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生指南》第267章


张涵冷笑一声: 
“这就是所谓的‘德化’了?!真是不知所谓!” 
“……” 
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回答是,肯定不对;回答不 是,似乎也不对。身教胜于言教,这是不言而喻的。三人都心知肚 明。一时间,孙氏提起诉讼好象也有点道理,息讼很有问题了。回过头来,三人又觉不对…… 
趁着三人思绪混乱之际,张涵长身而起,厉声说: 
“元长,我说你写! 
第一,我听说
审理诉讼的时候,专门以息讼止讼为能事,号称‘以,此诚乃不知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自从有了利益,自然便有了纷争,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是教化能够解决的。一味的姑息养奸,白白使奸人得利。那么,天下人会怎样向谁学习,这还用说明吗? 
…… 
官员审理诉讼,判断的,是其中的是非曲直。有理者胜,无理者 败,奸人没有办法从中谋利。凡人皆以为,判案是公平合理的,也就不会学习奸人。 
这自然就是教化了! 
…… 
现在,我宣布:官员的治绩不是看他治下有没有诉讼,而是看他如何审理诉讼,是否能迅速地作出判决?判决是否公平合理? 
第二,我还听说,讼师乃是卑鄙可恶小人,钻律令的空子,专门教唆他人诉讼,从中谋取私利…… 
由此看来,我有些不解。 
如果我不识字,那受了他人欺负污辱,我不能去找讼师写状子,就只能忍气吞声,令恶人逍遥了嘛? 
如果…… 
…… 
想来,这不是圣人的本意。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律令有隙可趁,那是制订律令的人考虑不 周,加以更改就是。自家的篱笆坏了,从而让羊跑丢了。不去责怪自己,却去责怪捡到羊的人,世上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在耕种的时候,就去请教宋理、孙温(著名的农夫);在铸造宝剑的时候,就去请教李胜忠、王冠全(著名的铁匠);在征战的时候,就去请教张奂、伍子方(著名将军);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就去请教郑 玄、卢植(著名的大儒);在制订法律的时候,就去请教钟 、审配和岑澜…… 
做一件事时,去请降精通它的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那么,在遇到诉讼的时候,我难道不应该去请教精通律令的人嘛?
…… 
不过,就象河流两岸要修建堤坝一样,对讼师也不能放任自流。讼师的成份极为复杂,其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律令,而是勾结不法官 吏,操纵诉讼,从中渔利。往往吃完了原告吃被告,行为极为恶劣,大大地扰乱了正常诉讼。 
…… 
我宣布:讼师必须通过法学园的考试,取得正式的职业资格,才可以避免从业。没有取得资格者,一率按照非法取缔。 
(元长,你制订一个标准,资格考试就以毕业考试为标准好了,收费标准,具体的规范,都要清晰明了。) 
第三,早先的时候,官府里的胥吏皂役们都没有薪俸,劳苦终日,却颗粒无收,连糊口都做不到。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只好贪污受贿敲诈勒索…… 
我知道他们的不得已,怜悯他们,没有责怪他们,还给了他们足够养家的薪俸。本来,我想…… 
但是,我却没有想到,他们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没有因此而改过自新,依然如故地恶事做尽…… 
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 
我宣布:凡是有胥吏贪污受贿敲诈勒索,一率处以重罚。所有非法所得全部没收,并处以双倍罚款。金额累计在千文以上者,当处以三年以上劳役。率先举报者可酌情减免处罚。而且,举报者若能提供详实的证据,将会得到相当于非法所得10%~50的奖励……” 
钟 写到此处,不由叫了一声: 
“将军!” 
张涵严厉地瞪了他一眼,嘴上不停: 
“法令不追究制订之前的过错,所以,此前的种种,我都既往不咎了。但是今后若是有人再犯类似错误,就要按照这个命令来办理了! 
另外,元长撰写一本简单扼要的律令手册——所有的学校都要学 习,要让黎庶都知道他们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与他们打交道的胥吏皂役们的权力,哪些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是被禁止的…… 
还有,律令之前,要阐明该律令的精神实质,如果律令中有所疏 漏,都按照其精神实质判决……” 
张涵双目如鹫,紧紧地盯着钟 。钟 气为之夺,不觉俯首,继续书写张涵的命令。随即,他醒悟过来,猛一抬头,却正看到张涵炯炯有神的眼睛,不由自主再次垂下头去,低声答应道: 
“是!” 
———————————————————————————— 
建安二年(197年)三月中,张涵连下数令,要求地方官吏不得一味息讼,并宣布讼师合法化。不久,周复被无罪释放。 
稍后,岑澜被任命为丞相决辞曹掾,主管法事和讼事,与东、西曹 并驾齐驱,为丞相府三大曹掾之一;审配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文武百官;而司法系统尽由钟 负责。 
张涵的这几道命令一经宣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在朝野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PS:很想把这算成两章的,汗!还欠两章半…… 
昼夜颠倒很不习惯,总觉得睡眠不足,坐在那儿,就犯困,一不小心,就会睡着鸟—_—|||
正文 第三卷 第七十八章 《新汉律》(3)
更新时间:2008…8…18 15:58:27 本章字数:6011
雨初晴,碧空如洗,蔚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I润泽的光芒青翠欲滴,几朵小花随风摇曳,黄的若黄金,红的似玛瑙,白的如新雪,粉的象云霞,平添了几分生气。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了草木的清新,隐约也传来一阵脚步声。 
张涵从文件堆里抬起头来,却见钟 正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 上。远远的,钟 从窗口看见了张涵,便遥遥行了个礼。张涵也笑着点点头,打了个招呼。 
“哦,是元长呀……《名例律》,这是?” 
钟 递过来的册子上,有“名例律”三个大字,旁边还用小字写着“律法断罪,皆当以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 
这是,张涵疑惑地看了眼种 。 
“丞相,那日您不是要不编写一部律令总则嘛……” 
钟 避开阳光,坐在了右侧。 
“嗯,是这事呀。元长……呃,不会吧?这么快!” 
张涵犹疑了下,猛然起了个念头。他有点不敢相信,律令的制订岂是易事,一切都准备就绪,钟 还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而这律令总则,他才说了三日,难道…… 
“正是!” 
钟 笑容可掬,颇为得意。张涵一幅不敢置信的模样,大大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丞相那日吩咐过后,我不敢怠慢。回去后,便立刻动手编撰,本以为要花上一段时间。不成想,下笔如有神助,没两日竟完成了……”
“哦——,我先看看……” 
张涵暗道,这钟 不会是敷衍了事吧?! 
《名例律》篇幅不长,钟 先以一个近千字的篇幅,回顾了华夏的律法历史,叙述了律令在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并着重说明律令的根本原则——“德主刑辅”。 
然后,钟 才详细述说了律龄十二条原则:“君亲无将,将而必 诛”、“矜恤老幼妇孺”、“亲亲得相首匿(亲亲相隐)”、“原心论罪”、“贵族官僚有罪先请”、“从严治吏”、“罪无正法不合致 纠”、 (自首免罪)”、“保辜定罪”和“诬告反坐”。在这十二原则下,又各有若干细则,对各原则加以解释、补充和规范。 
总而言之,《名例律》依然是以“三纲”、“五常”为准则,遵循着薰仲舒的“德主刑辅”主张。 
不过,董仲舒是理想化了一点,张涵却也没有太多的意见。毕竟,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不是张涵可以轻易改变的。再说,这其中也有许多是合乎时世的。 
比如说,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君权至高无上,这是合乎张涵自身利益的。他眼下尚未称帝,可明眼人都知道,那就是三年五载的事。这一条自不能改。 
还有,矜恤老幼妇孺——对犯罪的老人和孩童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