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五年》第382章


沸腾的广大日本国民详细的讲述了日军号称“野兽师团”的最为精悍的第六师团之下属一个中队的在十余天的时间里对南京城内的一个叫南下路地区的攻击的“壮烈而悲惨”的战斗遭遇:
十余天残酷的巷战下来,这个日军中队从齐装满员到伤亡殆尽,最后连大尉中队长也战死个了,几乎全队覆灭
这个战死的大尉中队长叫田中三郎,在37年12月17日进入南京城内。随即田中中队就被投入了南京城巷战。苦战十余日后,二百五十余人的中队,伤亡超过了60以上。
该中队随后同其它几个被打残了的中队,最终混编成了数百人的特别攻击队,继续对南京城内的南下路地区执行清剿行动。到这个时候,日军官兵们完全是与南京警备军的中国守军官兵们在进行着一场战斗技能、战斗意志力等全方位的较量。由于事先对残酷的城市巷战有所准备,唐生智的主要由周大少团长的巷战教导队培训过的基本上都是两年以上的老兵的南京警备军,其巷战的军备军械、弹药粮秣、物资辎重等储备补给比进攻的日军甚至还稍好一些。
田中大尉奉命率领这个混编特别攻击队,令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官兵们有一天也会惨到如今不忍睹的境地:每人一天只有两顿,起来好听其实就是两个饭团子。弹药补给也接不上了,就凭一枪十余发子弹的火力,想攻击隐蔽的无处不在的中国守军的防御工事,简直就是送死的干活田中大尉就是挥舞一把寒光闪闪的“助光”军刀驱使部下攻击时,被一枚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迫击炮弹给炸成了几段,一命呜呼。
浅海、铃木发完元旦新闻稿的几天后,这支日军特别攻击队也基本上折损过半,不敷再战,被其它日军部队换下去了。田中中队二百五十余人,至此只剩十余人可见南京城内巷战的残酷。
负责清剿南京城内的南下路地区的数平方公里的范围,第六师团的之前的一个多大队近两千余人最后仅剩余数百人,其余的一千多官兵们全是折损在这片数平方公里大的街巷道路房屋中。这个数平方公里的南下路是由南京警备军第11战斗营负责防守的。当然鬼子不知道的是,南京警备军副军长由周娴率领的南京警备军北部指挥部也在该地区范围内,还有一支预备战斗营的力量。
这里特别提及南京城内的南下路地区的十余天巷战,那是因为这是一个南京城巷战比较有代表性的激烈残酷巷战的战斗缩影。
从1937年12月15日到20日左右的这段时期,这是日军没有真正认清眼前的截然不同以往中**队的南京警备军这个对手情况的初期,狂妄无知的不谙大城市巷战的鬼子们虽然其间动用了装甲战车等重型军备,仍被南京警备军打得头破血流、伤亡惨重。重型军备等也是损失甚巨:一周把配属的数百辆装甲战车等重型军备消耗殆尽,连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也剖腹自杀完了蛋。松井石根大将把数百辆日军陆军珍贵的装甲战车等全葬送在了南京城内错综复杂的街巷之中,仍然是毫无办法。这个时期中日两军的伤亡对比竟然在一比六左右,即南京警备军伤亡一人,鬼子竟要赔上五六人,这就是鬼子不了解敌情、轻敌加上对于大城市巷战没有多少经验的所致。
从20日到38年元旦之前,是鬼子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进攻部署,重新认识南京警备军这个对手的时期。鬼子逐渐从血淋淋的巷战中得到了足够的教训,开始试着用多种新的巷战战法。而南京警备军也在与鬼子的斗智斗勇中迅速成熟了起来,把南京保卫战的城市巷战打的是一板一眼、有章有法。这个时期,就是典型的大城市巷战模式,日军除了用无数的士兵们的尸体去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个期间,中日双方伤亡比例在1比3左右。
(这是第一更,下午还有一更,谢谢各位书友大大支持哈)
277章 一个拆伙 一个拆台
其实起来,南京和宣城两处战斗的胶着,最为得利的还是被最高领袖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广西佬李宗仁李德邻。
在淞沪会战结束的第二天,李宗仁就匆匆赶往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徐州上任了。时不我待,日军下一个战略目标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彭州。
李宗仁德邻将军是紧锁双眉、心情沉重地去上任的:
第五战区的北面,华北战场已是一片水深火热:由于最高领袖、国民政府及华北地区实际的中**队的控制者西北军29路军宋哲元将军都对抗战准备不足,加上指挥失当,又有老蒋派上去支援的中央军竟是有名的“长腿将军”刘峙将军。因此,在华北日军大举进攻下是仓促应战(是避战好像才恰当哟),一溃千里,继北平天津沦陷以后,至37年12月初,李德邻将军面对着的就是:河北保定、沧州、石门,察哈尔张家口,山西太原,山东德州等重要的城市和战略要地纷纷失于敌手,华北日军的前锋已经逼到了黄河的岸边了
南面的战场上,上海失陷后,华中日军迅速进逼南京城。李宗仁是个颇为精明的政客,但其军事方面的造诣也是不俗的(那要与最高领袖比就强多了,最少老蒋只能当个步兵排长,李德邻当个集团军总司令官还是绰绰有余的)。他十分清楚,在战术上来,南京城就是一个死地:
日军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的长江又可以水路进犯。由唐莽子领衔死守的南京城真是可谓之守到死那是挺不了几天的。
如果南京一失,华中日军几十万人将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沿着津浦线北上会攻徐州,打通津浦线,使华北日军二十余万人与华中日军三十万人会师徐州。
这样,南北日军两大集团就连成一气,近二十个日本陆军精锐师团(日本军部七。七事变后为应对中国战场而动员的三十个日本陆军师团,此两处即占一多半,超过了60)汇成一股蝗流,再沿着陇海线西进,则直下郑州,继而利用中原千里平坦地势,更加发挥出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巨大威力,沿着平汉线南进,直取武汉(后来,日军基本上以此进程)。这样一来,中国的抗战局面就非常困难与危险了。
当然,现在这些都还算是多米罗骨牌的后面哟。李宗仁现在焦心的是:如果南京方面不能顶住华中日军的猛烈攻势,那么他一上任的徐州第五战区就很快会受到南北两路强大的日军的腹背夹击。
问题是,南面的南京形势显然不容乐观。而对于北面的形势,李宗仁也是乐不起来的,除了自己的少量的桂军和大量老蒋塞给他的杂牌部队(有东北军、西北军、西南军川黔滇等军,杂七杂八竟有十几个地方系统的部队,除了中央军以外。也真是辛苦最高领袖精挑细选了哈),北面的中国守军的主力就是山东的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近十万大军了。
要有效阻止华北日军在山东的推进,就全靠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了。韩复榘,河北人,第三集团军司令长官,二级上将。此次,中**事大本营、统帅部任命他为第五战区的副司令长官。
韩复榘手握重兵,第三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六师一旅,还有民军二万余人,是一支很庞大的力量了。韩复榘在山东经营了七八年,由于山东比较富裕,其部队训练和装备在现在第五战区的诸多非老蒋嫡系的杂牌军跟前那都是上乘的。而且韩复榘也是原西北军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是冯玉祥老将军从班排长一步步提拔上来的一员骁将。如果真心在山东抵抗华北日军,还是有得一打的。
李宗仁担心的是,韩复榘一贯刚愎自用,又与老蒋素有积怨,他这个第五战区的副司令长官能否服从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部的命令,拼死力战,在山东阻挡日军。句实在话,李宗仁只有天晓得?
有句话叫着“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就是在一处有所失,在另一处却找补了回来的意思;还有一句俗语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1938年后的李宗仁来这些来形容他的此刻的心情太恰当不过了。
原以为很快就会失去的南面战线:
南京城中日两军仍然胶着。华中日军的松井石根大将的大部分力量竟被南京城、宣城(奇怪的叛军---抢友军军火补给就是为了打鬼子的川军**旅,在宣城奇迹般地拖住了日军华中方面军的一个多师团)两处的中**队拖得死死的。
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南面战线的华中日军对徐州的第五战区的李宗仁所辖的杂牌军的压力,李宗仁不由得暗自松了一口气。也对于坚守这两处的唐生智、周家欣一老一少两人心生敬佩。在淞沪会战上,亲率桂军浴血厮杀的李宗仁清楚松井石根的华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