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第578章


再克扣他的。至于边军和军户,工匠,能扣则扣,能拖则拖,几年不发饷的军人,在明朝是比比皆是,正常的很。
至于工部如果没钱,就把河工也能停了,或是大灾也不赈济。明末时,正好赶上天灾常发,而中央政府的收入有常,当时又面临四面起火的战事,军费就把财政收入给吃光了。于是天灾频发,但政府把有限的收入用来打仗,于是百姓只能造反,然后政府把更多的钱投来当军费,而不去赈灾。
结果就是军费越来越高,后来只能加派田赋,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现在这会儿当然还没有到那种积重难返的地步,边镇用度还不算多,没到拖跨财政的地步,所以地方上还有河工,也会修理道路,遇到灾害也赈济免赋,至于京师的外城工程,有钱就修,没钱就停工,反正也不急。
“拨工料的事,再说吧”
张佳木也知道内情,财政不宽裕的窘况,皇帝也没有办法。徐有贞当年修了几年黄河,是关系几个省百万生民的大事,工部和户部几个部商量了很久,才腾挪出二十万两银出来。现在这个时候,皇帝也是善财难舍,除了他自己的帝陵,别的事是没有办法保证的。奉天大殿是在永乐年间被击毁,到现在几十年了,皇家也没钱和雄心来修,似乎也是在几十年后,才下决心把这个大殿给修好的。
不然的话,大朝干吗是在奉天门而不是大殿,御门听政,也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啊。
话锋一转,张佳木令道:“这里的工匠头儿是谁,叫过来。”
匠人是没有官职的,属于工部的官员直接管理,当然,官员们除了吟诗作赋,别的事基本上不理,所以一般是部里的吏员来管理工匠。张佳木要见工匠,也是一件极希奇的事。
适才动静,已经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放眼看去,堆放着石料砖块的工地上到处都是跪在地下的身影,几个穿着青衣盘领的工部小吏,急的上窜下跳,好不容易,才在人堆里揪出一个三十来岁的瘦弱汉子。
“几位大爷,”那汉子吓的面色苍白,抖着嘴唇,道:“小人向来恭敬,有什么敬献都是头一个,从来不给大爷们添麻烦。”
“知道,知道”
当时吏员地位卑下,但实权却比以前上升的多。别看从尚书到主事,各级官员都是饱读诗书,但论起对公文律令的熟知,却是这些可以世袭的小吏的天下。明朝吏员,分为典吏、攒吏、令吏几等,现在这几个全是令吏,身份很高,有一个已经通过了三年一次的三次考核,很快就能正式出任为官,这些小吏,对着尚书也敢侃侃而谈,因为各部全是他们自己人,都是世家世交,彼此声气相连,六部没了尚书可以,没有他们,就一定玩不转。
但此时钢刀在前,也是失了以往的从容模样,气喘吁吁的,把那个匠人头儿从地上拎起来,一路拖到张佳木面前,然后再一并跪下。
嘴里却只道:“回太保,匠人头儿赵光带到。”
' '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零三章 文思院
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六百零三章文思院
“你叫赵光?”
等那个匠人头儿叩头起来,张佳木便饶有兴趣的问:“听说,这里的工程全是你在负责?”
“小人不敢,”赵光战战兢兢的道:“只是小人总负其责,专责提调,要是工程上的事,并不是小人的首尾。”
此人模样庸俗,看样子也不象是有灵气的人。张佳木原本深为失望,这一下,便又有了兴趣。当下只道:“提调的事,我没有什么兴趣,我来问你,工程样式,间距,施工,是谁负责?”
“是张广宁。”
不知道张佳木的用意,这个工匠头儿当然是想着把自己撇清了事,立时就把别人给供了出来。
“小人张广宁,见过太保大人。”
没过一会儿,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疾步而来,穿着自然也是破衣烂衫,不过浆洗的很是干净,人也不象普通的匠人那么黯淡无神的样子,虽不是神采奕奕,却也颇为精神。
张佳木看他的手脚,也是洗的很是干净,只是手上有打墨线时留下的痕迹。看来,这里的工程确实是这个青年工匠负责,因为他做的是大工的活计。
他打量了一会儿,才笑着道:“你在这里当工头儿?”
张广宁甚是惶恐,道:“小人不敢,只是做一些细活,给赵头儿打打下手,赵头儿才是咱们这一段的匠人头儿。”
“你的活计很好,是家传的么?象你这样总司其职的,不仅得是自己手艺好,还得有大心xiōng,大格局,才能提调的这么清楚?我看了几处城墙,都没有你这里好,除了城墙,你还修过什么大工没有?”
“回太保,是家传,小人曾祖父辈,就在北虏的宫廷里当木匠,后为我大明太宗皇帝营造禁城,一切仿南京式样,当时派了不少匠人去南京打造图样,小人的祖父,便在其中。后来的天寿山工程,南京的大报恩寺,小人祖、父两辈都曾经参与过,到了小人这辈,就修修城墙,别的大工,就是今上的陵工,小人曾经去修过陵上的大殿,别的工,小人也不大懂,就不曾继续在陵工上了。”
“果然是世家,这么说,你家在工匠里头,也算是有名了吧?”
提起这个,张广宁也是面lù得sè,只道:“太保猜的对,小人的家族确实薄有微名。”
当时的匠户制度确实是野蛮落后,把有一技之长的人全部圈禁了起来,不仅自己一生一世要为匠人,辛苦做工,没有回报,而且子子孙孙,也需学习父祖的手艺,世代为匠。
如果是待遇优厚,甚至是能吃饱饭,也还罢了。事实就是匠户比军户还要黑,被各部的官员们管的死死的,再发到下头的都司和卫所,一样被军头们欺压,他们就是世代的奴隶,不得温饱,没有希望。
终明朝近三百年,匠户的凄惨之处也足够写一本书了。
倒是清朝时把这种灭绝人xìng的做法给改良了,不得不说,清不如明的地方很多,但最少在这种事上,是比明朝有人xìng的多了。
正因如此,说起自己家族时,张广宁也是面lù得意之sè,毕竟国朝近百年来所有的大工他家都参与过,而且是整个工程的指挥一级的角sè。
当时工匠其实分的很细,有的一生只做弓箭,或是只做铠甲刀枪,别的一律不管。有的只做火铳鸟枪,别的手艺也不必理会。
至于工程所用的工匠按不同的分工,分为金银匠人,彩绘、琉璃、木匠等等。象张广宁这样的家族,几乎是无所不通,当然,也不可能样样都很深入,但这样的工匠世家,用来打样子,做工程指挥,也是满合格了。
“虽然你家是世家,不过,你也算是能干了”张佳木夸他道:“这么说,今上的陵工大殿是你设计的,果然不凡”
“是小人参与,不过,并不是独自打样,也有别的高手匠人参与。”张广宁不慌不忙的道:“太保也是过奖了,小人实不敢当。”说到这,他的脸上也是lù出黯然之sè,只道:“小人辈只是供驱使劳役的贱民罢了”
这张广宁也确实是个聪明人,但凡聪明人,都不会自安于位,象他这样的匠人,要是懵懂无知,反而会好些,只要不饿死,就如野兽一般的生活下去就是。而此人天生聪明,又家传博学,实在也算是满腹经纶了。
但他这本事,在时人眼里也实在算不得一回事,当年元顺帝的身边,巧手工匠可多的是了,现在大明皇帝的宫中存有一些元顺帝时打下的玩意,都是精巧无比,正好,也给了文官们攻击的借口。
奇技yin巧,与民何益?元顺帝用的物件越精巧,失天下就越快,岂不是此理哉?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也是事实。但中国很多聪明人,就不知道什么是因噎废食这四个字的意思究竟为何。
给皇帝不停的造那些费时费工费钱的东西当然没有意思,不过,如果把技术用到国计民生之上,又会如何?
“现在不是了。”张佳木断然道:“我会上奏皇上,叫你进文思院。”
“什么?”张广宁大喜过望,几乎要跳起来。不过,很快他便面lù惶恐之sè,连连摇头,只道:“太保所说,小人绝不敢当。太保无论叫小人如何效力,小人一定竭诚效力就是了。”
“我确实有用你之处,不过,这不是我要保你为文思院副大使的理由。”
文思院是老早以前就有的机构,在唐宋年间权责不小,负责给皇宫内院制作金银器或相关的物件,都是当时的能工巧匠才有资格进入。
到了明朝,文思院已经沦为一个闲曹,几乎没有什么差事可办。不过,文思院属于工部都水司统管,主官已经是正式的官员,一般也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才有资格进入,至于普通的工匠都属匠户,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