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民国史之戏说张作霖》第114章


卟辉兜闹曛蓿睦碛捎?*的话来说就是“地近原料产地、经济上最为优化”。但是,实际上这里却地处长沙和衡阳之间的中间,可说处于谭延铠的绝对控制之中。而赵部最近的也在西边的邵阳,而且距离比衡阳还远,中间遍布山地丘陵,衡阳却可以顺湘江而下。
可以说,一旦发生冲突,赵部的军火补给将毫无保障,没有军火,部队是不能打仗的。因此赵恒剔自然竭力反对,可是他在政府中只能代表军方,何况议会也不支持他,结果可想而知。赵恒剔预感到再忍下去,用不了多久,他的部队就会被收编。于是长期关注湖南政局的陆荣廷很自然的找到了机会,双方开始秘密接触,期望能够在对方那找到力量。陆荣廷甚至还打算拉拢陈炯明,可是陈炯明虽然没太大的志向,但是一点也不傻,他知道桂系对广东的热情,要是抛弃孙中山,大概陆荣廷立即就会反目,把他送到乡下去养老。
因此,虽然孙中山在1923年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立宪都督府,并且同时废除了粤军总司令、改组了广东省政府,但是他却不敢接受陆荣廷的热情。况且,孙中山已经接受各方的建议,选举他为广东省省长,并且任命他为参谋总长,一方面他可以通过省长指挥粤省军队剩余军队,另一方面由于都督府参谋总长通过参谋总署同时行使军令、军政权,实际上他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实质的损害,由于“获得高升”,他似乎还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因此政治上还获得了不少额外的东西。
要说孙中山改组大元帅府也可以说是受了民国党攻击的影响,虽说民国党对国民党攻击不多,但是每一次都击中敌人的要害。比如,民国党指责国民党“欲实现民主、扫除军阀,自己却不行民主,成立军政府,如何能够服人心。”自然,同盟地处关外,逍遥自在,几年的光荣孤立,各种民主制度纷纷完善,称得上很多民主人士的心中净土,因此说起来,自然理直气壮。
孙中山受到民国党的指责已经不止一两次了,像在1921年的时候,在各省拒绝了召开立宪议会的主张后,孙中山十分气愤,他当时甚至主张改组大元帅府,成立和北京分庭抗礼的争取国际承认的“新的全国政府”。但是,这遭到民国党的攻击,“此种分裂国家之举,还请国父三思。军阀虽然乱权,但还至少不会公开分裂国家,何况如今北京政府赞成立宪,怎可抛弃?”
又说“譬如欧洲之近代德国,虽然诸侯乱权,但是都尊重皇帝,强者也不过称国王而已,因此德国观念才一直深入人心。望国父不要不顾国民意愿,公开在国际社会制造两个中国。”此时的俄国正在通过同盟争取北京承认,似乎已经有一些进展,因此自然竭力反对。而广东内部一旦如此广东在政治上陷入不利地位,毕竟徐世昌似乎还有些人望,他们甚至担心北方会以此为借口公开侵入广东。此时,北方已经和平,各方罢战,从唐继尧的例子来看,此时并不是没有可能。
第九十二章 南方烽火
孙中山当时想成立新政府大概含有很多冲动的成分,作为一个革命家,他虽然意志无比坚定,但是很多时候不够冷静却也是他的一大缺点。当然,在内外的强大压力下,孙中山最后没有把成立新政府的行动付诸实施,但是大元帅府本身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已经不能调动人们的热情,倒是召开新国会、创立宪法在全国各界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各界都想通过法治整编全**队、废除军阀制度、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
随着民国党对军政府的攻击,已经国民党改组的成功,孙中山终于在1923年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后改组元帅府为国民立宪都督府,很多赞同国民党主张的省份都宣布接受这个都督府的领导,当然大部都是国民党有强大势力的省份,比如陕西、贵州、西康、西藏、湖南、广东,当然,他的核心是广东,其他各省只能说是松散的联系。这个都督的权力来源就是当年随孙中山护法南下的非常国会,此时孙中山的目的已经变成了积蓄力量、相机北伐、废除军阀、创立宪法了。
赵恒剔和陆荣廷的接触是秘密的,赵恒剔想通过营造紧张的局势,迫使湖南省府在废督的后续问题上做出让步。双方从3月份开始接触,此时,湖南内部关于兵工厂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地,赵恒剔失败后一气之下以巡视部队为借口,离开长沙,来到了岳阳他的亲信第1师叶开鑫处,媒体还经常报道他登上岳阳楼,畅谈理想之事,这年头,每个人都聪明起来了。赵恒剔是不希望桂系再次占领广东的,毕竟,他的北边已经有了强大的吴佩孚,自然不希望再有个强大的南方邻居,但是如果要他下台的话,他也是无论如何不会答应的,他的想法是“如果两广紧张的话,有或者最坏的情况桂系再占广东的话,那么那帮人总会向我妥协了吧!”
陆荣廷一阵斡旋自然不能使得赵恒剔直接倒向他,但是也是他了解了湖南内部紧张的形势,这是他推定倘若两广再次爆发战争,那么湖南内部互相牵制,大概谁也不会离开老家,将主力部队投入援救广东的战场,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对的,这的确是桂系的一个大好时机,况且此时,北方赣、闽各省甚至吴佩孚都为徐州问题或者开战、或者互相牵制,也不会来分他的食。
陆荣廷如此急切自然有其他原因,自1923年以来,广东逐渐摆脱了内部相对混乱的状态,政府治理改善,孙中山通过联合陈炯明对广东部队进行了整编,地方的镇守制度虽然表面还存在,但是各部被已整军为由抽调一空,近4年来,虽然广东的军队由于军火供应的限制人数没什么增长,但是正规化水平大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更令陆荣廷担心的是,他有英国人供应军火,广东则由俄国供应军火,这些军火实际上都是同盟生产的,只不过是俄国人经手而已。
如此一来,广东内部丝毫不见争端,反而日趋稳定,再加上广东的财力明显的大于广西,死撑下去,最终肯定不利于广西,这个道理陆荣廷当然明白。除此之外,贵州虽然贫瘠,但是近4年来,王文华励精图治,军事、经济实力日益膨胀,现在他的部队已经全部满员,达到了万人。但是,最令陆荣廷担忧的是的王文化政治倾向,这个人和他的收下一帮人不是国民党就是民国党,对他这个只知自治而对民主没有丝毫好感的人自然怎么瞧这都不顺眼。因此,在陆荣廷看来,时间不再他这边,时间越长,他的战略环境就将越来越不利。
因此,当他终于苦等到一个机会时,要他不动那是不可能的。早在5月份,我就获得了桂军可能进攻广东的各种信息,到6月份,各种相关情报骤然增多,CIA在像我提供的分析报告中明确肯定了桂军已经动员的消息,估计7月份,两广就会再次爆发战争。既然和孙中山交情不浅,我自然很快的叫将这个信息向他转达。广东形势险恶,对这种是自然明感,真可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此次战争中,粤军准备较为充分。
月13日梧州战役爆发时,重镇梧州有桂军两个军人,但是粤军造就调集了能够集中的2个师一个旅3万人,与此同时,黄埔学生为骨干单独编成一个师也随军出征,粤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万余人。广西内部矛盾重重,柳州派长期急于进攻广东,而武鸣派则不那么积极。此外,广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且内部社会不稳定,这一方面限制了军队的调动,另一方面也使得桂系的8万多军队只有最多6万人可以用来作战。
正是认识到了这个缺点,粤军接受了俄**事顾问加伦将军的建议,利用广东西江的交通优势,迅速调集优势军队,利用战争初期桂军兵力分散的时机,反客为主,通过进攻作战,瓦解桂军的战略攻势。如果说,此时桂军还能固守待援的话,那么下面发生的事就将桂系推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日,正当双方在梧州激战之时,原驻在玉林的桂军第3军第6师师长李宗仁在增援途中携其部下黄绍竑等在北流宣布发动兵变,拥护广州国民立宪都督府。次日,原驻扎在昭平的第4军第7师团长白崇禧也在增援途中临阵倒戈,并且控制了桂江航线。
李宗仁,字德邻,1891年生于广西临桂私塾先生家庭,六岁入私塾,1908年十七岁时入桂林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转入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年入靖国滇军任排长,次年转到林虎部任连长,随军入湘参加护法之投,升任营长。桂军入粤,李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