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妖怪》第10章


村民们不知情况如何,一会儿恐慌一会儿担心,皆是坐立不安,这时就看傻子一边胳膊夹着一个受伤的民兵,撒开大步跑进村子。大伙一看那两个民兵都受了枪伤,傻子身上全是血,屁股蛋子上也挨了一枪,但他自己浑然不觉,张着大嘴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拿手比划,想告诉老太爷是怎么回事儿,他越着急越说不清,还是跟在傻子后面逃回来的一个民兵说明了情况。
村民们得知这个消息,当场抱头痛哭,但这地方生存条件恶劣,使得民风彪悍,既然日本鬼子进来了,一定是要鸡犬不留,剩下的男女老少就准备要去拼命,却被老太爷拦住了,他认为日军有妖术,那有毒的绿色烟雾没人抵挡得了。
大伙急得没办法,虽然不甘心束手待毙,但日军已经打了进来,即使不用毒烟,踏平这个村子也易如反掌。村民们缴获了几条三八式步枪,会用的人没几个,而且青壮民兵全死了,剩下些老弱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只有伸脖子等死的分儿。村民们绝望已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应该如何是好。
—小说下载:炫 书:—老太爷让傻子背上自己,告诉众人往坑底走,这村子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秘密,此时不得不让大伙知道了。村民们都听说过这件事,这个巨大的秘密只有每代村长知道,如今村长已经死了,不过老太爷是这村里岁数最大知道事情最多的人,他知道这个秘密没人会觉得奇怪。村民们跟着老太爷,穿过比人还高的草丛往坑底走,这里堆积着几块巨石,搬开露出一个洞口,里面深不见底。
—书—此时站在大坑边缘,转头就能看见日军鲜红的膏药旗在村中晃动,村民们不敢停留,鱼贯进了那个大洞。洞里有古代留下的火把,用油布包着至今还能用,老太爷指点大伙点了火把照明,往洞穴深处走。
—小说下载:炫 书:—村民们从不知道村子下边还有个洞穴,以为村里流传千年的秘密,就是一条逃生的暗道,绝处逢生,心里又惊又喜。但是走到深处感觉到并非如此,往里面走是个大山洞,这个洞大得都无非形容了,也没有底,尽头是一道大断层,深厚无比的大地从这里裂开,火把光芒照到对面断层上,众人一个个看得两眼发直,那个巨大的秘密此时就在面前。
那是一个谜一般的巨大生物,它白森森的脊椎早已变成了化石,骨架嵌在大地的断层中。村民们站在地底,跟这些大得吓人的白骨相比,如同一群蝼蚁般渺小,火把光芒有限,仅能照到其中一部分,但也足以使村民们胆战心惊。
老太爷告诉众人这是祖龙,大地的裂痕就是龙脉,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在此杀活人祭祀,每一代村长都要到这里拜上一次,他还是六十年前来看过一眼。村民大多迷信,想不到世上真有龙,全部惊得不知所措,趴在地上磕头膜拜,大气也不敢多出一口。
实际上地质断层中露出的化石,是史前某种巨大的恐龙,这条断裂带则是深不可测,现在科学家称其为中原断裂带。以前的人们不懂什么恐龙,认为这就是祖龙,皇陵选在此地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村子里祖宗的遗训不让外人进来,也是害怕毁掉龙脉。
当村民们惊异于目睹了祖龙的同时,日军也已寻着血迹发现洞口了,村里没人说明村民全躲进了山洞。为了避免遭受伏击,日军往洞中投了不少毒气弹,随后又向洞里扔手雷,老鬼子山岐逼着伪军残部开路,日军都戴上防毒面具跟在后头,进洞剿灭幸存的村民。
日军为什么要兴师动众,来打青峰围里一个无关紧要的村子,不仅不计代价,甚至连《日内瓦公约》禁止使用毒气弹都用上了。据说有三种可能;第一是日军就是要拔出这个易守难攻的天险,以免被抗日武装利用;第二是日军侵华之野心巨大,事先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情报收集,绘制的中国地图精确无比,连中国自己都没这么精密的地图,而且情报收集广泛,矿产地理风土无所不包,而且日本人也相信风水,妄图截断中原的龙脉;此外还有第三种,那时候日军秘密研制了一种武器,称为地震武器,这种炸弹不是用来炸毁工事掩体杀伤有生力量,而是专门炸地脉,放置在地质断裂带深处,炸弹有定时装置,设置之后人员全部撤离,炸弹被埋在地下,到了时间自行引爆,爆炸的冲击波通过地脉传导,可以使千里之外的目标城市发生地震,不仅能有效破坏敌人后方,更可使敌方军民以为是天灾,作战决心与意志受到动摇,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日军的地震武器,始终停留在秘密研制实验阶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也没有真正地投入使用。当年对青峰围这个村子的重点进攻,有可能是想找到中原断裂带的洞口,作为地震武器的试爆点,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日军的这一行动虽然属于绝密,但真正的动机也不外乎这三点。
当时老鬼子山崎指挥部队进了洞,一路追着村民们走入了大地裂痕的深处,突然随着一声巨响,山洞里的岩石塌落下来堵住了洞口,这大概是之前手榴弹爆炸引发的塌方,此后再也没人从里面活着出来,留在洞口的日伪军也不敢进去搜寻,仓皇由原路退回。至于进洞的日军和村民们去了哪里?是生是死?外面就没人知道了。我想可能村民中有幸存者从别的地方逃出来了,因此才有了关于中原龙脉的传说,这些事咱就没法确定了。往事如烟,转眼过去这么多年,中原断裂带的山洞仍被乱石阻塞,深谷尽头险峰环绕的村子也从此荒废,渐渐被世人遗忘。
第三章 夜盗董妃坟
【一、崔老道算命】
我在筒子楼有个老邻居叫崔大离,本名崔大利,取大吉大利的意思,因为此人太能吹牛,时间久了大伙都管他叫崔大离,但他对老天津卫的旧事,知道得特别多,说起来跟煎饼果子似的,全是一套一套的,其中有些东西还真不是胡吹。
咱举个例子来说,老天津卫有三宝三绝,三宝分别是“鼓楼、炮台、铃铛阁”,三绝是“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这里面顶有名的是狗不理包子,当然我是指以前那个年代,如今的包子咱就不提了。
我曾听崔大离讲过狗不理包子的故事,有不少都是书本上没有,快失传的内容,比如这狗不理包子为什么叫这名儿?按现在正式的说法创始人小名叫狗子,生意太忙顾不上理人,所以他开的包子铺被称为叫狗不理,这听着就让人糊涂,怎么个太忙顾不上理人,主顾来了不理不睬,买卖还怎么做?另外民间传说里这狗不理包子不仅好吃,吃了还能升官发财,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儿?
以前在老南市筒子楼对面,正好守着一家国营包子铺,一碗馄饨三两包子就能对付一顿饭,我经常到那里解决午饭,如果遇上崔大离也在吃包子喝馄饨,他肯定要把这包子铺贬得一文不值,然后就开始给我讲“狗不理包子”的掌故,气得在这家包子铺工作的几位阿姨,狂用白眼儿翻他。
我听崔大离说,天津包子铺太多了,不是每种包子都叫狗不理,旧时的狗不理包子真是与众不同,天津人有句话:“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其实这话都多余,不在褶儿上当然是在馅料上,可狗不理包子全是十八个褶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里面的馅儿也讲究,人们评价它是“馅大油多,肥而不腻,清香可口”。
这三句评语来得十分不易,馅料最大的讲究在于搭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时令不同,搭配的比例都有变化,肉馅里的香油葱姜放多方少全有定量,不凭眼力,必须看秤下料,最关键的一点,那时候没有味精,用骨头汤鸡汤调味儿,这种包子吃起来自然不一样。
狗不理包子的祖师姓高名贵友,小名狗子,自打清朝光绪年间开始,摆摊儿卖包子,小买卖雇不起帮手,这摊子座上所有的活儿,全是他自己打点。高贵友这名字起得好,可本身只是个摆摊儿卖包子的,能有多高贵?再说常来的主顾们不知道大名,习惯“狗子狗子”的这么招呼他,后来狗子凭着真材实料手艺精湛,把生意做得越来越火,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来买包子的人都排长队。狗子实在忙不过来了,只好想了个办法,在眼前放一个大碗,无论谁买包子,先把钱扔到碗里,他不用抬头,一看碗里是多少钱,该给几两包子就给人家拿好了递上去,只看钱不说话,连头也不用抬,能省的动作全省了,由此才得狗不理的名号。
狗不理包子的买卖越做越大,从运河边的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