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纪事》第692章


父亲的宠爱。早早的让他开了府,还好几次夸他才思敏捷,最像自己,他难免生出骄横之心,即便他自己没有夺储之心,但是他的手下却不这么想,尤其是,你大伯子嗣艰难,没有儿子,加上太子妃、侧妃接连流产。让一些人看到了机会……结果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皇帝头一次听太皇太后亲自讲述他父亲那段争储失败的历史,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坐在床边。静静的听着。
太皇太后叹了一口气,说道:“最后那些人的谋划败露,先皇为了维护储君,不得不硬起心肠把你父亲远远发配。可是也和你大伯起了嫌隙,后来竟然父子相疑。太子被告私藏甲胄,意图谋反,先皇震怒,竟然赐死了他……哎……当时朝中已经有了议论,认为我教子不当,已经失去了母仪天下的资格。认为应该废后,但是先皇却又力保了我,不仅给你大伯上了谥号。还很快立了你三叔为太子,平息了朝中的议论。其实我对先皇还是有埋怨的,毕竟老大、老二都是我的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割掉那一块都疼啊……但其实。我还是最埋怨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没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你受了那么多年苦,心里也藏着埋怨……”
皇帝脸上也有了泪意,说道:“孙儿不敢,孙儿知道,若不是祖母回护,我和姐姐也回不了长安。孙儿和姐姐一直感念祖母之恩。”
太皇太后喘了一口气,继续说道:“熙儿和你都是好孩子,其实我心里清楚,你叔父被我惯坏了,他根本不适合当皇帝,你们姐弟俩人接手的是个烂摊子,权臣、外戚哪个都不好惹,当年,也就是因为你们姐弟俩没有根基,才会被郑伦左右那么多年。所以皇上虽然现在春秋鼎盛,立储之事也不能再拖了,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尊卑之序,免得以后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来。”
皇帝沉思半饷,终于说道:“皇祖母是老成谋国之言,朕知道了,下一次朝会,就跟群臣商议立太子的事情。”
太皇太后点点头:“至于太子的人选,我就不多说什么了,相信皇上心里也有数。”
皇帝却主动说道:“晋王在群臣中口碑很好,他的人品才学也是有目共睹,朕想立他,只是梁王却是长子。”
太皇太后说道:“子以母贵,王淑妃身份贵重,这是许昭仪不能比的。皇上无需犹豫。”
“但若是如此说,楚王之母是郑贵妃……论贵的话……恐怕又有人有话说……”皇帝说道。
太皇太后想了想说道:“皇上可以追封王淑妃为皇后,这样就没问题了。”
其实皇帝并非犹豫,而是试探太皇太后对储位人选的态度,之前太皇太后对王淑妃并不满意,倒是对楚王养母李德妃很是亲近,不过太皇太后并非为了自己的喜好固执己见的人,况且当初抬举李德妃和楚王是为了压制王淑妃的势力,现在王淑妃已经死了,自然就没什么关系了。
皇帝见太皇太后首肯,送了一口气,笑道:“那便依祖母所言,下次朝议就将此事定下来。”
太皇太后满意的点点头。
皇帝也轻松下来,笑道:“我来的时候,见牡丹园里头花开的正好,过几日,朕便陪您去赏花。”
太皇太后笑道:“好啊,现在正是花开的漂亮的时候,洛阳的牡丹园最美,先帝也喜欢牡丹……我记得,那时候先帝还是太子,文宗皇帝给他选妃,宣了一众门第最高的女孩子到宫中赴宴,就在这牡丹园里头摆了宴席,让我们在那里一展才艺,其实人选都是内定好的,是长宁公主的女儿,我们选进去也是做侧妃的,没想到,先帝剪了那支正红色的牡丹,便插在了我头上,当时皇后娘娘的脸都变绿了,却也无可奈何……”说这些的时候,她的脸上绽放出一道光彩,有那么一刻苍老的面容似乎恢复了那种青春的颜色,随即,这道光便消失了,太皇太后的面容一下子灰败了下来,握着皇帝的手也松开了,只是脸上还保持着那抹笑容。
皇帝拍了拍太皇太后,老人却再没有反应,皇帝一下子扑在她仍有余温的身上,哭喊道:“太皇太后,您醒醒……祖母……您不要走……祖母……”
VIP卷 第六百二十六章 扣留
涵因竟不相信太皇太后就这么走了,这个历经四朝的老太太很少干预政事,但是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的力量,有她在,即便政局复杂,人们也是安心的,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但却实实在在的发挥着作用。
如今,太皇太后崩逝,涵因心里也空落落的,毕竟当初显宗无嗣,诚王之子并非唯一的立嗣选择,显宗还有三个庶出的弟弟,其中礼王年龄也不大,且他的母妃已经去世了,并不会影响太皇太后的地位,太皇太后本可以立他为皇帝,继续做摄政皇太后,把持朝堂的权柄,兄终弟及也不存在礼法不合。当时萧氏一族的宋国公在朝堂有相当的影响力,太皇太后若做这个决定,也不会招致太多反对。
但她还是选择把当今皇帝过继给显宗继承大统,自己则很痛快的交出了权柄给了自己的儿媳显宗之皇后窦氏,想要让皇太后的外戚势力和郑伦的势力达成制衡,保证皇位的稳定,谁知道开始窦氏和郑伦为共同利益而联手,除掉共同的敌人之后,都开始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杨熙抓住窦太后与侍卫有染之事,大做文章,郑伦本来想要逼窦太后自尽,太皇太后为了保住皇室的威信,出面说服郑伦,隐秘其事,让她出家。
在涵因眼里,太皇太后做事虽然难免私心,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为了皇家考量的,目光也比较长远。对他们姐弟也很不错了,她心里还是很感念这个老太太的。
太皇太后驾崩,皇帝辍朝十日,素服二十七天除服,朝臣素服三日,官员民间禁饮宴、婚礼一年。皇帝服丧,以日当月,素服二十七天就相当于服丧二十七个月,本来祖母逝世,礼法服丧一年,皇帝只要素服十二日即可,但皇帝认为太皇太后之恩无以为报,坚持素服二十七日。
赵妈妈、文妈妈哭的死去活来,皇帝特别降下恩典,准许她们自行选择去处。若是出宫,由官府给付养老费用,让她们后半生不发愁。赵妈妈自请为太皇太后守灵,而文妈妈则自请留在宫中,皇帝让她接替赵妈妈做正五品尚宫,管理尚宫局。
萧贵妃这些年一直在太皇太后眼皮子底下管着后宫,尚宫局都是太皇太后在控制。好容易熬到太皇太后驾崩了,本想着趁此机会安排自己的人掌握尚宫局,没想到皇帝横插一杠子,竟然管起后宫的人事任命来了。偏她就是个妃子,不是皇后,如今太皇太后死了。自己又没有儿子,想争一争也没有底气。
萧贵妃也只好忍了气,但萧贵妃的手下宫女婆子却十分不忿。觉得文妈妈去养老就好了,何必非在宫里耗着,挡了她们的路,于是下手给文妈妈使绊子,不过文妈妈从来都不是吃素的。她原先就是给太皇太后办一些见不得光的差事的,哪怕这些伎俩。不仅没让萧贵妃的人占着便宜,还趁机敲下去几个人。
因为之前就有立储的传言流出,大家都在观望,萧贵妃如今没了倚仗,就是个无根之萍,而文妈妈是皇帝指派的人,没必要得罪她。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这是在为立太子铺路,因为后宫无主,萧贵妃仅在资序上高于其他几妃,皇帝要以母贵立太子,就要追封晋王母王淑妃为皇后,萧淑妃虽然还是活人里位分最高的,但其权威必然受到挑战,再说有儿子的嫔妃底气本来就足,有没有太皇太后压着,皇帝担心立太子之后,有人心怀不满,萧贵妃弹压不住,后宫会出乱子,才出此下策的。只是这样一来,萧贵妃心里就更难受了。
他并非不想让萧贵妃不管后宫事务了,只是觉得自己一手掌控可以更稳一些,不想后院起火,而之前尚宫局都是由后妃主管,皇帝身边的宫女没有入尚宫局的传统,去了资序也不够,现在文妈妈没有了主人撑腰,更好拿捏,让她带着自己派的人,将来好接手。
涵因是太皇太后召进宫中的,此时太皇太后已经身故,她自然没有继续留下的道理,参加过太皇太后的祭礼,便向萧淑妃请求出宫,回李家在洛阳的别墅住着。
虽然萧贵妃并不清楚皇帝对涵因有什么样的情愫,但她心里隐隐的也有些感觉,总觉得太皇太后和皇帝对涵因的态度很奇怪,她下意识便不想涵因继续留在宫中,再说,想着历来封疆大吏的家眷在都城,也并不是非要一定在宫里住的,于是她便同意了涵因的要求,让她出宫回私宅。
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