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54章


”,反其道而行知。
这两者的主张归结到经济政策上。就是法儒坚持“统制经济”,而道儒坚持“放任经济”,也就是自由经济。把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地根由是什么?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大宋实行地是“放任经济”,但由此造成了吏治**,“三冗二积”,继而国力孱弱。当今皇帝主政后,以蔡京为相。再实新政,按道理用“统制经济”应该可以充实国库了,为什么危机反而越来越厉害?
原因就是变法,变法导致政争,党争。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互相厮杀。几十年下来,大宋国库不但没有充盈,“三冗”等积弊却发展到了极致,蔡京即使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他也无力回天了。
为什么官多?一是科举取士越来越多。科举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唯一途径,你敢改?二是按照“恩荫”法,恩荫授官的人数量极大,这些人包括皇族宗室和大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乃至门客。这个你敢改?
本朝初年。朝廷内外官员不过数千人。到真宗朝。官员大约万人。到了仁宗朝,增加到一万七千人。到现在。你可以估算一下,大宋有多少官员。还有,正官以外等候官缺地人数同样非常多,这些人也是拿俸禄过日子的。另外,受禄的宗室吏员有好几万人,不受禄而以贪污受贿为生的吏员更是不计其数。
本朝高、中级官员地待遇比较优厚,有俸禄、职田、祠禄、恩赏等。俸禄又分为正俸、添支、职钱、禄粟、衣赐,甚至包括随从们的衣粮,等等,还有酒茶、厨料、薪炭、饲刍之给等。待遇最高的宰相、枢密使,月俸三百贯,月禄粟百石,春、冬衣共赐绫四十匹、绢六十匹,冬绵一百两,人的衣粮七十人,另外每月给薪一千二百束,每年给炭一千六百秤、盐七石。这样,一个高级官员一年的开支总有万贯以上。
官多了,朝廷付出的不仅仅是俸禄和相关待遇,还包括他们的职务消费,这是一个无底洞。据估计,目前所有官员、官署,每年的开支大约在千万贯以上。
至于“冗兵”,那就不要说了,禁军加厢军,一百多万人,每年的军费开始大约在四千万贯以上。
如此同时,皇室地耗费也日益增大。真宗皇帝朝,举行大享明堂礼的时候,一次就耗费一千两百万贯。至于当今皇帝,那就更不要说了,穷奢极侈,耗费之巨,难以计算。
苏辙曾经在上奏中说过,本朝内有养官养兵的费用,外有给契丹、西夏人的奉赠,如今皇帝又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来耗费其余。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国库若想盈余,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而国库之所以空虚,都是因为“三冗”,“三冗”问题不解决,根子不解决,这个危机永远没有扭转的时候,但“三冗”又直接关系到国祚利益,皇帝利益,新旧两党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两派都不愿意在这方面实施大地变革,于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大家都拼命在经济政策上做文章,试图用更多的钱来解决问题,尤其到了蔡京手上,更是把“统制经济”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事与愿违,新政实施的结果和他那些前辈们的初衷根本就是背道而驰了。
至此,大宋内部的危机终于走到了足以威胁到国祚危亡的境地。
李纲说了很长时间,末了,问了一句:“使相,这个理由可以吗?”
李虎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西瓜已经烂了,还能吃吗?”
李纲微微一笑,非常自信地回道:“大宋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树根已经烂掉一半,但只要细心呵护,它会长得更加高大。”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
建中、崇法熙宁:宋徽宗地第一个年号叫建中靖国,倾向性很明确:“建中”就是在新旧之间不偏不倚,做到大公至正;“靖国”就是强调安定团结是压倒一切地头等大事。倘真长此以往,其后政局恐怕另是一番气象,可惜他转眼就改初衷。次年即改元崇宁,表明将崇尚熙宁之政。他与宰相蔡京尽管还打着新法的旗号,但所作所为,与熙宁新法已了无关系,诚如王夫之指出,王安石精心擘划地新法“名存而实亡者十之**”。
第十五章 骑墙
正月十八,金国使者到了润州,杨朴和无颜再次联袂而至。
这次杨朴的态度不一样了,他的使命还是联姻,不过这次联姻的内容除了谈婚论嫁,商定迎亲日期外,最重要的是招抚。
金国皇帝赐封李虎为汉王,就是辽东汉族王。这个汉王和奚王、室韦王、渤海王的称呼是一个意思,部族王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藩镇,拥有自己的军财政三大权。也就是说,金国正式承认了李虎的王者身份,并将他的军队和地盘收入囊中。
一般来说,部族王的王妃都是本族人,这样一来,金国公主嫁给汉王不能为正妻的理由就有了,金国皇帝的面子也有了。
女真人用一个公主就换取了辽东义军十几万大军和辽西、平州两路州县,这个交易太划算了。不谈了。
杨朴和无颜苦笑无语,来之前,他们就知道结果了。金国皇帝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毫无道理,他也不想想,世上有这么捡便宜的吗?女真人如果推翻了大辽,取而代之,对李虎有绝对的优势,当然可以用这个条件来招抚,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目前金国还一口吃不掉辽东义军,双方都需要对方,这么做只会把李虎推进辽人的怀抱。
金国皇帝为什么敢于这么做?很简单,辽东义军的敌人是契丹人,李虎绝不会背信弃义,再投入契丹人的怀抱,做契丹人的狗。不过李虎现在的处境不好,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军队多了,他地生存有困难。李虎现在的处境就和当初女真人击败渤海人占据东京一样,需要时间来稳定一切,但可惜他没有时间。现在契丹人也罢,女真人也罢,都在想方设法击败对手,而做为足以影响辽东命运的李虎。无法置身事外,所以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答应金国的条件,成为金国的汉部落
金国皇帝和勃极烈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大宋人正在援助李虎。
黄涉留了下来。
帅府经过议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义军在未来一段时间采取的外交策略是“骑墙”,说白了就是做墙头草。在宋、辽、金三国之间往来周旋,争取利益最大化。我现在有本钱了,我可以给自己明码标价,哪个愿意买,请拿钱来,否则,免谈。
“骑墙”之策的本质就是生存,为了生存而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所以黄涉留了下来,摆出一副为难的样子,好象既不愿意反目成仇,也不愿意把自己贱卖了。
“你们地二皇子和我们地总帅一直保持书信往来。”黄涉说道。“去年年底。他们还在显州见了一面。当时二皇子说得很明白。要联姻。而条件是我们保持对燕京地攻势。帮助金军占据上京。怎么过了一个年。你们就出尔反尔。变卦了?”
杨朴一看有门。黄涉用这种语气说话。显然事情还有商量地余地。他随即撇开联姻一事。直接谈双方地合作条件。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议定。除了保持边境榷场回易外。金国完全放开东京大市。从而让义军获得部分战争物资。而义军则保持对燕京地攻势。伺机攻击。从而有效牵制辽军主力。
杨朴很满意。虽然联姻和招抚都失败了。但好歹得到了义军攻击燕京地承诺。这样金军在开春后就可以向上京展开攻击了。…
这次辽国使者除了韩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耶律淳地长史李爽。一个是南府宰相李处温之子李(sh)。
辽国地皇帝还在西京。迟迟不愿归返燕京。所有国事皆托付于耶律淳。但耶律淳因为兵败平州路。置燕京于险境。不得不引咎请辞。皇帝答应了。不过他没有罢免耶律淳地官职。只是拿去了耶律淳地摄政之权。至于国事。他则托付于南北两府地宰相。
南府宰相是张琳和李处温,他们两位力主招抚,而北府宰相是萧德恭和萧乙薛,萧德恭在中京主持军事,而萧乙薛考虑到东南路的现实状况,也同意了招抚之议。
上次招抚义军,皇帝开出了一系列空头承诺,而李虎也虚与委蛇,阳奉阴违,并乘机夺取了平州路。这次皇帝的头脑清醒了一点,知道李虎越来越厉害了,继续和他打下去,对大辽有百利而无一害,所要他接受了几位宰相的建议,给出了丰厚的招抚条件。
辽国皇帝赐封李虎为汉王。
这个汉王不是虚号,而是部族王,汉族之王。在辽东,汉族人口多,汉人有南面官系管理,所以没有王,也没有王府,这次皇帝迫于事实,无奈之下仿照管理诸蕃的办法,封李虎为汉王,建汉王府,汉王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