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公传奇》第59章


x大人;尊敬的左千牛卫大将军遥领安南都护兼领武昌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通议大夫壮武将军恩开国伯xxx大人;尊敬的左金吾卫大将军遥领岭南五府经略使兼领安化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正议大夫明威将军袭开国伯xxx大人;尊敬的国子监祭酒遥领长乐经略使兼领镇南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中散大夫定远将军上骑都尉袭开国子xxx大人;尊敬的门下侍郎遥领疏勒都督府都督兼领昭武节度使朝议大夫宁远将军恩开国男xxx大人;尊敬的礼部郎中秘书丞遥领松漠都督府都督兼领永安节度使朝请大夫游击将军骑都尉袭开国男xxx大人;尊敬的太史令朝散大夫遥领安东都护府都护兼领百胜节度使游击将军xxx大人;尊敬的太学博士朝议郎遥领安北都护府都护兼领江都府尹昭武校尉骁骑尉xxx大人;尊敬的起居郎遥领安南都护府都护兼领江宁府尹奉议郎振威副尉xxx大人:
我宣布“太湖杯”马球邀请赛开幕!
读了这篇开幕词你有何感想呢?如果你要是再遇到一个副省级的演员和歌唱家,或是收到一张有十八个头衔的名片,或是听说某市政府有十八个副秘书长,你是不是还会大惊小怪呢?至于说卸去实职之后,当个什么巡视员、调研员之类,跟南唐那个时候比,那更是小巫见大巫。
在南唐的后期,在政府供职的官员职衔多的有几十个,最少的也有六个职衔。一个是本职,一个是兼职,还要按盛唐时的区划建制在别人的国家里“遥领”一个子虚乌有的职务。另外就是还有一个文散职务,一个武散职务和一个表示勋阶的勋职。这种吏制的弊端显而易见,甚至还要酿出许多祸端。
比喻说,按常理散职勋阶是与实职的品级基本相符的,但也常常有散职勋阶远远高于实职级别的现象。一是因为有许多干部虽然没有文化没有能力,但是有功劳。这些功劳也不一定就是军功,有的甚至就是在皇上落难时给了一个窝头。别看他在衙门里只是一个副职,但是勋阶一亮说不定就是个开国侯。二是因为勋阶可以世袭,长子等阶袭领,其他的儿子降阶袭领。所以说当时的衙门里,许多普通的办事员甚至是门卫收发,弄不好不是开国侯就是开国伯。三是因为职官有职数限制,就像今天,一个局只能有一个局长,但散官和勋职没有职数限制,那是专门用来给皇上做人情的。皇上一高兴,大到“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小到“儒林郎”、“仁勇校尉”,随时就可以叫吏部发文。要是皇上更高兴,你的实职明明只是一个正科级的下署令,他封你个正县级的宣德郎散官也不足为奇。这样一来,很多衙门里的首长级别还没有自己的副手高。单位里开会主官还要坐在副职的下手,有什么工作安排和事务决策,主官还要向副职汇报。特别是在大街上主官遇到比自己级别高的副职,还要下马下轿请安。只要是开大会,最头痛的就是搞会务的秘书们,常常是台上的座位比台下还多,而且台上的人总是因为桌牌的摆放顺序而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最终都把怒气撒在会务秘书头上。因此,还有为此而丢饭碗掉脑袋的。
在这样的吏制之下,最难做的官就是度支郎。平时有事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只是一个散官,无职无权,这事做不了。所以当时官场上一些闲逸的散官还编了一首顺口溜:职官事官,一马当先。无论文武,没日没夜。散官勋官,吃酒聊天。初一报到,十五领钱。正如这首顺口溜说的一样,到了发工资的时候,户部都要踩断门坎。他们不但要求按级别发工资,还要求发各种补助津贴。比喻说,“遥领安西北庭节度使”,尽管他从来就没有去过西域,但是每年还要户部报销四趟车马费。其它的招待费、通讯费、营养费等更是名目繁多。甚至说那里还没有解放,属于白区,工作起来有生命危险,还要求发放惊吓费。如果度支郎不肯签字,他们就大发雷霆,说你个小小的度支郎,老子枪林弹雨建功立业的时候,你小子鸟毛都没长全,现在连开国伯都不认识了?或者干脆就拿着任命书去找皇上上访。质问皇上,你这个任命书还有用吗?还能擦屁股吗?在那个时期,从来不做事的人领起工资补贴来却比做事的人高几十甚至几百倍。到了后来,大家都不愿意做当差的职官,而乐意去做赋闲的散官和勋官。
尽管忠武公也领了不少冤枉钱,但他总觉得过意不去。而且,放任这种吏制继续延续,谁还愿意去做具体的工作呢?现在大宋重兵压境,更没有人愿意提着脑袋到前线带兵打仗了。忠武公多次建议后主要革新体制,巩固边备,抗御大宋。但后主总是哭哭啼啼,除了安排给大宋送钱送物外,一筹莫展。抹完眼泪后,不是填几首滥情诗词,就是躲在**去和周氏姐妹玩“双飞”。忠武公想,大唐帝国怕是气数将尽了。
自大宋建隆三年至开宝八年止,凡十二年,后主先后十余次派使北上朝贡犒师,自称臣属,只为一隅偏安。开宝四年,后主甚至上表自请去大唐国号,印文改为江南国,自贬为江南国主,贬损议制,紫袍面宋。但老赵坚决不允。开宝八年,赵兵伐唐。后主自缚袒降,忠武公从之。自此史上无唐矣。
正文三十九
青年时代的李煜是一个地道的文艺青年。那时候,大唐帝国是他父亲说了算。还是安定公的李煜过的是锦衣玉食,灯红酒绿的生活。那时候的李煜梳着时髦的发型,穿着光鲜的衣裳,风度翩翩,是金陵城内少男少女们崇拜和暗恋的对象。他天天都在安定公府第搞文艺沙龙,不是写字绘画,就是赋诗填词,喝醉了玩累了就搂着大美女娥皇睡觉,从来就不过问政治。当时的皇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弘冀。这个人的性格与李煜绝然相反,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因为父皇立了叔父李景遂为“皇太弟”。他担心“兄终弟及”,父亲把皇位传给叔父,便伙同一个姓袁的趁叔父打马上高尔夫的时候,在他的饮料里投毒鸩杀叔父。但上天有报,不到三个月,他自己也被叔父勾了魂。就这样,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文艺青年李煜赶鸭子上架,做起了太子。又不到三个月,父皇驾崩豫章,二十五岁的李煜就稀里糊涂的做起大唐帝国的皇上来。
文艺青年李煜,能书善画,工词通律,谈起恋爱来更是堪称情圣,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当皇帝。他说了算的时候,正是大宋立国之初,大宋太祖皇帝隔三差五的总要来一份诏书,要他举国纳降。一惊一乍,吓得他惊魂难定,夜不安枕。朝堂之上,臣属们又常常围着是战是降争论不休,有时还要操起笏板脱了朝靴打得头破血流。战,怕的是一旦战败,遭遇屠城,殃及百姓。降,又怕败了祖业,世人耻笑。那真是心惊肉跳,度日如年。那些年里,大唐文艺青年李煜,要不就是一壶酒加一盘金陵盐水鸭,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要不就是像个吃奶的孩子一样躺在大美女娥皇的怀里。否则的话,就是大把大把地吃安眠药也睡不上一个囫囵觉。
已是三朝元老的忠武公开始是极力主战。到了乾德元年,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主战而主和。这一年的三月,大宋平定荆湖,忠武公代表大唐帝国北上犒师。太祖赵匡胤待他若上宾,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宋太祖赵匡胤。从传统的骨相来看,太祖身材伟岸,气势逼人,面色黝黑给人以敦厚的感觉。须发整洁显示着严谨,双目慈善有情,放射着智慧的光芒。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仁君形象。忠武公在心里暗暗赞叹,天下非宋莫属也。接风宴上,礼仪如常。但让忠武公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到汴梁宾馆正要休息,太祖皇帝就随后驾到。这**,太祖与忠武公彻夜未眠,促膝长谈。因为当时太祖连个警卫员都没带,根本就没有第三者在场,所以正史都没有记载。他们两人究竟说了些什么,《忠武公回忆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乾德元年春,宋挥师平荆湖。夏,余奉诏率团北上,赴宋京汴梁犒师。太祖亲自接见,设宴洗尘。夜,余抵汴梁宾馆,未及落座,太祖即驾临。隔桌促膝,秉烛长叙。略去赘述,备记如下:
太祖:忠武公,朕闻先辈天凤二年参加革命,凡九百余年。前后辅佐历朝圣君,实现“光武中兴”,“太康之治”和“开元盛世”,丰功伟绩,彪炳青史。朕仰先贤久矣,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朕乃一介武夫,本无君临天下之志,然陈桥一变,黄袍加身,天命难违。想我赵家先祖,代代都是大唐的贤臣,只谋人臣之责,何生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