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鉴定师》第172章


如果是地窖,那要找起来便方便多了。
赵卓在杂草丛中走着,每走一步,便用力的砸在地上,每一脚踩下去,结实的土地发出沉闷的震动声,待到走到一个角落处的时候,这一脚踩下,发出的声音却有些不同,好象震动声传递了一下,就戛然而止了一般。
赵卓顿时面露惊喜之色,他想了想,跑到院子里找到一件铁杆子,然后再这里往下一戳,戳进地下半米之时,便感觉到撞在了硬物上,他连续在不同地方又戳了几下,同样撞在了东西上,于是立刻大叫起来道:“纪爷爷,我有发现了!”
这话一说,众人立刻惊动起来,连忙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崔世烟急迫的问道:“发现什么了?”
赵卓将手中的铁杆递到他手里道:“师哥你朝这下面戳一戳。”
崔世烟便拿起铁杆朝着下面使劲一戳,顿时眼一亮,然后又在周围戳了戳,欣喜道:
“这下面好象有砖头,而且还是一片!”
纪渊也不由喜道:“看来极可能是个地窖啊。”
崔世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还是师弟聪明啊,知道这地方可能是在屋子后面,用铁杆子捅几下就知道了地方了。”
赵卓说道:“我也只是撞了撞运气,也有可能不是这家,不过趁着太阳还没落山,我们先挖一挖看看。”
众人立刻赞同,虽然天色已晚,不过一想到这地窖里极可能就藏着太平天国的宝藏,每个人的心脏都是狂跳不已的,谁还能够把这份疑惑按捺到明天昵?
于是,众人便都去找起挖掘工具来,好一会儿,才找到一把破破的铲子,赵卓便说道:
“只有一把,就由我来挖吧。”
纪小帆在一边跃跃欲试的道:“赵大哥,那你挖累了之后就由我来。”
赵卓笑了笑,拿起铲子便开始挖起土来,这一挖不要紧,众人却是看得一呆,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赵卓的劲儿太大,还是这里的土太松,一铲铲下去,赵卓根本毫不费劲一般。
随着土堆迅速的增加,一个半米深的坑没花多少工夫就挖了出来,而这时,坑下也出现了一片砌好的砖块,平平整整的,显然不是随意搭上的。
顺着砖块朝后面挖,很快的便出现了一块木板,在木板上还有着一个铁环,而且周围的砖块还朝着周围的土地下延伸,显然地方不止这么巴掌大的地方。
赵卓将铁铲~扔,挖了这么久身上连半点汗都没有,他将铁环一拉,便露出了地窖的入口来。
地窖下便是~个木梯子,拿着崔世烟递过来的手电,朝着地客中一照,便看到地窖里似乎还颇大,里面堆积着许多的大麻袋。
崔世烟在一边可得也很清楚,咽了咽口水道:“师弟,咱们下去瞧瞧。”
赵卓点点头,顺着木梯就爬了下去,落到地上,拿起手电一扫后,发现这个地窖还颇大,不比元家大屋的院子小,而且这里修葺得颇为稳固,地上的房屋都损毁得这么严重,这地下却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其他人也都纷纷走了下来,崔世烟更是迫不及待的将一个大麻袋一打开,顿时间到一股浓浓的霉昧,再定眼一看,哑然的道:“这是……稻谷?”
纪渊等人此时也都将周围的袋子打开来,发现果然是一袋袋的稻谷,因为经过这么多年,这些稻谷早已经发霉腐烂。
纪小帆顿时大失所望的道:“原来只是普通人家里储存粮食的地窖口阿。”
“不,不是普通的地窖,你们来看,这里还有铁器。”赵卓打开了西侧的一个木箱子后说道。
众人赶过去一看,发现木箱子里放着各种各样az刀叉之物,纪渊则是豁然明白过来,非但没有失望,反是笑了起来道:“这里果然是元家大屋,元德奉命在此守侯,除了要守卫宝藏之外,还担负着收集各种军用物资的使命,这些粮草、铁器便都是他储存白勺,以防不时之需。”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纪小帆却又搔着头道:“若这里真是元家大屋,那元德留下的那羊皮纸上,莫非记载的就是这地窖?那那太平天国的宝藏岂不是更没有头绪了吗?”
赵卓微微思忖道:“元德虽然有着秘密使命,不能够向外人透露宝藏的秘密。不过,终生恐怕也是被这秘密所恼,或许他也听到了翼王被杀的消息,更有种绝望。出于忠心,他不能够将秘密告诉给其他人,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宝藏,唯一能做的,便是将这些事情倾诉出来,所以才留下了这张羊皮纸,既然这地图指引我们到这里来,那这里便一定有着找寻到宝藏的线索!”
众人听得便是眼前一亮,觉得赵卓的分析相当正确,就象是认识元德似的。
只是谁也不知道,赵卓这番分析并非是空穴来风,看了那么多元德所倾注心血而成的过往片段,他便感同深受的了解到元德当年的苦闷。
第七十三章 第四场开幕
虽说赵卓的判断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不过现在天色已晚,而且地窖里的东西十分多,要想找到关于藏宝的线索恐怕也不容易,所以事情只能推迟到明日进行。WwW。
辗转回到纪家大宅,在房间里躺下来,赵卓想得最多的太平天国的宝藏,而是那个可能有异能的年轻人,如果事情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那就非得将此人找出来才行。
第二天一大早,赵卓和纪小帆一起前往会展中心,参加第四场斗瓷节,毕竟斗瓷节还未结束,二人便不好缺席,纪渊等人则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早早的赶往了西平村1日址进行地窖的发掘工作。
斗瓷节的第四场乃是唐朝和五代瓷器,五代指的是自唐朝末年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之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后梁一起称为五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瓷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又为隋唐五代的瓷业发展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所产生出的南北两大瓷系,在隋唐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双方有加快交流和交融的趋势,那时是我国制瓷业高速发展时期,全国各地官窑、民窑林立,星罗棋布。但它们毕竟是数百年对立时期的产物,难以在短时期内消弥两地在文化上的差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相对而立,自成体系,形成了唐代瓷业布局的“南青北白”的显著特征。
当然,北方的许多白瓷窑也兼烧青瓷,但是烧造的青瓷无论是数量、质量、釉色以及技术都较南方青瓷逊色。南方的越窑代表了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而且,由于隋唐五代时期的审美情趣是以类玉为上,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比起喜欢原始青瓷和六朝瓷器的人而言,喜欢唐五代的成熟瓷器的人显然更多一些,第四场的观众席位几乎是爆满的,若是还有站位,估计连走廊里都会挤满人,同时,参赛者的人数也比前三场更多一些,足有两百多人。
随着比赛的开始,普通玩家便陆续的将一件件藏品拿上去,有意思的是,有好几人拿上台的竟然都是唐三彩,不了解的观众倒没看出什么蹊跷,只不过懂行的人都知道,唐三彩并非是瓷器,而是货真价实的陶器,而且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彩陶工艺品,多用于随葬。
本来唐三彩在陶瓷界的地位还是颇高的,只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唐三彩研究的火热,不少专家把研究成果公布出来,其中便包括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胎釉配方,导致唐三彩的赝品数不胜数。
这几人拿出来的唐三彩也是如此,都是赝品。
对于这些小闹剧,赵卓和纪小帆都不感兴趣,毕竟二人心头牵挂的还是在西平村的发掘工作,只可惜分身乏术罢了。
不过,在场的景瑶很细心的将挖掘的进程发布过来,甚至还包括了场中的照片,所以二人坐在参赛席上,却象就在现场一般。
由于昨天晚上只是打着手电进去,所以地窖里的情况并没有看清,今天随着发掘后才知道,地窖的面积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入口虽然是在院外,但是实际上整个屋后土地和后院的地下都是全部被挖空了的。
地窖的面积几乎可以和整间大宅相比,里面存储的粮食也是数以吨计,除此之外,布匹、铁器等等各种军用物资是应有尽有。
由于是两百年前的古物,所以这些东西也都十分有研究价值,接下来便是漫长的搬运工作,要将地窖里的东西全部清理出来,而且要查找究竟和宝藏相关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