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第752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黄花川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阝奥],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馀。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早春行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淮王我酒过。
兴间略鸟缓,坐久落花多。
经转回银烛,林开散工可。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第歌。
从岐王在宴卫家山地应教
座客香貂满,宫娃绍使张。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积翠纱富睛,飞泉绣产原。
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同崔员外秋育寓直
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九门寒温彻,万井晤钟多。
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绝河。
更渐衰朽质,南陌共鸣何。
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帐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思。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石路枉回驾,山家难候门。
渔舟胶标浦,猪火烧寒原。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进君。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传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座。
送友人前归
万里春应反,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范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菜衣。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质疑
对王维诗的一点质疑
萧民
最近,由于教学的需要,我又反复地阅读了一些王维的代表作品,读到《使至塞上》,觉得这首诗“居延”与“萧关”两个地名的位置应当对调一下,才符合实际,才顺理成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先把原诗录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这首诗描写了这次长途跋涉的见闻,揭示了唐代疆土的广阔辽远。“居延”在哪里?在现在的甘肃张掖西北;“萧关”在哪里?在现在的宁夏同心。事实上,王维奉命从长安出发,是先经过“萧关”,然后再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居延”。如果把两个地名对调以后,意思才顺畅,合乎实际,合乎逻辑。二者对调之后,全诗的大意便是这样:
轻车前往,要到哪个边塞宣慰呢?经过一段旅途跋涉,我已经过了萧关。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一般飞到了天边。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黄河上一轮落日显得格外大而圆。
我到了居延见到巡逻侦察骑兵一问,才知道边塞守将的指挥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
我推测,王维的原作本来是“萧关”在前、“居延”在后,可能后人在传抄过程中,发生了地名错位的情况。古人的诗文,主要靠传抄流传,误抄的情况会屡屡发生。再说,“居延”的“延”、“萧关”的“关”的韵母分别是an,uan,位置弄错了也不影响押韵,出了错误不容易发现。第三,古人的地理概念不是特别精细。都在大西北,也就不那么求真了。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一书在分析这首诗时指出:“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我和施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本人斗胆,想给大诗人王维的名篇订正词语倒置,如有不妥,还请教专家多加指点。
杂诗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著花未:开花没有。
【译诗】
你从故乡来,该知道故乡事,请告诉我,你来时我窗前的梅树是否已经开花。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守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