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弄臣》第912章


杨慎参与的是立法工作,这项工作保密性颇强,日常都是深入简出的,外人不知端地,无从揣度。而李兆先早在数月之前,就已经东渡倭国,这就给人留下联想的余地了。
“非也,非也,翁兄此言差矣。”赵远志一口喝干杯中奶茶,将杯子推回柜台,打了个手势,示意厨子再来一杯,待续杯完成后,这才心满意足的笑了笑。
“小弟从未见过侯爷,那位大人气度究竟如何,也是无从得知,不过,据小弟所知,包括李公子在内,倭国的一干人,将来可都是要大用的。”
“此话怎讲?”
赵远志美美的喝了口奶茶,悠然问道:“诸位可知,李公子等人赴倭所为何事?”
“听说是倭国君臣前番来朝,其意甚诚,远不似从前般桀骜,于是,龙颜大悦,许之结为父子之邦,特遣一干学子赴倭,支援倭国建设……总之,众说纷纭,颇让人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在这个时代,会关心海外事的士子甚少,纵有,也多半在江南,又或是身在朝堂的。对赵远志的这个问题,众人也只能以民间传闻作准了。
对于这项决策,多数人都觉得无所谓,比起从前的回赐制度,这次不过是出了些人手,遣了些商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当然,也有不少自认有识之士者,觉得将天津经验复制到倭国,有养虎为患之忧。
“呵呵,不懂经济学,就不知道其中博大精深之处……”赵远志冷冷一笑,笑容中带了一丝讥嘲之意。“表面上看,侯爷随意在天津、旅顺建了些工坊,造了些船,又招募了些人,然后天津就繁荣起来了。”
“可实际上,自正德元年开始,侯爷就已经开始布局了。有了军器司的积累,才有辽东的兴旺,没有辽东的钢铁供应,天津又怎么可能那般一帆风顺?有了书院的人才,天津才有那些干吏,政是善政,可若用的是大明原先那些官吏,天津还不是一样的乌烟瘴气?”
“所以说,那些自以为很懂的人,其实都是半吊子,工业也好,经济、文化也好,都是成了体系之后,才能平稳前进的。似倭国那般,不划分基础工业,不研究经济规律,也没有技术、人才的积累沉淀,只是丢几个工坊下去,然后就全面推行纸币……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的。”
他这番理论,李兆先当日也曾对李东阳说过,当场就将曾经的首辅给震住了,有多高深,自是不言而喻,这时几个士子也是被震得七晕八素的,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理论是不差了,可是,以如今大明的实力,对付一个小小的倭国,又何须这般曲折啊?”
“唉,我刚刚不是说了吗?经济学是很深奥的,侯爷留下的教材只能算是启蒙的,离精髓还远着呢。大明现在发展的这么快,相应的规制也必须得跟上,经济学是重中之重,倭国就是最好的试验点。”
他一脸憧憬的说道:“今后,朝堂上的布局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六部都还在,不过,各部的具体职责,和从前就大为不同了。你们看着吧,不出五年,户部就是那些赴倭学子的天下了。”
!@#
''
' '
第801章 做太监的压力好大
huaixiu第801章做太监的压力好大
一进到龙凤店,谢宏正好听到了这一番谈论。
龙凤店特殊的环境,加上这样的话题,着实勾起了他的回忆,前世上大学的时候,他也经常会在快餐店,跟几个死党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心中满怀的,未尝不是对自身前途的憧憬,以及让国家变得更好的热情。
“谢兄弟,这件事应该是机密吧,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要是给倭人探知了,岂不是糟糕?”谢宏不怎么在意,反而露出了缅怀的神情,胖子看在眼里,却是甚觉担忧。
胖子现在依然是东厂提督,而随着朝政的变革,厂卫也在与时俱进。
首先就是重心的偏移,锦衣卫原本就有收集军事情报的职能,在对安南、对北虏的战争中,都曾大显身手过,现在根据国策的变化,锦衣卫正在努力的转型之中,和后世的军情局越来越相似。
而东厂则开始返璞归真,回复本来的面目。东厂的设立始于永乐十八年,成祖的目的,到底是担心锦衣卫势大难控,还是担心其为文官所渗透,后人已不得而知,但总而言之,东厂就是为了制衡锦衣卫而设立的。
初设时,东厂的侦缉范围虽广,不过他们只有监视、抓人的权力,抓到的犯人须得交给北镇抚司审讯。在谢宏看来,永乐年间的东厂跟后世的联邦调查局很像,都是直接受最高领袖指挥,同样是什么都可以插一手,同样只针对案件。
一边慨叹着古人智慧之高,谢宏一边将东厂的旧制翻了出来,略加完善后,重新推行开来。所以,谷胖子需要管的事儿比从前要多了不少,这也让他有些神经质。
大明跟倭国,才刚刚恢复交流,依照常理,大明是不大可能有倭国细作的,事出突然,后者根本也来不及布置。而且倭人与明人的外貌虽是大体相似,可细节上却有很多不同,倭人想遣细作入中原,也是很显眼的。至于投倭的汉奸……
想想大明海商在倭国的待遇就知道了,有那种念头的人应该少之又少才对。
不过,若是倭国有深谋远虑之人的话,想布置谍报网还是很有机会的。如今,京城的风月场所中,充斥的都是倭女,很难说这些人当中有没有奸细,本着小心无大错的原则,谷大用提出了顾虑。
在酒楼能说的,在青楼一样能说,这几个士子都是才来京城不久的,拾人牙慧就能一语道破谢宏的对倭攻略,那倭人想探知这项计划,岂不是很容易?
“经济学只要学了个基础,再是个愿意思考的人,很容易就能窥破其中的道理,这一点都不复杂,何况还有书院的知事会加以提点呢?不过没关系,日前马兄传信回来,说倭国进展顺利,除了大阪特区之外,已经开设了六处口岸,有此意向的大名更是不计其数……”
拍拍胖子的肩膀,谢宏深有感触的说道:“倭人已经得到了甜头,那么在短期内,他们就肯定不会考虑长远了,毕竟眼前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你要知道,从无到有建设起一个工业体系到底有多难,不说其他,单是冶炼,就是他们难以跨越的难关。”
他晒然一笑,神情中尽是讥嘲:“没有足够的钢铁,想建立工业体系,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也许有人会看出经济体系的问题,但是在倭国,有这等见识的人,身份肯定低不了,看到国家危机的同时,他定然也能看到自己可以在其中获得的利益……”
“一样的道理,谷老哥,想想那些士大夫是怎么做的?你,难道还不明白吗?”谢宏最后一句提示,对胖子来说,有如醍醐灌顶,他一下经醒悟了过来。
“难怪万岁爷前阵子总在念叨阴谋阳谋的,让人看着坑,却只能眼睁睁的往里面跳,这就是阳谋啊!厉害,太厉害了。”
“不过是仿人故智罢了,算不得什么,咱们还是快点去见皇上吧。”取出怀表看了一眼,谢宏皱了皱眉头,“这个时候……皇上不会又在厨房吧?”
“肯定是了,万岁爷说开店要低调,不能让人看破了行藏,所以一般都是在后厨,只有在生意火爆的时候,才会去楼上,说什么要欣赏成果。”谷大用苦着张胖脸,像是个大号的苦瓜,他感觉自己跟正德的代沟是越来越深了。
一个破饭店,生意再火爆,还能有大朝会时,太和殿前面的人多?比那个场面壮观?咋就那么有成就感呢?胖子实在理解不了,因此非常郁闷。
龙凤店的布局就很有现代感,到了后厨,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这次不是因为布局,而是因为某项设备,没错,就是后世夏天最常见的那种设备……
三片桨叶转得飞快,给人以浑然一体的错觉,不过,‘呼呼’吹着的风将厨房的烟吹得乱飘,让人的视野变得清晰了不少,同时也在提醒着观者,这桨叶是在飞速转动着的,嗯,这玩意就是电风扇。
“大哥,你来的正好,我跟你说,这铁板烧真是很受欢迎呢,一大清早就卖出几十份了,等到了中午,几百上千份也是有的,好,太好了,大哥你说,这东西我是不是应该注册个专利啊?”厨房很闷热,可正德还是那么精神,当然,那边电风扇主要是对着他吹的。
“专利还是算了吧,这玩意根本就没技术含量啊。”谢宏撇撇嘴,这么简陋的吃法,大明人才不会看在眼里呢。从前之所以没有这东西,主要还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民间,肉食可是相当奢糜的东西,这时代没有玉米和饲料,猪长的是极慢的,所以屠夫一般也比较牛,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范进的老丈人就是屠夫,在范进还是秀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