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太后传》第124章


赵王起身移步到她身边坐下,赵相如听见声音睁眼欲问,赵义赶忙道:“母后不在的日子,寡人甚是思念,总想着过去为母后所做甚少。还请母后让寡人尽些为人子的孝道,也算全了寡人的心意。”
赵相如冰冷的眼神慢慢有了一丝温度,过了一会儿才重新阖目开始思考。而赵义则轻轻地伸出手,抚上她的面颊,为她揉着太阳穴,一如过往。
大殿里沉默了一会儿,赵相如又问了些最近朝政上的事,赵义都一一答过。
最后问到后宫,赵义突然就不说话了。赵相如没有像以往一般劝导他,而是直接点出道:“王后即将及笄,再不行房,恐魏王、王后多有不满,这个大王自己拿捏清楚,何况嫡长子事关宗庙社稷和国祚,大王不可掉以轻心。”
赵义只得低头称然。
“去唤王阿龙。”赵义一走,赵相如就对小蛮吩咐道。
“诺。”
王阿龙现在只是狼军的营长,失去都尉的身份他并不在意,毕竟庞澈的离去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为袍泽,更是他在军营曾经的将军,对他只有敬畏,此番降职多少让他愧疚的心稍稍好受些。人总是这样,在觉得愧悔时唯有让自己损失些什么,才能心上好过些。
“秦国的情报负责人可有更换?”
“罗布已经上任。”王阿龙答得沉稳,这次的事情对他是个教训,也使他更加谨慎和谦虚地对待现在的任务。
罗布曾是燕国的情报机构负责人,在邯郸之战前搜集了大量情报,虽然没能救出燕后,但带来了详细的军情和燕后的手书,颇得太后信任。这次秦国之事,太后将他调往秦国,也算是临危受命了。
“燕国那里可有安排合适的人选接替?”
“罗布推荐了他的副手姜元。属下也考察过,此人心思细密,对燕国情况也十分了解,堪当重用。”
“信得过吗?”
“是狼军最早一批的士卒,绝对可靠。”不是王阿龙盲目自信,狼军的成员都是久经考验,何况是第一批的元老级人物。
赵相如正襟危坐:“既如此,那便是他了。”
“诺。”
“这一两年我国需要休养生息,但是没有战事绝不意味着狼军就要停下脚步。尤其是特务营,当前的要务是离间秦太后芈氏和秦王,燕王与燕相公孙操,秦燕一乱,我国便有可趁之机。”
“诺。”
赵相如突然想起她被俘之前曾提到的在邯郸的秦国细作,转而问道:“缪贤府上的细作怎么说的?”
王阿龙一愣,随即道:“一直在严密跟踪,缪贤并不清楚他的身份,只当是个有才能的门客,很是信任。”
赵相如冷声道:“识人不清,也就只能如此罢了。”
王阿龙见突然提起此人,便问道:“太后可要处置?”毕竟太后被俘直接源于此人的出卖,而且还要牵扯上之前利用郭开诽谤廉颇之罪……
“处置,怎么不处置?”赵相如突然笑开,这是她归赵后第一次大笑,却是十分恕!爸凹复稳既盟愎唤伲皇撬芴拥昧艘凰烂矗 ?br />
立威
“处置,怎么不处置?”赵相如突然笑开,这是她归赵后第一次大笑,却是十分恕!爸凹复稳既盟愎唤伲皇撬芴拥昧艘凰烂矗 ?br /> 赵相如诡异一笑之后,突然正色对王阿龙道:“那人是叫羊丛吧?”
“是。”
“与他接触的人都调查过了吗?”
“俱已查明,有问题的都已经记下姓名,派遣专人跟踪。之前大王曾利用他散布过假消息回秦。”王阿龙见太后想发作羊丛,突然添了一句,他的本意觉得与其处置,不如善加利用。
无奈赵相如并不理会他的意思,反道:“你可曾听过名为‘凌迟’的极刑?”
王阿龙在自己的脑海中搜索了一会儿,疑惑道:“属下只知车裂、炮烙,未知还有凌迟,更不曾见识过。”
“所谓凌迟便是用刀将犯人身上的肉一点点割下,从双眉、双肩到背部,再到双手双腿,一共要切上千刀,一边切割一边包扎,务必让犯人无法立死。”
“古时纣王曾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入装满蛇蝎的大坑中,谓之虿盆。不过……”王阿龙以为太后想要效法商纣王的酷刑,正有些惊讶,却听太后话锋一转。“不过此刑虽然骇人听闻,但却颇有些费事,且不宜观赏。”
王阿龙心中一凛,许久不见太后发狠,差点忘了她根本不是善辈。
赵相如口气幽幽:“车裂之刑看似可怕,实际受刑者不过瞬间消亡,并无痛苦,若真论起惨痛程度,腰斩还要胜过许多。”
王阿龙听见赵相如陡然提到腰斩,心中一抖。他知道的极刑绝不仅是车裂、炮烙,但他如腰斩、鱼鳞剐之类的如何敢提?狼军刚刚死在这些刑罚上,正是太后痛处,却不料她自己提起。
“相比之下,凌迟之刑不仅可以给受刑人最大痛楚,还方便观刑,以震慑心存叛逆之人。”
“太后这……”
“马上拘捕羊丛,叫你手下的刽子手好好研习下凌迟之术,切莫叫我失望。”
“诺。”王阿龙俯身行礼,心中想着太后怕是想要以此泄愤了。
十日后,羊丛被以秦国细作之名于邯郸菜市口被凌迟,刽子手每剐一刀便用桐油止血,每行十刀便呼喝一声,直剐了一千多刀,割了两日,羊丛方才气绝。事毕,羊丛尸体被暴晒三日后,首级悬于邯郸北门,并张榜布告,言之如再有秦人细作敢入赵者,皆效此法。
赵太后以酷刑压制敌人的做法很快便传遍六国
邯郸人莫不恨秦人,纷纷拍手称快。而缪贤虽不知情但多少受其连累,被以不查之名降为亚卿。
赵太后以残酷手段剿灭秦国细作一事迅速传遍六国,一时间,赵国“凌迟”之刑猛于虎的说法甚嚣尘上,观过刑罚的人向别人绘声绘色地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没见过的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向其他不知情的人添油加醋的讲解“凌迟”的厉害。“厉太后”之名声更是走出国门,传向四方。
当年仲夏,赵国东南部连续三月无雨,田地大旱,百姓所种黍、麦几乎全部干死在田中,朝野上下一片紧张之色。赵国相比较之下最富庶也是最密集的城池都集中在东南部的邯郸附近,虽然此次大旱不只是在赵国境内,齐国、魏国也多有波及,但都算是赵国的盟友,秦燕被波及的不过是个别城池,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
“大王,今年粮食欠收几成定局,去年大战之伤还未痊愈,各地粮仓俱有不足,如此一来,怕是雪上加霜。”范雎在朝议时向赵王如实禀报了大旱的情况。
赵相如也在朝上。她额上的伤势经过悉心调养已经大好,一个月前便已定期上朝听政,平日她在朝上都用面巾覆额,后来小蛮觉得用面巾略显刻意,便用一枚上好的羊脂白玉穿孔,用金链穿过发丝,垂在额前,既美观又可遮去伤疤。赵相如欣然接受。
“往年遇到此类情形是何做法?”赵王问道。
在战国时代,遇上天灾,王族是不用管百姓死活的,一来此时还处于奴隶社会末期,真正的农民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奴隶主,他们根本不愁吃穿,天灾于他们不是很大的损失,只要不让手下的奴隶们饿死就成。二来,百姓地位本就低下,他们没有造反的意识,统治阶级也就没有危机感,自然不用像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一般开仓放粮或是轻徭薄赋。
不过赵义到底不是昏君,他还是需要问问往常的情形以做参考。
范雎将过往的惯例说了说,无非是象征性地让各家贵族拿出些粮米钱帛来,设几个粥铺,让百姓不致饿死。
赵王还在沉思,久不出声的赵相如说话了。
“宫中的粮库可有存粮?”
范雎明白她的意思,躬身答道:“太后,粮库粮米虽充盈,但也只够宫中食用,若是赈济百姓,怕是杯水车薪。”
“哦?那若是命各处郡守从去年的余粮中调拨粮食给百姓,可还行得通?”她眼光环视左右,扫见赵郝等几个憎恨她的贵族正一脸讥笑地模样,她哪里会将这些人放在眼里,脸色变都没变,就转了过去。
内政上赵相如并非强手,反倒是范雎做了一年多,很是熟稔。见太后垂询,他赶忙在心里估算了一番报与太后道:“恐怕仍是不足。往年的积聚都在大战中消耗殆尽,去年存粮不多,若是今年光景好倒也罢了,奈何这天公不作美。”
那边贵族中的赵郝却突然抢白道:“天公吝惜雨水,恐是用事者失德的缘故。”
此话一说,几乎是指着赵相如的鼻子骂她失德。
“叔父,不得无礼。”赵王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古代国君必须虚心接受大臣们的指责,这是作为贤明之君所必备的条件,所以他只能出声干预,却不能斥责。
赵相如看着这几次三番与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