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大明》第50章


“宫中很久没有诏选宫女了,很多宫女都是建文旧臣,这些人长时间留在宫中也不适合,皇上可以下诏,让宫中的老宫女自信选择,要离开者可以赐给一定的金钱,并命地方官员好好照顾。至于其他的,都是皇上的家事,皇上可以自行处理。”
道衍很清楚永乐帝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徐皇后死了,虽然还有王贵妃在,但永乐帝的内心却是孤单的,他需要年轻的美女来忘记内心的伤痛。男人都有一个通病,不是喜好美女,就是贪恋权势。永乐帝既要美女,更要权势。
道衍不反对他的决定,但也没有支持,永乐帝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道衍这个老朋友,对美女当然没什么兴趣,但也不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如果他真看透了,也就不会继续上朝了,更不会插手解缙一事。一个没有太大的野心,但依旧有欲望的人,这才是永乐帝喜欢的好朋友,老朋友。
“今年,朝鲜国王进贡马三千匹,朕决定明年派内使到朝鲜,赏赐朝鲜王廷花银一千两、纻丝五十匹、素线罗五十匹、熟绢一百匹。同时诏令朝鲜国王进献几名美女入宫,充实朕的后宫。”
似乎又跟美女有关系,站在一旁不动的王千军一声不出,现在没他什么事。有权势的男人有几个不好色的,这就是现实。就算是女人,有了权势也会如此,武则天就是最大的例子。
“朝鲜乃大明属国,立国后对大明谦卑恭顺多年,实在是难得,我大明对朝鲜多一点赏赐也是应该的。大明日后最大的敌人依旧在北方,因为东北边境的安定对大明十分重要,以纳美女入宫的方式来安抚朝鲜,的确是一步好棋。只是,以朝鲜国力之弱,实在难有作为,倘若遭遇倭寇大举入侵,或者是东北异族的入侵,我大明必派大军救之,所费巨大啊!”
朝鲜是小国,一向以大明外臣自居。这么一个小国,实在没有什么好处可捞,连小小的倭寇都无法彻底清除。道衍就怕日后发生什么大的变故,大明朝就必须派出大军相助,得不偿失。
道衍看得很远,只是王千军并不会说后世会发生什么,因为那是很遥远的事情。而永乐帝对朝鲜的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要朝鲜对大明忠孝之心从一而终,大明绝不会有愧朝鲜,小小倭寇翻不起什么大浪,倒是北方的老对手反而令朕头疼。但这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不说这些了,朕的老朋友,你认为这事又该如何呢?!”
一本《永乐大典》索引从永乐帝身边伺候的太监身上拿了出来,永乐帝亲自放在了道衍的面前。不需要多说什么,道衍已经明了永乐帝的意思。可道衍也为难啊!这部《永乐大典》也是道衍的心血,为了不让儒家一家独大,道衍可没少伤脑筋,此书成后,道衍相信他与解缙的名字将因为这部《永乐大典》让后世人永远记住。
可只有一套原版根本不够,最起码也要一套副本。道衍更希望《永乐大典》能有无数的印本,这样才能让这部巨书永传后世。说来说去,还是钱的问题,修书要钱,抄书、印书更要钱!不仅要钱,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如果永乐帝打定主意要多抄几套,多印几套,户部尚书可就要上吊自杀了。
道衍不说话,永乐帝只能无奈地叹气道:“都说朕富有四海,可谁又知道朕的难处。做什么都要银子,可户部的银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朕也知道,三年靖难的创伤还没有平复,北方蒙元残部也不曾归心,朝廷还有很多地方要用银子。可只有这么一套原本,真的够吗?!”
“皇上,只要一套!远远不够!”见道衍不说话,站在一旁的王千军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强烈推荐:美女写手冬雪晚晴新作《金瓶莲》
书号:1433511
简介:赌石发家,不妨做个翡翠美人!
第十七章 永乐大典(中)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六百多年后,在王千军之前的那个时代,整部永乐大典流传下来的,只有大约四百册,八百余卷!而且还是散落在七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不足永乐大典原书的百分之四。
终整个明朝,《永乐大典》只在嘉靖年抄过一部副本,正本更在明亡后下落不明,极有可能毁于大火兵乱之中。而留下来的全部都是副本的部分,还不足原书的百分之四,后世人更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具体内容。
为了不让这部惊世大典就这么消失在历史之中,王千军大着胆子站了出来,只求说上几句话。看到王千军突然站出来,道衍有些惊讶,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淡淡地点了点头。看到道衍这个老朋友点头了,永乐帝也想听听王千军想说什么。
“朕准你开口说话。不过,如果说得不好,朕可就要惩罚你这个胆大包天的小子。狠狠地打你的屁股!”
永乐帝可不是在说笑。从洪武皇帝开始,明朝皇帝就有打文官屁股的习惯。即便这里不是朝堂,永乐帝也可以命令保护他的锦衣卫把王千军拉出去,脱去裤子打一顿板子。
面对永乐帝的威胁,王千军看了看道衍,和尚依旧很镇定。王千军可是心里没什么底,永乐帝这主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王千军不得不让自己静下心来,深呼吸几口气后才开口说道:“谢皇上。小子胆子不大,现在还很害怕。但还是要问皇上,皇上知道吕不韦与《吕氏春秋》吗?!”
“哼。”听到王千军所说的人名与著作,永乐帝重重地哼了一声。历朝历代,可没有什么皇者喜欢吕不韦这个人。关键不是吕不韦的出身,也不是他的政绩,重要的是吕不韦这家伙开了个坏头,移花接木的坏头。身为皇者,岂能不注重子孙血脉的纯正。
但永乐帝还是回答道:“吕不韦,朕不得不佩服他的投资有道,也不得不佩服他才干,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他也是功不可没。可是,朕依旧厌恶这个乱臣贼子,更不希望再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至于《吕氏春秋》,朕也读过,算是一部好书,杂家的大作。但所谓的一字千金,不过是吕不韦炫耀自己权势的做法罢了。千军,吕不韦此人,可是深得商人的追捧,你该不会也想做一个商人吧?!”
永乐帝这是在警告王千军,不要走错路了。在皇帝的眼中,国家需要商人,可商人也只是上缴赋税的工具罢了。而且商人重利,往往在一些大事上跟朝廷作对,就比如大灾之年,朝廷想要赈灾,可商人却在囤积居奇,抬高米价!
“提起吕不韦,只是欣赏他宣扬《吕氏春秋》的做法。错一字,赏千金!的确是在夸耀自身的实力,令七国诸侯、游士、宾客无言。可是,一本著作,刻印成书,书会腐烂;刻在石上,石会风化;刻在金上,金会熔铸;要让一本书永远流传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天下人口口相传,即便书被烧,石被腐,只要还有人会背,还有人在讲,那么这部著作就会永远流传下去,《尚书》也是这样保存下来的。因此小子认为,要让《永乐大典》如此巨作流传下去,永存世间,光是一本还远远不够!”
一部耗费前人无数心血的巨著,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是太可惜了。后人有权力看到前人的心血结晶。只是,王千军还是没说出解决的办法,只是让永乐帝更头疼。
王千军所说的,不无道理。《永乐大典》只有正本一套,实在可惜。可说来说去,还是钱的问题。永乐帝又看了道衍一眼,道衍突然来了句:“万岁,花会谢,月会缺。能永存于世的,只有书!”
道衍的话,永乐帝不喜欢听。花会谢,月会缺,皇朝也有起落!可是,道衍说的又是真话,别人不敢说的真话。的确只有千古著作可以永远流传,就比如那四书五经,比如那《吕氏春秋》一般。
“小子,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你会算账吗?!朕说了,朝廷要用银子,为了这部书,朝廷所费颇多。光是抄写一套副本,就要多少人力、物力?!难道朕要因为这部书而让天下人骂朕是横征暴敛的暴君吗?!”
永乐帝的愤怒,王千军感受到了。可王千军内心那个郁闷啊,永乐帝气的明明是道衍刚才说的那句话,结果王千军却成了出气筒,他冤啊!
可王千军必须要冷静地说下去,不然事情可就真的糟糕了。王千军向永乐帝九十度弯腰,用力一拜后才说道:“万岁,既然《永乐大典》用时三年多才完成,那又何必急于一时。成书用了三年,那印书用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百年又有何不可?!除了副本依旧用手写抄袭外,其他版本都可以用活字印刷来完成。一本一本地印,一册一册地印,从开头一直印到结尾,不需要在乎时间,只需要关注质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