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传奇》第193章


,住过近十年,所以会说汉话,也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也学说汉话,他说自己十分仰慕中土文化,非常希望在死前能重返长安看一看,李月便和他谈起长安城的变化,气氛十分融洽。这时,延支伽罗来向李月告安,见李月竟和一名卑贱的留夏斯人席地同座,觉得十分诧异,站在一旁的善可伦的儿子善布妥则握刀怒视着延支伽罗,延支伽罗随即简单告辞而去,这一切都被李月看在了眼里,待延支伽罗走后,李月便问善可伦道:“族长似乎并不欢迎这个回纥贵族?”
善可伦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一旁的善布妥却愤然说道:“他们视我们卑贱如牲畜,如何能欢迎?”
“那就请族长说一说吧!”李月坚持要善可伦说个明白。
善可伦恨恨地瞪了儿子一眼,似乎在怪他多嘴,只好叹声说道:“我留夏斯人原本属于大唐,祖居的土地数十年前被回纥人占领,与我们有百年世仇的粟特人在回纥贵族的支持下趁机大量强占我们的土地,奴役我们的族人,千千万万留夏斯人被赶到荒凉之地,被回纥人视为最卑贱的人,我们这里是留夏斯人的最后一块绿州了,我们留夏斯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摆脱回纥人的统治,成为自己的主人!今天是这样,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说到后来,这个年迈的留夏斯族长也不禁慷慨激昂起来。
李月闻言不禁沉默了,他也知道,自安史之乱后,大唐逐渐失去了对边疆的控制,象吐蕃、回纥这样的强邻趁机吞并了一些原本依附大唐的少弱小民族,如留夏斯之类,同时也蚕食了大唐的土地,使这些原本安居于大唐保护的弱小民族们纷纷沦入了悲惨的境地,可高高在上的大唐统治者们却无视百姓的凄苦,一味退让、安抚。象回纥,虽立有一些功劳,但也给河东的百姓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他们的残暴有时更甚于叛军,可朝廷却似而不见,还高声颂扬兄弟之情、手足之谊,想到这里,李月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竟无法为这些失去尊严和土地的弱小民族们提供一丝帮助。善可伦也似乎感受到了李月内心的善意,他笑着拍拍李月的手,表示一种感谢。
这时一名亲兵匆匆地走进来,在李月耳边低语几句,李月顿时脸色大变,急忙问道:“可看清楚了,有多少人?”
“禀大将军,约有一千余人。”
李月便直接对善可伦族长说道:“我们斥候在往西约二十里出的一片密林里,发现一支不明身份的骑兵队,约八百人,族长可知这会是什么人?”
“一定又是粟特人,他们要抢占我们的土地,三个月前就来过一次了,这次他们又来了。啊!不好,我们的大部分青壮年都被征到都城修城去了,这可怎么办?”善可伦族长不禁惊慌失措起来。
“别急!族长可先组织妇孺先行躲避,这些骑兵我来对付!”他随即命令王元楷率四百铁骑,把使团驻地严密保护起来,又派人去通知延支伽罗,自己则率领一百铁骑,向西奔去。
草原上的夜里格外凉爽,这时已是夏末,北方的冷空气尚未光临,在如水一般的夏夜里,一支骑兵风驰电掣般沿河奔驰,李月他们都配有双马,用麻布包了马蹄,悄然无声地便来到目的地,伏在这里监视的斥候见主帅亲至,急忙赶来报告。
“有动静吗?”
“刚才又有两百多骑进了树林,估计现在应有上千人了。”
“你拿我的令箭去林中,告诉他们我们是大唐使团,让他们速速离去!”
“是!”
斥候的身影很快便消失在树林中,李月带着大队在河边静静地等着回信,毕竟是使团,他也不想多事。
“啊!”一声惨叫从树林那边传来,不一会儿,刚才那名传话的斥候浑身是血的从林里跌跌撞撞跑来,等到了近前,所有的唐军都不禁怒火万丈,只见这名士兵的眼、耳、口、鼻皆被剜掉,双手也被剁掉,嘴里塞满了碎物,正是被折断的李月的令箭,那斥候凭着直觉跑到李月旁边,“啊!啊!”了两声,便倒地死去。
“该死的粟特人!用火箭向林中射!”愤怒的李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立刻下令道。
“嗖!嗖!嗖!”数百支火箭立刻射向密林,很快便在一角引起了冲天大火。这时,林中突然马蹄声大作,千余名身穿灰色紧身服的骑兵从林中冲出,手里挥舞着大刀,为首的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狰狞汉子,直向李月他们冲来。
“射!”一百名铁骑军熟练的上弦装箭,一排排弩箭精确地向对方射去,几乎每一箭都会射倒一人或马,这便是李月从两万精锐的铁骑军中再次精挑出来五百骑兵,每人都可以以一当十,甚至更多。这时李月又看到了为首那名狰狞汉子狼一般的眼光,率领着骑兵不顾伤亡地直向自己冲来,手中的刀还滴着鲜血,显然刚才就是他亲自下的手,残杀自己的手下。在约还有八十步的时候,李月冷冷一笑,拉开黑龙弓,搭上铁箭,一松手,那支便仿佛象闪电一般,迅捷无伦地向那名汉子的额心射去,只听“扑!”的一声,铁箭竟射穿了他的头颅,带着那汉子腾空向后飞去。这时,远出传来“呜…呜!”的号角声,是护送唐军使团的回纥军到了,那些骑兵见首领已死,对方又来了援军,便纷纷掉转马头,向西逃去。
第一百四十九章 出使二
“大将军,你可闯祸了!”延支伽罗仔细看了那名被李月射死的粟特人首领,只见他额头上有一个大洞,血已经流干,睁大着眼睛,眼珠混着鲜血凸出,更显得十分恐怖,仿佛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是怎样死的。
“他是东粟特人首领葛伦的幼子,外号‘秃狼’,他这一死,葛伦如何肯善罢甘休。”说完延支伽罗长叹一声,显得心事重重。
“不过,这也未必全是坏事,至少贸易贵族们和草原上的牧民都会感激你,这秃狼做尽了恶事,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抢了多少商队,他这一死,连我都要感谢你了。反正东粟特人是一直反对与唐和解的,其实也影响不大。”延支伽罗忍不住又安慰起李月来,李月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说话。
就在大唐使团离回纥可汗国都城还有两天的路程时,回纥贵族内部已为与大唐是战是和闹翻了天,主战派以内相俱陆莫达干为代表,以为可趁大唐虚弱之机,一举扫平中原,将回纥的疆界延伸到东海,创万世不朽之业,登利可汗也为之心动不已,另外以畜牧业贵族的代表、东粟特人首领葛伦更是大力鼓吹大唐腹地沃野千里,可供奴役的汉人有千万之多,一心鼓动回纥出兵,加之幼子惨死,强烈的复仇**更让他当庭保证,愿以粟特人为先锋,夺取大唐万里山河。
而主和派则以外相帝德为首,其他如重臣多亥阿波、延支伽罗以及登利之弟骨啜特勒或是有感于唐庭的礼遇,或是得利于贸易,皆反对与唐交战,登利可汗之可敦(即皇后),也就是仆骨怀恩的亲女,被李亨封为宁国公主后下嫁葛勒可汗,葛勒可汗死后,又按回纥礼制下嫁其子登利可汗,更是强烈反对攻打自己的母国,在两派激烈的斗争中,一向多变的登利可汗夹在中间,两头为难,于是他便召国师摩尼教教宗睿息问策。摩尼教起源于波斯,信奉光明,以为天下众生在光明之火的庇护下皆可获得幸福,睿息原在大唐传教,唐玄宗在中原禁摩尼教后,摩尼教众就逐步向西域转移,逐渐被回纥的统治阶层接受,终于在登利可汗即位后被定为回纥的国教,睿息本人也被封为地位至高无上的国师,这时,他已经六十余岁。
“国师,大唐使团马上就要到了,现朝内两派意见相左,壁垒鲜明,我也拿不定主意,实在很想听国师一言!”
睿息微微一笑道:“我相知道大汗本人的意思呢?”
“现在大唐国力虚弱,正是上天给我的天赐良机,我本意一战!”
睿息点点头,又问道:“那大汗以为我回纥最大敌人是谁?”
登利可汗想了想说道:“西有大食、南有吐蕃!”
“看来连大汗本人也不认为大唐是我回纥之敌,回纥与大唐世代交好,几代可汗都受大唐恩惠,百姓也无心与大唐为恶,洛阳事件不过是士兵军纪不严造成,不应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
“等一等,国师难道也是支持与大唐和解的吗?我不是听说国师一向深恨大唐吗?”登利可汗不禁大为错愕,原来国师竟是主和一派。
“不错,我本人是深恨大唐,但现在可汗问的不是我个人私事,而是问回纥国事,我怎能因私怨而置我回纥利益不顾。”
“我明白了,国师一心为国,是我错了,请国师教我!”登利可汗诚恳地说道。
“此事需从长说起,刚才大汗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