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巨宦》第379章


个原
徐元亮也道:“不错,这些年王将军(王牧民)在北,我在南,整天忙着对付的就是这批混蛋!这些家伙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又常常窜入琉球绑架豪富之家,索取大量财物,但索到财物后又常常毁诺撕票——这样的人渣真是少有!但凡见过他们所作所为的,无不恨得牙痒痒!若要我们去援救这群恶贼?就算我肯,我手下的弟兄们也不肯!”
商行建听得呆了,心想当初自己和破山携手共建的海外乐土虽然一切草创,但精神上却欣欣向荣,怎么在自己离开之后就变成了这样?心道:“破山怎么也不好好管管,难道他自大员战败以后也自暴自弃了么?”
他却不知这也是时局使然,破山既成大明之敌,纵然李彦直允许洪迪珍有限制地前往九州商贸,但那也是局限于一些民用贸易,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武器那是绝对禁运的。李彦直默许洪迪珍通倭经商,为的是吸纳日本所产之白银,而破山想要的武器与粮食这两大战略物资,李彦直却不肯多给,久而久之,双方贸易供需不对等,这生意就没法长做,因此洪迪珍等华商便转而跑到界镇去了。如此一来,大明与九州的矛盾就更严重了。
大员战败后大量海盗人口的涌入,已经造成种地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破山也唯有默许海盗们为所欲为,以补军用,但事情一放就乱,到了今时今日,已非破山所能善后。
商行建本是抱着一腔拯救同胞的热血从南洋赶了回来,不意真正接手之后才发现这事如此复杂,这已不是如何拯救在日华人的问题了,就连该否出兵救援也难以定夺了。
“那依诸位,我们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日本大名屠杀在日华人?”
洪迪珍、徐元亮、林碧川等面面相觑,在华夷大义面前,他们倒也不敢就说一个“是”字,然而心中却颇不愿介入此事。
过了好一会,林碧川才道:“商大人,其实这几年我们前往界镇做生意,那些日本大名听说我们是李侯爷麾下,对我们都十分敬重,他们又常托我们向都督转献礼物,京都幕府又常有入朝进贡之意,只是一时未得都督应承,咱们还没答应罢了。但礼部那边,对日本人的恭顺已颇为满意了。依我看,这件事情,也并不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商行建就问他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林碧川道:“破山是我们的眼中钉,他手下的那帮海盗更是举世之大患,此人不除,我们终究难以安心。依我看,我们也不用出兵,就任倭人把破山给剿了,却知会倭人,必须善待在倭华人,叫他们打了胜仗以后,不许侵犯华人良民。如此则既可保在倭华人平安,保全了朝廷在天下间的威信,又不费一兵一卒而拔了破山这颗眼中钉——何乐而不为呢?”
商行建问:“诸位以为如何?”
洪迪珍颔首道:“林当家所言甚合我意。这次开战之后,他们也向我们这边派出了使者,说他们只是针对破山,并非针对大明,还希望能到北京叩见皇上,重开对日市舶司,言语都极为客气礼貌。我看只要我们向他们发出知会,他们不敢不从的。”
商行建又问徐元亮,徐元亮也道:“我倒是不怕打仗,不过我觉得洪林两位当家的话很有道理。商大人,不如你就向都督请示一下,看看能否就这么处理。”
商行建沉吟了半晌,叹息道:“若我真这么请示,依都督的性情,你们认为他会怎么反应?”
三人一时无言,却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第六卷 之八十九 酒楼中
更新时间:2009…9…1 0:58:03 本章字数:4780
李彦直在飞龙府处理完诸国大会。接受诸国国主的参拜后。就命胡宗宪留守婆罗。俞大猷留守安南。自己启程北上。因海路风向不对。他也走陆路。
从飞龙府到上海。这条路可就长了。加之沿途官吏听说权倾天下的镇海公到。哪个不用心奉承?李彦直哪经得起这折腾?到安南时就下令。逢州不宴。过县不会。只是快马赶路。到了一个地方就入驿站休息。如此也走了有两个多月才到达上海。
他人才到上海。就有圣旨从北传来。宣他入京述职面张居正也已入阁。李彦直心想久违京城。也该去看看形势。但海军都督府是他的老巢。过门不可不入。便先进都督府转了一圈。又到码头点将阅兵。
期间他问起日本之事。商行建道:“王牧民从釜山出发。驻兵对马岛。倭国联军和破山就都不敢动。都想争取我们的支持。如今战况已经缓和了下来。战线在九州北部、东部胶着。早在我到达上海之前。倭国就派来了三个使者。竭力表示他们这次起兵是针对破山而不是针对大明。希望我们顾全天下大义。不要插手。”
李彦直听了一笑。又问:“那三个使者呢?”
商行建说道:“一个月前京问话去了。”
李彦直哦了一声。又问倭国来的都是什么人。
商行建道:“一个是倭国大臣。叫细川晴圆。另外两个是年轻人。一个是细川晴圆的儿子叫细川藤孝。另外一个叫松平圆康;”李彦直听到松平圆康的名字。似乎想起了什么。但一时也没想起是谁。因道:“牧民的兵力只能威慑。要想同时强行压服双方是不够地。眼下的平和只是双方在极力克制。等到下次再动手。只怕势头会来得更加猛烈!看来要给牧民增兵
“都督说的是。”商行建道:“只是增兵一事。怕会有些麻烦。”
“为何?”李彦直道:“如今吴平已回澎湖。海军都督府主力舰队等季风一起也回北归。我们在东海地兵力应该很充足才对啊。”
商行建也没多分析。只是道了一个字:“钱!”
李彦直是经商起家。对钱之一事最是上心。哦了一声。马上就明白了。
这次他率领海陆大军南下。不算留守南海本地的军队。光是从上海、澎湖、两广调动的兵力就超过十万。平安南。收满剌加。取新加坡。复婆罗港。最后到占据麻逸。历次战役虽都顺利取胜。但银子却如流水一般倾泻入海。几乎又把海军都督府这两年的积。甚至还有亏空。虽然这笔银子在未来一两年内估计可以收回。可是眼下却是个用钱的难关。
李彦直沉吟半晌。说:“我们取了满剌加和麻逸。所得战利品不少。足以补上这次发兵的窟窿。不过日本这场仗要是打起来。花钱肯定也不少。这不是我们都督府能**负担地。还是要问问朝廷。这几年我们上交给北京户部的钱也不少。东南商税改制后。据我所知。太仓入银每年至少增加了一百万。最近三年至少多收了三百万两白银。这些钱一部分去补了太上皇留下的窟窿。一些徐阁老挪去治黄河。一部分投入到三北边防。但我估计应该还有剩余地。现在该伸手时。咱们就得伸手去!”
“不过……”商行建道:“都督。这仗真的要打么?”
李彦直奇道:“这是什么话?”
商行建道:“从最近的形势看。只怕……只怕大伙儿多不愿意开战。”
李彦直问:“所谓的大伙儿。是谁跟谁?”
商行建这才将洪迪珍等人的话转述了。留意李彦直的态度。李彦直沉思了良久。却不见他有何表示。只是默默点头。说:“嘿嘿!”
李彦直在上海只停留了三天便启程北上了。他的车驾到了通州附近。就听说朝阳门外人山人海。都在等着接李彦直李彦直推说旅途疲惫染恙。要在通州休息两日。引得无数官员都来投帖问病。却被一一回绝。
李彦直带了蒋逸凡、刘洗、李义久。穿了便服。骑了两头小驴。步行从东直门而入。到了城内大街上。但见街道热闹。两旁店铺里海外奇货琳琅满目。
自李彦直开拓南洋以后。吕宋、婆罗多了几十个州县。地方多了。官员自然也就多了。官员多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自然也就有更多人来走门路。开海禁以后。受益最大地城市自是上海。其次则为北京大量的金银伴随着各派政治流入首都。激活了这座古老都城的经济活力。一些海外的娱乐项目。如日本的能剧、西洋的话剧也开始出现。甚至糅合进了新兴的昆腔之中!只是能剧、西洋话剧与昆腔毕竟大相径庭。这时初始融合。表现出来不免有些不伦不类。尚未能倾动士绅阶层。
蒋逸凡笑着跟李彦直说:“三舍啊。你不坐车进城。却来个微服私访。是不是要先寻寻乐子。然后再办公事啊?”
李彦直微笑着回答:“这里可有什么新的好乐子?”
蒋逸凡道:“朝阳门北小街上。最近开了一家酒楼。叫做佛郎不机。据说有西洋歌舞剧演。但演的却都是中国这边的事。很是好玩。要不就去那边瞅瞅?”直一笑说:“你可真厉害。人在南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