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畔三生路》第108章


错了,还望王爷惩罚。”胤禛冷着脸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挥了挥手就让我们先退下了。而戴先生,在临出门的时候还不忘记狠狠的等我一眼,而佟佳大人,则是看着我,一脸意味深长的笑。
后来就江南科考这个问题,我们又集中集中讨论了几次,但是每次我和戴先生之间总是剑拔弩张,谈得不欢而散。因为戴先生是个比较保守的人,他不主张拿这件事去冒险,因为就算胤禛不去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太多的问题,去了倒是麻烦大大的,而且现在如果急着出风头的话,恐怕到时候树大招风,就会被朝中的众多大臣还有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亲王阿哥们打压、利用,也会惹得皇上对四爷不满,从而有所顾忌。而我的意思就是,该出手的时候就不应该瞻前顾后,错失良机。像王爷的话,虽然不应该锋芒必露,可是到了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所作为,让皇上知道你的能力,让皇上记得还有你这么一个儿子。更何况,如今出去历练一下,增长一些经验,了解一下官场上的黑暗和忌讳,对于日后利用这些人也是一个帮助。更何况,皇上这次预备派皇子与钦差大臣一同前往,并不是真的要皇子做什么,起的也不过是一个监督的作用罢了。具体的事,还不是那些官员在做,而皇子去的作用,也不过是那些大小官员闹得过火了的时候,出来吼两声,不要让康熙的面子上太难看而已。
和戴先生为了这个问题吵了好久,不过到头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胤禛。胤禛大概也为这个问题烦了好多天吧!每次只要康熙皇帝发脾气说儿子养着不知道是干嘛的,要用人的时候居然溜得一个都不剩,第二天早上只要是去见胤禛,就会发现他的眼睛下面青黑一团,活像只乌眼鸡。而且也不断的有消息从扬州那边传过来,据说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奉旨彻底审查此事,而副主考官赵晋当堂供认受贿黄金三百两,阅卷官王曰俞、方名也供认徇私舞弊,将在卷中做了暗记的程光奎、吴泌等点了举人。三个考官当堂被革去功名,收监看管,下面只要取出吴泌等行贿者口供,将受贿钱财数额查清,就可结案了。不料在审讯行贿人程光奎、吴泌时,却发生了犯人在狱中畏罪自杀的事。而接下来,就迟迟难以再查下去了,而康熙皇帝也为此大为光火,在朝堂上不知道发了多少次脾气。
而胤禛大概也已经想清楚了吧!就在十一月中旬,在胤禛在朝堂上向康熙皇帝请命请求前往扬州协助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之后,第二天胤禛就带着我和几个侍从就这样简简单单,不动声色的出发了。而隆科多大人,因为目前他是步军统领,不好随意离京,也实在是不方便让别人知道他和胤禛的关系。而戴铎戴先生,虽然是胤禛手下的第一谋臣,可是他在替胤禛出谋划策的同时还是胤禛几个儿子的老师,所以说来说去,出门也实在是不大方便。所以挑来挑去,拣来拣去,能够带的,而且又不容易被人怀疑的,也就只有我这个小和尚了。
第九十三章 最是江南好风景
马车一路上紧赶慢赶,终于在十二月初的时候赶到了扬州,而此时,户部尚书张鹏翮张大人、漕运总督赫寿赫大人,已经被这声势浩大的江南科考案弄得焦头烂额,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弄得惶惶不可终日。而胤禛的到来,一方面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因为这下来了个官阶比他们大的主,他们可以省省心,然后到时候皇上怪罪起来他们头顶上也还有一个王爷可以顶着。可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倍感压力,毕竟他们自己也清楚,胤禛不是那么好惹的,之前胤禛雷厉风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帮助户部讨回了一直难以收回的欠银,不仅得到康熙帝的大佳赞赏,而且也让那些户部的贪官污吏是闻风丧胆。这个四王爷,要对付,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吧!
到了扬州,一路审下来,别说每次胤禛从公堂回来都要大发脾气,就连我这个在公堂之上一直在梦游的家伙也忍不住生起气来。但是胤禛再怎么发脾气,嘴里再怎么说要严惩这些贪官污吏,我也不能跟着他瞎闹,我是他现在身边唯一的一个谋臣,如果我不能审时度势,然后给出正确的意见的话,还预备在旁边添油加醋、火上浇油的话,那我还怎么当这个谋臣?还不如趁早卷铺盖卷回家卖红薯算了,免得祸害世人。
“这是什么道理?事情明明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为什么这些当官的却迟迟都不肯向皇阿玛禀报,为什么那些贪赃枉法的家伙还在那儿逍遥法外!江南士子,那都是栋梁之才啊,都是朝廷未来的希望啊!他们这样做,为我朝廷选的是什么贤,举的又是什么能,全都是一群草包,草包!”胤禛脸色阴沉的回到行宫,刚一进书房就气得将书桌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拂到了地上,眼睛通红,额上的青筋也是根根暴起,很是生气的吼道。
我赶紧从桌上倒了一杯茶给胤禛,然后轻声劝道:“王爷别动怒,这些贪官污吏迟早都要被皇上处理掉的,只是还请王爷先听我说说现在的局势,再决定怎么做好了。”胤禛一仰脖,将那杯茶一饮而尽,然后眼睛通红的瞪着我,恶狠狠的说道:“快说!这群贪官污吏,若不是爷现在没有这个实力,不然的话,他们我一个都不会放过!”我冲着他轻轻的点了点头,然后娓娓说道:“爷,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得罪了这些人。毕竟这次江南科考大案,牵涉众多,别说是爷您,恐怕连皇上自己都会觉得难办得很。”
此时的胤禛已经平静了许多,虽然眼睛里还是血红血红的,可是到底还是冷静下来了。“那你说我该怎么办?我自己主动请缨到这儿来协助查案,难道你就叫我这样无功而返,和他们同流合污?”我轻轻的摇了摇头,然后既慎重又小心翼翼的说道:“奴才以为,咱们先让张大人和赫大人他们查下去,静观其变。而且,奴才觉得,张大人和赫大人要想皇上交差,可是又不想得罪了这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定然会采取折中的办法,杀鸡给猴看,然后应付着交差。而张大人他们能想的办法,无非就是杖责几个人,然后杀几个小官。只是这张伯行张大人,恐怕那两位钦差大人不会轻易放过他,被革职恐怕是避免不了了,可惜了一代忠臣啊!”我仰天长叹,很是为那位张大人惋惜,只可惜自己也帮不了什么忙。
胤禛一听我这么说,自然也是沉默下来了。“可怜了张大人这么一位铁骨铮铮的忠良之士,没想到这官场这样黑暗,对这样的国家栋梁居然都要赶尽杀绝……”过了好半天,胤禛才缓缓的吐出这么一句,面色死灰。我知道他心疼这敢于正义直言的张大人,也深知胤禛对这些吏治腐败之事深恶痛绝,可是现在的我们,毕竟还在康熙手里攥着,不过是他手里的一个小蚱蜢,只要不顺他的心意,他动一动手指,我们今后就永远都翻不了身了。自己自保尚且困难,又哪里还顾得上别人。所以,张伯行张大人,并非我们不愿救你,只是我们自身都难保,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力气来救你脱离苦海啊!因此,张大人你自己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后来胤禛给康熙皇帝上了一个折子,没说要重审,也没说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只是将自己在江南收集到的一些情况如实报到了康熙皇帝那里。而张伯行张大人,却是不屈不挠,誓死都要为江南士子讨回一个公道。所以就在两位钦差大臣的折子刚刚寄出去,张伯行张大人立马就写了一份言辞激烈的折子递了上去,结果很快康熙皇帝就批了下来,重新派了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为钦差来彻查这个案子,但是结果,依旧和当初的一样。胤禛也有些失望了,整天都不愿出门,只是待在行宫的书房里焦急的踱来踱去,可是却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救张伯行张大人,那就得罪了朝中的大多数官员,自然也就包括了之前的两位钦差大臣:户部尚书张鹏翮张大人、漕运总督赫寿赫大人,还有现在的这两位钦差大臣:穆和伦穆大人、工部尚书张廷枢张大人。为了一个张伯行张大人开罪这么多人,这样做,恐怕是下下策。可是如果不救,又实在是对不起这寒窗苦读数十载的白衣秀士们,而且国家最需要的,也的确是像张伯行张大人这样为百姓请命,不顾自己安危的好官。毕竟,纵观整个大清朝,真正有名,能够流传清史为后人所知的清官,也不过一个于成龙而已。胤禛为这件事犯愁,我自然心里清楚得很,只是我站在旁边却只能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