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第200章


程青竹也沉声道:“事有值与不值。若是觉得将要所做这事乃是大义所在,又何惧别人地看法。想当年,老夫跟在皇上身边便不惧江湖人士耻笑。皇上乃是天下百姓之希望,耻笑只会成老夫的动力。事实证明,老夫当年地决定是正确无比的。”
李定国如同石人一般呆住于凳子上,一动不动,脸上地神色却是时红时青时白,极为吓人。
夏青青轻轻拉了拉袁承志的衣袖轻轻道:“袁大哥,你看这个李定国会不会变傻?”
“青青,莫要乱说。”袁承志呵斥道。
夏青青知道说错话,不由伸伸舌头却是不再言语。
猛得,李定国右手猛的一拍桌子,又拿起酒壶,直接往嘴里灌,也不顾那酒水顺着脸颊往衣襟上滴,咕辘咕辘的喝了大半壶,才哈哈大笑起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定国多谢几位的醍醐灌顶。”
“恭喜李世子获得新生。”李岩恭喜道。
“莫要叫什么世子长世子短的。”李定国咧嘴一笑道,“从今后再无什么李世子。从这一刻起,产前的李定国已经死去,现在是新生的李定国。若是不嫌弃,诸位便叫我定国。”
李岩轻轻举起酒杯道:“来,让我们祝定国获得新生。干!”
李定国听得李岩如此称呼,顿时明白自己已经给李岩接纳了,当下亦举起酒壶。
“咣当”六只酒杯一只酒壶碰在一起,众人一饮而尽。
重新落坐,此时的气氛又再次融洽起来。
铁罗汉又大呼小叫的让店小二加多几个菜,这才问道:“刚才定国是否在为是否放弃张献忠而苦恼?”
“正是。”李定国坦然道,“诸位也知道,我乃义父张献忠收养而大。虽然不耻他的所作所为,但是,我毕竟是他抚养长大,若是反他,就是怕天下人耻笑我李定国忘恩负义。”
“那现在呢?”夏青青追问道。
“正如姑娘所说,忠义自古难存。”李定国回道,“若只是为恩义,若是怕天下人耻笑,定国就不会与各位在此畅饮了。”
“我听人说,张献忠乃是天杀星下凡,所过之处,皆是血流成河。是真的么?”夏青青整一个好奇宝宝。
“义父确是好杀,凡是不如他意者杀,不听他号令者杀。所过之处必见杀戮那是不假,只是未到血流成河程度。

“定国在南京潜伏多时,必知昨日皇上誓师之事。”李岩问道。
“是的。”李定国笑道,“而且我还派人送信通知义父他。”
李岩笑笑没有说话。
夏青青凤眉一皱道:“若是这样,那张献忠岂不是事先得知皇上增兵之事?让他有所准备?”
李定国看着李岩回答道:“我义父一向自命老子天下第一,就算来再多的兵,他也不会突围而走。而且秦良玉将军与侯洵大人守候在那,就算突围也是枉然。只要我义父突围,做再多的准备,对着新神机营的火枪大炮,又如何是对手。”
“哦,我明白了。你通知张献忠也只是尽一下人事而已。”夏青青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
李定国点点头:“也许,这是我作为义子替义爷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想当年……”说着说着,眼圈似乎一红,却是脖子一仰,一杯酒便落了肚子,“定国谢谢诸位不介意我通缉犯还请我喝酒吃肉,过得明天,定国便向朝廷认罪,若是得到皇上谅解,定国必定回请大家喝个够。若是定国不在了,那就等下辈子再回请大家。后会有期!”酒杯一放,便举步向外走去。
等到李定国走到门口之时,李岩轻轻的道:“定国若是当我们是朋友,明日便由岩陪你前去晋见皇上。”
“刚才干杯之时,诸位便已经是定国的生死兄弟。”李定国停下脚步,头也不回道,“只是一人做事一人当。此事就由定国一人去面对吧。”吧字一出口,人已经大步出得了房门,似乎害怕李岩再说什么。
看得李定国离去,程青竹才道:“李定国果然人中之龙。走得如此之快,怕是害怕他通缉犯的身边影响我等。”
“不。”李岩反对道,“他只是怕影响我。影响我前程。”
“我这便进宫,将此事说与皇上。”程青绣站了起来,“这等人才,绝不可白白浪废!”(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卷四、三足鼎立势 第二百一十五章、建国大业(6K大章,求所有票。)
更新时间:2009…11…7 1:36:28 本章字数:7134
四、三足鼎立势第二百一十五章、建国大业
……崇祯大帝一生为国为民,其建树之多,其目光之远大,古往今来,少有明君能匹敌。……大胆收服前大顺军师李岩和大西军张献忠世子李定国,让其训练新兵,军力大涨………开设各类军事学校,以朝中各大名将授课,各个久精考验的士兵讲述战事应变之法。其中尤以方以智为山长的火器研究学院成绩最为显著,大明改良红衣大炮,将数吨重的大炮改成仅一吨左右易于运行威力却更大的神威大炮,更为以后的征清灭寇奠定坚实基础………世人皆对崇祯大帝之果敢作风惊为天人,大明总设计师,是崇祯大帝头上又一闪耀的光环………
……………《崇祯大帝正传》
大明崇祯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西历1664年9月13日,对于大明而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日子。
因为大明沿海各地的市舶司的奠基仪式就要开始。据市舶司司长王福的统计,在建设官署的经费上,各地的世家富豪皆是把钱不当钱的死命捐,你捐十万两,我捐十八万两,单是广州个港口便收到捐款四百多万两之巨,而要求登记船只想参加海外贸易的人就多达五十多家。
当崇祯将王福的这个奏折递给朝中大臣传阅之后,朝中顿时一阵议论纷纷。战乱时期,这些商人竟然有着如此之巨的财富,简直是不可思议。唯有少数人知道,战争财才是最容易赚的。囤积粮食等资源,再低买高卖,所赚利润可是太平盛世的数十倍;又或者冒杀头之危,贩卖兵器马匹,甚至铁料,一夜暴富也非难事。更何况沿海地区在郑芝龙的带领下不多不少都参与走私行当,其所积累的财富比内陆如代积累的财富还要多上几倍,他们这次的捐款也不过是毛毛雨。这些世家富人,肯如此出钱出地来讨好朝廷,看中的就是能出海贸易这种香饽饽。能出海贸易,出一趟海比在内陆开酒楼做三年的生意还要多得多。如同后世地某个国家,就是以战争起家,大把把的卖武器,发别人的国难财,最终一越成为超级大国。
崔慕白却是提出异议:“启禀皇上,让商人获利,国家获税,似乎很正常。可是,大多的财富聚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只怕会动荡不安。恐怕还要抑制一下方好。”
“哦!”崇祯一惊然后却是一喜,想不到崔慕白这么快就联想到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不良后果,当真是能人,“依卿所言,当如何是好?”
“臣认为,当按商品不同而提高税额。”崔慕白沉吟一下后道,“或者限制每家出海贸易的船只数量和出海次数。”
这分明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一旦有此限制,只怕会弄巧成拙。不可取。崇祯又问道:“不知诸卿对崔卿的问题还有什么看法?不妨各抒已见。”其实,崇祯所想的却是扩大内需,增设工厂。你出海贸易不是要货物吗?我就设新厂,将各地的百姓参股进来,工厂收益再分派给百姓,你出海越多,工厂收益就越多,百姓所得也就越多,即使还是赶不上出海地商人,可也大大拉少彼此之间的差距。只是合股开厂,利益当头,得小心考证才行。
免得尾大不掉。前世地国企便是前科。
崇祯一问话。朝中诸人却是你看我我看你。硬是说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还是缺少经济型人才。不过也难怪。贫富不均地现象在那国那个朝代都不可避免。实在不行还是用自己地方法吧。于是道:“诸卿回去好好想想。然后提交条陈于朕。朕可承诺。谁地主意好。朕有赏。”有些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地政策。必须而让全朝官员参与。这样定下地策略才会更好地实施下去。少了很多阻力。国家和身为皇上地自己也轻松不少。
“接下来。朕想与诸卿谈谈学堂之事。朕想在各个学堂安插算术、科技、军事等学科。以增加大明建设所需之人才。不知诸卿有何意见与看法?”
学堂是崇祯想要播下去地火种。要成为崇祯百年之后燎原地火星。使得大明之火更加旺盛。军事。只是维护国家安定地手段。文化才是治国之本。
钱学谦第一个站了出来道:“臣有异议。算术、科技、军事乃微末之技。耗时烦琐之极且须劳心劳力。若是安插进各个学堂。只怕会分散各个士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