太大了点!
小说推荐
- 文艺时代
- 作者:睡觉会变白第一章褚青1997年,北京。正是初春,天气还很寒冷,街上的行人还没脱去冬装。褚青裹了裹身上的皮夹克,蹲在马路边。这件皮夹克是去年最流行的款式,青年们的最爱,价格不菲。连抽烟都按根算的褚青当然买不起,这是他抢来的。原主人应该是个败家子,不知怎的在夹克上划了一道口子,在领口处,很细小的口
- 最新章:第875章
- 文艺时代(睡觉)
- 《文艺时代》全集作者:睡觉会变白他曾在一个小县城中看到一个名叫小武的小偷,也曾在苏州河边见识过一条金发的美人鱼,更是在一个小村子里看过一个汉子在被砍头前学驴叫…写简介无能,这大抵是一个普通青年转变成文艺青年的故事。第一章褚青1997年,北京。正是初春,天气还很寒冷,街上的行人还没脱去冬装。褚青裹了裹
- 最新章:第875章
- 我的日本文艺生活
- 作者:黑色的单车内容简介 佛系青年的东洋文艺日常。第一卷 乱步赏第001章 佛系少年东野强“我一定拿下乱步赏 琉球冲绳岛上的那霸市,一个男人,戴个遮阳帽,对着大海,双手拢在嘴边,大声的呼喊 他看上去快三十岁了,这个举动不可否认很幼稚 自然,引来旁人异样的目光 但他并不理会 事实上,今年的乱步赏,他已
- 最新章:第637章
- (我的少女时代同人)我的少女时代如沐清风
- ︱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靳惜何夕】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我的少女时代如沐清风》作者:天气娘文案:献给那个戳中我泪点的少年《我的少女时代》同人,拆官配哦!在这个年纪,就应该喜欢什么就不遗余力的去追求!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唯有你的笑容是我唯一的执念!所以,为了爱情,允许我的小心机和任
- 最新章:第11章
-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 作者[德]汉斯·昆 伯尔 等译者:徐菲 刁承俊 1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德〕汉斯 昆 伯尔等 著 徐菲 刁承俊 译 2总 序百余年来,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在欧洲自然科学的知识观影响下逐渐形成和扩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形态 一种实证知识性的思想原则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学方法
- 最新章:第49章
- 文豪少女的二次元时代
- 110612-1 发家致富,还得靠自己“唔唔”李小瓷睡眼惺忪的抬起头,环顾四周。紧紧拉上的窗帘让本就狭小的房间显得阴暗无比,自己趴着的电脑桌上堆积着七八个喝完却没有扔掉的易拉罐,床上的衣服凌乱的堆积成小山,外加还有一个插着插头充电宝被随意的搁在枕头上。当外界的光从窗帘缝隙中钻进来的时候,更是有无数粒
- 最新章:第209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一支红枫】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作者:章玉政第一部分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序 篇被忽略的"国学狂人"如果那天刘文典忍住了怒气,或者干脆低声下气,那他肯定不会被当时正威风凛凛的蒋主席关上两
- 最新章:第32章
- 奶爸的文艺人生
- 内容简介“粑粑 刚穿越到平行世界,就看到有个精致可爱的小女孩喊自己爸爸,杨轶表示有些懵逼 好吧,曦曦是百分之百的亲女儿,而孩子她妈居然是高冷绝美的过气歌后 这乐子闹大咯!问题也接踵而至 怎么哄娃?前世是孤胆杀手的杨轶挠破了头 要不讲点故事?杨轶没有想到,他搬运过来的故事火遍全球 怎么样把被自己气走的
- 最新章:第1093章
- [我们的少年时代]故我
- 书名[我们的少年时代]故我作者:桑亦a文案我们的少年时代之故我》又名《我的青梅是个武艺高超的混混《我的竹马是,我呸!不想提他《与那个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的青梅的二三事*顾我认为这辈子不可能再有什么比数学还让人讨厌的存在了。好吧,邬童好像是赢了。还是更讨厌他一点。班小松就很不理解了,邬童不就是
- 最新章:第9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