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宋武大帝》第401章


很是清楚把玄甲骑兵这样的精锐规模扩大地好处,是以为了扩大玄甲骑兵他是不遗余力。
玄甲骑兵是一支久享盛名的精锐骑兵,自从创建以来就没有打过败仗,死在他们手里的蒙古军队不知道有多少。 大都一战,忽必烈差点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其声威更是远播,让蒙古人一提起就头疼,不少蒙古士卒忍不住惊呼道:“玄甲骑兵!”
赵佥把宝刀高举在头上,大吼一声:“杀光鞑子!”一拍马背,率先冲了出去。
“杀光鞑子!”玄甲骑兵们发一声吼,高举着宝刀,从后冲了出去。 要是从空中望去的话,玄甲骑兵以赵佥为中心,呈倒三角形,无情地楔入了史天泽的军队。
就在玄甲骑兵发出死亡呐喊的同时,南边也传来一声响遏浮云地呐喊“杀光鞑子!”这是欧军行统率下的骑兵开始了死亡冲锋。 他们的战斗队伍和玄甲骑兵差相仿佛。 也是呈倒三角形,对着史天泽的军阵楔入。
要是从空中望去的话,只见玄甲骑兵和欧军行的骑兵好象海潮一样向蒙古军队淹过去。 翻卷的旗帜,涌动地人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潮,只不过这海潮地色彩是红色的。
当这两支军队汇合时,史天泽的军队已经地给分割成两个部分。 两部分就象大海中的孤岛,随时会给海潮吞没。
身穿金盔金甲的李隽骑在白马上。 驻马高岗,很是满意赵欧两人的行动,道“赵佥,欧军行,他们的动作很猛,比我预期地还要快。 ”
“这都是皇上的功劳,要不是皇上打造了这两支优秀的军队。 他们就是再厉害十倍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赵良淳很是感慨地道:“要是在以前,不要说象这样大规模地运用骑兵根本不可能,鞑子不来骚扰,已经是烧了高香。 为了换得鞑子退兵,多少金帛子女输送到北方?”虎目中精光四射,道:“现在不同了,我们依然要向鞍子输出东西,不再是金帛子女。 而是铁和血!”
他这话是大实话,想想李隽初来这个世界,南宋是个什么样子,亡国之期就在眼前,而现在,百万大军纵横在中原大地。 为光复而战。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李隽的功劳。
李隽是个谦逊的人,不敢领受他的盛赞,道:“赵将军过奖了,这都是将士们地功劳,是将士们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你们要知道,我就是再厉害,就算是有三头六臂,要是没有你们这些舍生忘死的将士,那也是没有用。 ”
一个优秀的战略构想。 必须还要有优秀的执行人才能发挥作用。 有了好的构想。 却因为没有能够把构想化为现实地人才,导致的失败。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可不少见。 著名的“史利芬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变法,平心而论,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其中好多法令也是不错,最终结果却是他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他没有找到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法地人才是其中非常重地原因。
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王安石变法,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呢?说起来真地是让人好笑,对西夏用兵,取得了胜利,其胜利有多大呢?一个小胜利而已。 他还非常高兴,宋神宗也很高兴。
李隽说的是大实话,以实事求是而闻名的廖胜功却不同意了,他道:“皇上,赵将军说得对。 要不是皇上,必然不会有今日之壮举。 好计划要有好的人才,才能实现,对于这点臣没有异议。 不过,要不是皇上举贤任能,提拔了一大批良将贤臣,那也是没用。 别的,臣不敢说,臣是有亲身感受。 臣初见皇上时,臣正在筹划临安保卫战的方略,高将军以为臣妄言,大加训斥,要不是皇上明察秋毫,擢臣于危难之际,臣早已战死沟壑。 ”想到前尘往事,忍不住虎目含泪,道:“皇上圣明!”
廖胜功和赵良淳他们对于南宋的变化是有亲身体会的,南宋由衰转盛,最终提兵北伐,光复故土,对于他们这些热血志士来说,当此之情,哪能不感慨万端。
在任用人才方面,和李隽指挥打仗比起来,一点也逊色,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能臣良将给发现,给委以重任,赵良淳对廖胜功的话深表赞同,正要再往下说,李隽挥手打断,道:“你们不要尽说好听的。 赵将军,你去告诉朱将军,赵佥和欧军行打得很热闹,他也该凑凑热闹,把礼炮送给史天泽。 ”
赵良淳应一声,策马而去。 不一会儿功夫,万炮齐鸣,震得地动山摇,蒙古阵地很快就为烈焰吞噬。
XXXXXXXXXXXX
拜巴尔还没有喘过一口气,一骑飞驰而来,拜巴尔定睛一瞧,来人只有一个,身穿宋军装束。 心想可能李隽有事要传达给他,才派此人前来,忙道:“请他过来。 ”
他的推测为事实证明是正确地,来人叫柴绍良,是李隽派来的。 柴绍良一抱拳,道:“末将柴绍良见过尊敬的苏丹陛下。 ”
“柴将军请免礼。 ”拜巴尔忙回礼,问道:“柴将军。 请问你是大皇帝派来的吗?”
柴绍良回答道:“是的,尊敬的苏丹陛下。 皇上有口信带给你。 ”
“请问大皇帝陛下有什么话?”拜巴尔隐隐觉得不太寻常。 脱口问道。
柴绍良口述李隽的口信:“尊敬地苏丹陛下:你们身处异国他乡,陷于危难之中,朕实悲悯之!旭烈兀东来,为除你们,其用心险恶,对你们是志在必得,如有情况不对。 请苏丹陛下马上撤退,为将来复国留下种子。 苏丹陛下请放心,朕会派军队来收拾局面。 ”
李隽的口信非常有礼,充满了关心与爱护,绝对是朋友之间地关爱,但是拜巴尔听在耳里,却是惊在心头,他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已经为李隽洞晓。 特别是“为将来复国留下种子”一语最是让拜巴尔差点跳脚。 这句话已经把他撤退下来的动机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由不得他不心惊胆跳。
好在拜巴尔老谋深算,不动声色,问道:“请问柴将军,你来这里多少时间了?”
柴绍良的回答更妙,却让拜巴尔更是吃惊。 他说的是:“尊敬的苏丹陛下,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
这话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皇上早就算到你会中途撤下来,才要我在这里等你,给你传话。 就是猪头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拜巴尔明白李隽是派柴绍良在这里等他,用话来敲打他,李隽地真意是要么你好好打一仗,要么你就到一边去。
拜巴尔还没有说话,只听柴绍良接着道:“苏丹陛下,皇上还说了。 请苏丹陛下离开火炮的射程。 以免误伤!”
听了这话,拜巴尔只觉浑身发冷。 因为他看见了不计其数的炮口正对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他和他的马木留克军队就会粉身碎骨,忙道:“多谢大皇帝陛下。 请将军转告大皇帝陛下,拜巴尔决不有辱马木留克的声誉。 ”
“苏丹陛下,告辞!”一抱拳,拍马而去。
望着柴绍良的背影,拜巴尔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过了一阵才道:“往后撤,把旭烈兀诱过来,再收拾他。 ”他也不笨,知道只要得到南宋火炮的支援,对付旭烈兀就好办多了。
XXXXXXXXXXXXXXXXXXX
“可汗,快下令吧。 ”众将齐声催促。
包围圈里面打得火热,只要旭烈兀他们出手,打得好地话,包围圈里的军队会给全部救出来,打得差也会救出不少军队。 其中的好处,众将自然是明白,才要旭烈兀下令。
可是,旭烈兀却做出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决定,道:“撤,马上撤。 ”
他们的任务是赶来解围,功成之际却要撤退,任谁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众将一个个惊讶得连问个为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旭烈,完全忘记了如此看旭烈兀很不礼貌,弄不好要获罪。
旭烈兀环视了众将一眼,问道:“里面打得怎么样了?”
这还用问嘛,自然是打得不可开交,激战方酣。 罗思哥脱口道:“打得很激烈。 末将以为,南朝地军队已经巴布尔他们拖住了,只要我们一上,必将扭转形势。 ”
他这话说到众将心里去了,齐皆附和。
“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旭烈兀不为所惑,道:“你听听这炮声,他告诉我,这是南朝开始围歼包围圈里的军队了。 即使我们打进去,救出来的也不过是残兵败将,反而把我们拖累拖疲了。 ”
众将一脸的迷惑,旭烈兀给他们解释道:“要不是最后的围歼战,南朝不会动用这么多的火炮。 还有,你们听,远处的炮声比近处的更多,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
忽秃忽想了一下,道:“南朝在围歼中间的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