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抗日记》第195章


⒁桓龉业南敕ǎ朐谡舛愀鼍邮迪笆迪埃涣硪环矫嬉彩窍蚬布没岜ǖ愣鳌?br /> 抗五军从中间挑了一下,最后有三千多人入选。这三千来人都是喜欢当兵、喜欢打仗的人,素质相当好。抗五军把军装、武器发了下去,“犹太人志愿大队”就算成立了。他们的弹药、粮食供应由共济会负责,而军饷由那个犹太人组织负责给。这可是抗五军中最不费钱的一支队伍了,只可惜没有三、五个月的训练,还上不了前线。尽管这个大队的“司令”说他们的队伍马上就能上前线打仗,不过共济会没同意,他们的水平,最多与抗五军中刚集训了三个月的新兵差不多。
到一九三五年的五月,经过“徐辉酋长国”到达我国的犹太人已经有一百来万!其中以在马鞍山、芜湖基地为最多。而犹太人的一些组织的总部也设立在马鞍山,共济会的好多产业、研究院、大学,包括平安联运、国货商业公司、农村供销社等,都有犹太人的加入。连潜艇研究制造中,也进了两个犹太人工程师,不过他们都是支持共济会、抗五军是反对日军法西斯的,愿意加入共济会、宣誓要保密的。
犹太人在商业方面的水平相当高,也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在共济会的企业中得到重用,特别是一些驻欧美的商业代理处,和一些工业上的技师。
当然也有些犹太人在我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办工业、商业、房地产、金融业,也有些手工业。这些产业不光与共济会有点重复,更多的是对当地的同业者形成竞争,有些人对此有些看法,也是觉得他们抢了自己的饭碗。
但犹太人技术工人等对共济会建设进度的加快起了很大作用。马鞍山基地的化纤厂又有一个化纤项目投产了,这就是说,现在除了尼龙和维纶化纤外,涤纶也可以生产了。如果工艺成熟,就可以再建造更大的生产车间,降低成本。另外,造船厂生产的第一条船下水了,潜艇生产也开始了。
马鞍山和芜湖,在这个时空都是我国铁矿的主要出口港口,现在科辉的钢铁厂建立起来了,铁矿就自己用了。把石油炼成汽油、煤油的炼油厂建成了。可以说,马鞍山和芜湖成了这个时空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和大型化工业基地。
相对而言犹太人到了我国后,就业率并不算高。毕竟他们是不懂华语的,对我国的风土人情也不熟,找工作毕竟要困难得多。他们中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比例还是不高的。而且犹太人并不都是富翁,坐吃老本的人也不能太多的。
不过他们还是比较团结,成立了一个在华犹太人的组织,自己捐了点钱,又向各国的同胞要了点钱、粮食什么的,设立了基金。共济会才弥先生也支持配合,在安徽和上海找了地皮给他们用,建了难民营式的群落。在这些群落又开办一些华语学校、技术学校的,又有一些食品供应,这才算把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安顿得挺好。
现在说要成立军队,帮助共济会,也是这个犹太人组织在操办。
…………………………
在六月十六日,财迷带着五百多人,坐“专用船队”,从上海到了北平,以应对华北的紧张局势。原来在赤峰的黄琪翔、章芝春等抗五军军部的人也到了北平,这样,他们就不用再老是通过电报来联系了。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都认为日军肯定要入侵华北了,财迷还怕在他还没到北平,战争就开始了。国内的人肯定都是希望抗五军能胜利,不过有极少数人在希望抗五军能胜利的同时,损失最好大一点。这样最后让他们再派兵进驻华北。
但一直到六月二十日,抗五军的部队全部到达预定位置,做好了工事,战争也没有开始。这下财迷等抗五军将领底气也足了点,与辽宁接壤的长城等地,都由抗五军防守了,而北平、天津和保定等河北主要城市都由二十九军、东北军和晋绥军三个师驻守,一方面也算是预备队,一方面与当地的共济会控制治安。
而热河与辽宁的边境上的抗五军,东三省中共济会的武装,以及抗一军到抗四军中抗日坚决的部队,这时对日军的战斗就多了起来。这让关东军忙于应付,压力也大了好多。
日军没进攻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开会讨论。日喷政界、军界这时经过对形势的分析,经过急进派与缓进派这么多天的争论,最后觉得这时还是不能进攻华北。
面对河北的形势,以关东军现在的力量,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而国内不发兵支持,他们面对有准备的抗五军,怕是不能占什么便宜。现在关东军对上抗五军就没什么把握,在没有大本营命令下打这仗,如果再打个败仗,士气更低了不说,对国内就更不好交待了。
这样,他们最终还是决定不打河北了。5
第二百一十一章 心黑脸皮厚
4日军虽然不敢进攻河北,但总还是要找一点不进攻的理由,并且提一点对他们有利的条件。
不进攻的理由当然不会比制造进攻的借口难,他们说,因为现在中央军按他们的要求撤离河北,又把日军提出的责任人都撤了职,所以,日军可以不对河北采取军事行动。“皇军是爱好和平的”!
这样从面子上讲,日军算是讲得过去了。但如果因为中央军的撤离,而把河北、京津交给共济会了,这对日军也太不利了!于是日军就又活动开了,他们对南京政府提出,要傅作义的晋绥军或者商震的三十二军来驻守河北,最不济也要二十九军作为河北的守军,不许用共济会及其民众武装控制河北及京津地区。
日军以为这样提了,以为可以让晋绥军、三十二军和二十九军、抗五军等互相去争夺河北这块大肥肉。如果华人们能够互相打起来,那就更好了;不行的话,至少可以让一些部队离开河北,如果以后日军要攻打华北,压力也小一点。
日军对中央使了压,让他们来压抗五军。中央一看日军说可以不打河北,但是要求不让抗五军和共济会控制河北和京津,而让傅作义、商震或者宋哲元来驻扎河北。这在中央政府看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共济会的势力已经太大了,河北当然不如给商震、傅作义或者宋哲元来掌控。看来这件事上,中央与日军方面方向是一致的。
于是,他们就开始做才弥先生的工作,并且与宋哲元、傅作义等人协商。以中央来选,当然是商震来当河北省的主席为最好,这些人中,他与中央的关系最好一点。这傅作义现在还是察哈尔的主席,而宋哲元名义上已经不是省主席了,所以,可以让宋哲元和二十九军的人来当北平、天津的警备司令。
南京政府方面想过,共济会就算自己不派人当河北省主席,至少也会讨价还价让宋哲元、傅作义当,因为宋、傅与他们的关系好,这样商震就只能当北平或者天津的司令了。中央没想到,(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拾陆K文学网)才弥先生马上同意了他们由商震当河北省主席的提议!财迷历来是低调的,对这种官位不是很在意的,而且他现在对商震的印象挺好。不过宋哲元他们是怎么想的?财迷就没怎么考虑到。
经过协商,抗五军因为要加强热河的兵力,所以,二十九军又调两个师来到河北。抗五军在河北留了两个师,都算是二十九军的编制。东北军的那个师,也留在了河北,算是新的保安师,反正这个师确实是新成立的。傅作义最好商量,晋绥军的那个师就回到了绥远,当然共济会也给了他们一些经济奖励。
商震没有打任何仗,官升一级,算是白得的。不过财迷觉得他能主动违抗中央的命令,留下抗日,已经是相当难得了。当然,商震与共济会的关系也变得相当好了。
宋哲元和二十九军接到了天上掉下的大元宝,一下就得到了北平、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地方作为驻地,二十九军名义上有了六个师的编制!
东北军也算有点收获,这样就多了一个保安师(三个团)的编制,也算是白捡的。
共济会也多了两个“二十九军”下属师的编制,军费可以从中央多要一点,更重要的是京津、河北的不少地方官员由共济会的人来担任了。这是与商震、宋哲元他们商量的结果,二十九军的人也知道,他们在行政、经济管理上的水平是比不上共济会的。
这时,理论上说,地方税收要上交中央,然后中央拨发驻军的军费等开支。但实际上的操作是倒过来的,这些军费是要从河北和京津等地的税收中来,有多的,才给一点上缴中央。如果你收的钱不够军费,想要从中央要,怕也是要不到的。所以,在管辖的地区发展经济、收取合理的税收,是很重要的事情。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