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1005章


跟敌人的战斗机格斗。飞行员渴望战斗,但是他们渴望的是与看得见的敌人战斗,而不是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冒险。
这些情况,让部队松懈了下来,也消耗了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士气。
由此导致的问题,可以说非常严重。
在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之间,中方总共查处了三千多名涉嫌贩毒的军人,并且让一千多名军人接受了审判,被判处死刑的就有一百多人。最大的一宗贩毒案,总共查获了十多吨毒品。
事实上,在基层部队里,贩毒与吸毒非常普遍。
一些前沿部署的作战部队,其纪律已经涣散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一九六九年初,国防部组织了一次前线考察,四百多名基层军官因为组织纪律松懈而遭到惩处,两名师长受到牵连。
问题是,这种高压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一九六九年的雨季到来,中国高层认识到,如果这场战争继续拖下去,那么首先垮掉的是中队。
如果再考虑到国内局势,那么席存瑞政府也将难以幸免。
战争的前两年,国内舆论与民众还是比较支持政府的战争决策。在一九六六年底做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受访者认为出兵危地马拉是正确决定,拥护政府的战争行为。到一九六八年底,支持率降低到了不足百分之四十,而反对把这场战争进行下去的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
当时,很多中国人都有一个疑问,即有什么理由需要让中国的军人到与本土隔着半个地球的另外一个国家去作战?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打赢了危地马拉战争,中国能够得到什么?
虽然在一九六九年,反战浪潮还没有到来,但是国内民众与舆论已经倾向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哪怕没有取得胜利。
如果在两年前,席存瑞还可以把民意放在一边。
可是在一九六九年,他必须重视民意。
原因很简单,总统任期为五年,逢四与逢九是大选年。如果席存瑞不重视民意,他就会输掉大选。
重视民意,就得尊重民意,也就得尽快结束危地马拉战争。
年初,竞选工作就开始了,而席存瑞的竞选口号就是在第二届任期中结束战争,让中人回家。
显然,席存瑞需要军方采取强有力的行动。
四月下旬,总参谋部开始策划攻打佩腾省的作战行动,并且把进攻时间订在了十月底到十一月初。
原因很简单,在雨季根本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行动。
只有等到雨季结束,才能发起进攻。
只是,席存瑞不可能让军队等到下半年才发起进攻。
虽然大选在十一月开始,投票时间为十一月四日到十日,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布投票结果,但是在此之前的竞选期间,就将决定大选的胜败。也就是说,席存瑞必须在选民决定把票投给谁之前,给急切期盼战争结束的民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让民众相信他能够兑现竞选承诺。
如此一来,就必须在上半年发起进攻。
为此,席存瑞让总参谋部修改了作战计划,把进攻时间订在六月份,最迟六月底,而且必须在十一月到来之前攻占佩腾省。
虽然大部分将领都认为,席存瑞不大可能像五年前那样赢得大选,毕竟五年前,席存瑞也是以微弱多数当选总统,而危地马拉战争的糟糕局面,足够让他丧失优势,但是总统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因此总统下达的命令必须得到执行。只要席存瑞是总统,军队就得听从他的指挥。
结果就是,总参谋部不得不在四月底开始仓促调整攻打佩腾省的作战计划。
毫无疑问,没有人对这份准备很不充分的作战计划抱希望,也没有多少人相信能够在十一月之前攻占佩腾省,哪怕只是攻占弗罗雷斯。关键不是中队没有战斗力,也不是缺乏进攻能力,而是连绵不断的大雨,让中队很难在丛林里推进,更难以在丛林里击败那些更适应恶劣天气的敌人作战。
要知道,在雨季,很多时候滂沱大雨能够持续十多天。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别说作战,部署在野外的军人能否睡个好觉都是问题,而且很多技术装备根本派不上用场。
这种情况,中队早就遇到过,也吃够了苦头。
只是,总统的命令,依然让成千上万的军人踏上了战场,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选
这场进攻行动,被称为“一九六九雨季攻势”。。)
根据中国官方的资料,在进攻开始前,总参谋部就多次建议,把进攻时间推迟到雨季结束之后,以便避开对进攻极为不利的糟糕天气,以及让作战部队获得更多的时间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
只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可信度还有待商榷。
进攻开始之后,中**队就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麻烦。这就是,恶劣的天气导致所有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率降低。
当时,电视制导弹药根本无法使用。
能见度太低,飞行员根本看不到轰炸的目标,也就不可能把电视制导炸弹或者导弹准确投向目标。
至于激光制导弹药,作战效能也大受影响。
这就是,激光无法穿透较厚的云层,而且在空气湿度太大的情况下,激光在传播的时候会迅速衰减。虽然地面部队能够用激光指示器来引导轰炸,因此就算飞行员无法透过云层看到轰炸目标,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要求战斗机降低飞行高度,即在云层下方投掷炸弹。显然这会显著提高战斗机的损失率,即让战斗机在低空飞行,会使其成为小口径高射炮的打击目标。
空中打击效率降低,对中**队的作战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要知道,在很多时候,空中打击都是中**队对付敌人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进攻行动的有力保障。
没有空中打击。进攻部队只能依靠炮兵。
问题是,在雨季,炮兵的作战效率也是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火炮受降雨的影响并不大,只要保证弹药干燥,火炮就能正常使用,但是在道路交通极为糟糕的危地马拉,雨季意味着火炮难以机动。也就难以靠前部署,所能提供的支援范围将相当有限。
当时,中**队装备的两种口径的火炮都较为笨重。难以在雨季进行战场机动。
更要命的是,中**队一向不大重视支援火炮的射程。当时,陆军的主力火炮是二十四倍径的一百毫米榴弹炮与三十二倍径的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前者的射程只有十二公里,而后者的射程不到二十公里。
显然,炮兵的价值在危地马拉非常有限。
既没有空中支援,又缺少炮火支援,步兵就只能依靠自己。
要命的是,在丛林里,装甲力量的价值也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像在平原上那样,进行大规模装甲集群突击。
事实上,在绝大部分时候。步兵都得不到装甲力量的支持。
也就是说,中**队的进攻力量,几乎就是纯步兵。
这就意味着,在丛林战场里,中**队丧失了技术优势。也没有火力优势,步兵能够依靠的只有手中的步枪,以及营级以下的支援火力,而中**队的敌人,也拥有相同的支援火力。
进攻行动在六月二十七日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分成三路向北推进的部队,最多只推进了三十公里,西线进攻部队只推进了二十公里,平均每天的推进距离不到一公里,大部分时候是在原地踏步。
要命的是,在这一个月里,有三千多名官兵伤亡。
照这种情况打下去,在攻占弗罗雷斯之前,中**队要付出两万名官兵伤亡的代价,而且未必能够到达弗罗雷斯。
显然,这绝对不是任何人想要得到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队就吃过天气的苦头。
这就是,在攻打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中,中**队就遇到了雨季,并且在整整半年里面没有取得半点进展。在这场极为艰苦的战斗中,中**队的非战斗减员超过了伤亡,甚至有数百名官兵因为忍受不了连绵不绝的大雨而吞枪自杀,还有更多的官兵患上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在丧失理智之后单独深入丛林。
显然,中**队没有吸取教训。
糟糕的天气,让进攻行动变得举步唯艰,也让在十月底之前攻占弗罗雷斯的目标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只是,竞选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席存瑞肯定不会叫停。
虽然一场失败的进攻,会让他输掉大选,但是停止进攻,照样会让他输掉大选,而在进攻结束之前,谁也不能保证就一定会失败。哪怕取胜的希望极为渺茫,席存瑞也会为此放手一搏。
当然,在战场上卖命的不是希望入主总统府的政治家。
到了八月份,席存瑞不得不用一些算不上胜利的胜利来争取支持,而来自总统府的压力也让总参谋部喘不过气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