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魏武帝》第138章


城墙便鳖了。只要我们加速行军,在项羽回援之前攻克彭城,破项羽根基,其军必乱。然后我军再依城设防,时日一久,那项羽便不足为虑。是以。魏某认为这当务之急是要出兵彭城,先项羽一步将彭城纳入掌中。”
魏豹趾高气昂,颇有指点江山的气概。这一路上的胜战,已经让这位诸侯副将军得意万分。** ***似乎项羽不足为惧一般。
韩信听得几乎要笑出来,这是哪门子地馊主意。以当前的形势,速战速决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这世间拖得越久,便越便宜了曹操。
若依照魏豹所言,这消耗战一打。最后的胜者必然是曹操,此举岂非是给曹操做嫁?天下竟有如此愚笨的人物。
这一想起曹操。韩信便是恨得牙痒痒的。
他自恃甚高,几乎不将天下人看在眼内,他认为当世之上能与他一战的只有两个,第一曹操、第二项羽。除了这两个人值得他全力一战以外,其他人都不足为惧。
他视曹操、项羽为对手,但却认为自己之能在他们之上。
可他打的第一战便栽在了曹操的手上。
当时,他自认为自己所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近乎完美。以章邯之能,不可能识破他地计划。
事与愿违。章邯似乎一眼便看穿了他的计划。早已在陈仓小道上设下了伏兵,一把火将他领的军队烧死半数。他自己也身负重伤,险些丧命,仅带十余人逃回汉中。*****
韩信生平首战,便遇如此败绩,这让性格孤傲的他羞愧若死。
他完全想不明白为什么章邯会看破他地计策。
因为,韩信首战败得太难看了,以至刘邦以为他是赵括一般的人物,说地头头是道,但却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真实的本事,将他贬至小吏。
后来,韩信又因表现出众,被刘邦受封为将军。
也许是那一次惨败在刘邦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韩信远不如以往那般热情,只是拨给了他五千兵马,让他统领。
不久前,翟王董翳在汉相蒯彻的策划下投降了刘邦。
韩信好奇的向董翳问出了他困恼已久地事情:章邯是如何看穿他的计划地?
董翳原是章邯的心腹,正好知道这件事情,便告诉了韩信,这一切都是曹操策划,他看穿了一切,修书告诉了章邯。
章邯在曹操手上吃过大亏,心知曹操用兵的厉害,也不犹豫立刻派人查探,果真发现了陈仓小道。
于是,他便依曹操计策而行,这头樊哙一开始修建栈道,那一头他就安排了伏兵等待韩信入瓮。
听到了这个消息,韩信比先前更加震怒。
章邯却有大才,但韩信并不将他看在眼里,他胜了自己那是侥幸。可曹操不一样,曹操是韩信认定了的对手之一。
而这个对手却一看看穿了他的意图,这让韩信如何忍受的了?
他不服气,为什么曹操可以一眼看穿他的意图,千里之外便可至他于死地,而他要想弄明白曹操的意图需要一定的时间琢磨?
难道这意味着自己不如他。
韩信不服。
因此,从那是起,他便迫切的要于曹操一战,要雪耻,要雪恨。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而已,不过这一想起曹操,他便会念道此事,心中便充满了求战地**。
他哪里知道曹操是个后世来地人物,早已知道了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壮举,是以暗自阴了他一把。
韩信回神过来,见刘邦神色大悦,以露出了意动地神色,心底一急,叫道:“汉王,不可,河南王此计乃下下之策也。”
此话一出,刘邦一惊,魏豹顿然不悦。
韩信也知失口,但也不改口道歉,本来嘛魏豹的计策确实是下下之谋。
魏豹被一小将拂了脸面,面色登时燥了起来,气急怒喝:“无知小儿,可知兵否?”
韩信理也不理魏豹,望向刘邦说道:“末将有一计策,可破项羽!”
刘邦颇为尴尬,对韩信的傲气颇为不满。
帐下诸臣也看好戏似的看着韩信,有些人更是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神态。
刘邦听蒯彻之言筑台拜将,将毫无功绩的韩信拜为上将,已让诸将很是不满,偏偏韩信孤傲,并不将刘邦麾下的诸将看在眼底,从不刻意的打好关系。因此,韩信在刘邦军中人缘极差。
蒯彻知韩信大才,见刘邦如此,忙道:“定川民,破章邯,韩将军功不可没,可见他确有奇才。汉王何不听听他的意见?”
刘邦对蒯彻言听计从,见他如此说来,也只好点了点头。
韩信自信道:“项羽暴戾,性格唯我独尊。他一旦得知汉王兵临彭城,定会大怒非常。亲领偏师飞速疾行来战我军。末将认为因用虚实之道,来破项羽。首先,我军佯攻彭城,让项羽错意。然后伏兵于项羽往来的途中,项羽自傲必然中计。届时我军以养精蓄锐之师,对抗彼方远途疲乏之旅,焉能不胜?这项羽长胜不败,乃楚军心目中的战神。一旦遭受惨败,彼方军心既然动荡,届时我军大有可能将项羽一举击破。”
“末将说河南王的计策乃下下之策并非虚言,这原因有二。其一、我军深入地方腹地,战线极长。若项羽并不攻城,而转断我军粮道,届时我军必困死于彭城。其二、大王切勿忘记曹操。这项羽兵法盖世,但他是直来直往的莽夫,甚无远见。而曹操不同,他除了拥有一身出色的兵法韬略以外,还有异于常人的远见,兼之其麾下有张良,张良此人战略观当世罕有敌手。末将敢言一句,汉王真正的劲敌不胜项羽,而是曹操。汉王跟项羽拼个你死我活,只会便宜曹操。”
“所以,末将认为速战速决才是当前不二之法。”
韩信孤傲的昂着头,自己的计策乃是针对项羽性格上的弱点而设,定可一击命中。
殿内一片寂静。
刘邦被说了有几分意动,蒯彻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干文武也面转肃然。他们不喜欢韩信,但不可否认,此计可行。
魏豹气量狭小,面带讥讽嘲笑之色喝道:“韩将军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敢问韩将军你怎知项羽仅仅只是带偏师来袭,而不是领大军归来?项羽是莽夫,可范增却是当世少有的智士,区区小计,焉瞒得过他?此外,项羽熟知周边地形,也未必会中计。更重要的一点,彭城附近乃是平原,这里通往彭城的道路有十余条。敢问韩将军你怎么肯定项羽会走那一条呢?万一错了,项羽回到了彭城,我们岂不是白白错失了战机?”
他反正厉喝:“依我看来,韩将军这根本不算是计,你就是项羽的奸细,是在为项羽拖延时间。”
韩信怒不可解,指着魏豹骂道:“愚蠢之徒,安敢言兵。这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在于料敌于先。若我韩信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定项羽行军的路线,安敢出此计谋?”
他望向刘邦说道:“项羽性格急躁,他必走南下最近的道路,只要汉王用我韩信之计,必可破项羽。”
他一脸自傲,说的斩钉截铁。
第一百六十七章 韩信的怒火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邦的身上,此时此刻也只有刘邦的选择才是一切。
刘邦在心底是偏向韩信的,虽然他讨厌韩信的这种目中无人的性格,但经过了种种也知他是一个人才。因此,对他的狂妄,大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视了过去。更主要的是他刘邦敢赌,不怕输。
所以,刘邦很期待跟项羽打上一战。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此刻韩信已经跟魏豹对着干上了。
魏豹这类人刘邦是在了解不过了。他心胸狭小,特别记仇。韩信如此争对于他,他必然嫉恨在心。
自己这个时候若偏向韩信,没准儿魏豹将自己也恨了进去。
正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魏豹麾下有十万大军,万一他因此而嫉恨自己,在关键的时候阴自己一把,到时哭的可是自己。
“两位有什么看法?”刘邦问向了一时没有发言的常山王张耳和翟王董翳。
常山王张耳道:“张某认为还是河南王的主意稳当一些,和项羽硬拼,非明智之举。”他说话的时候,声音中还带着颤音。
巨鹿一役,给他带来的感触太大。*****
那一战,项羽仅凭万余人,凭借着一人之力撕裂了秦军王离部的雄师,他****浴血,他英勇无敌。
即便是过了三年,他此刻依旧忘记不了那一战。项羽的威势如同烙印一般,印在了他的心底,挥之不去。
张耳心底怕极了项羽,哪敢于项羽正面交锋。
“还是河南王的计策更妙一些。”翟王董翳如此说道,他也是一般,巨鹿之战他是败者。项羽他们能够以两万骑兵大破秦国最为精锐的北方军,更别说是自己这些乌合之众了。
乌合之众。这四个字用的很是贴切,他们这三十五万大军,除了刘邦麾下的些许精锐以外,没有任何一支队伍能够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