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阙》第196章


太后见我真的发愁。给我出了个主意:“等他正式娶妻的时候。你再把这些东西夹在皇上给地赏赐里还回去。”
我连连点头:“嗯嗯。是个好办法。以皇上地名义赏赐回去。他退都没法退了。”
太后却附在我耳边悄悄说:“其实。他送什么你真别放在心上。你以为都是他买地呀。别傻了。他地东西来得容
我一时没听懂。崔总管已经拿着长长地礼单进来请太后过目了。嬷嬷们也催着说:“太后和公主还是移驾雍和宫吧。拜寿地早就在那儿排着队等了。”
太后只管低头看礼单。嘴里说:“让他们多等会儿。这寿星还是不要出现得太早。不然一整天坐在那儿受贺。脸都会笑僵。”
我也跟着看礼单。太后突然指着上面地一行字问:“这是什么?”
仿佛早就知道会有此一问。崔总管连单子也不看就垂手答道:“匈奴使者。他们昨天晚上到京地。听说今天是太后地寿辰。就赶着来送礼来了。”
太后纳闷不已:“不是说内祝吗?怎么跑出外国人来了?而且还是匈奴人。”
“他们自承是太后的女婿,所以。也算内亲。”
我和太后面面相觑,这是从何说起?
崔总管跪下道:“奴才也不肯收的,可是他们放下就走,一转眼就钻人堆里不见了,奴才没法,只好先收着,再请太后定夺。”
太后也没责怪他,只是问:“这事皇上知道吗?”
“皇上在前殿陪客,奴才不敢去打扰,再说,这是给太后的寿礼。”
“算了,你起来吧”,太后扶着我的肩膀慢慢往外走,我着急地问:“母后等会见了匈奴使者,准备怎么说呢?”
“当然是退回去了”,太后答得很干脆。
“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两国关系?”我反而犹豫起来,上次宋方就建议皇上跟匈奴联姻,说这是避免琰亲王私下里跟匈奴勾结的最好方法,被皇上断然拒绝了。
想不到,匈奴使者竟然在这种天寒地冻的天气来朝,还公然以“太后女婿”自居。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们把和亲目标直接指向我?太后的女儿可只有我一个。
太后拍着我安抚道:“别担心,母后自有分寸。”
“那您打算怎么跟他们说
“很简单啊,女婿不是靠自承就可以地,就算我们答应和亲,也要等纳聘问采了才算,没有先以丈母娘身份收人家的寿礼,再商量定亲收聘礼的,凡事总有个先后顺序。”
听这意思,就是缓兵之计了,“要是人家真来下聘怎么办?”
“到时候再说,会有办法地。”
我不再追问什么,事出突然,一下子也想不出很好的解决之道,只能先把眼前这关对付过去再说。
寿星出现,鞭炮声、恭贺声响彻云霄,拜寿过程整整持续了两个时辰,直到未时才开席吃饭。幸亏是“内祝”,只有几百号人,要不然一天都拜不完,难怪崔总管一开始建议连摆七天酒的,必须分期分批才行。
匈奴使者我也看见了,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年老的是匈奴地右贤王,年轻的是通译。年老地只会叽里咕噜,我一句都听不懂。
多亏了有通译,两边沟通得还算顺利,最后礼物退回了,人也没得罪,暂时没闹出什么乱子。
我向来不擅喝酒,也怕酒桌上那种特有的虚伪,一个个借敬酒之机把我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明明是太后地生日,干嘛扎堆奉承起我来?
实在是不胜其烦,吃到一半我便离席更衣,悄悄从小门出去,走到外面的院子里透气。
“请问,您就是梵音公主
我回头,居然是那个匈奴通译。
既然打算跟匈奴交好,就不能太冷落使臣,故而我含笑回道:“是地,我就是。”
“看来传言不虚,公主果然美丽非凡!”他笑出了一口白牙,蓝眼睛格外的灿亮。
“传言?”
“是啊,贵国的宋大人出使我国的时候,就盛赞过公主的美貌。”
该死的宋方!你最好一辈子躲在老鼠洞里别出来,不然皇上一定会杀了你的!
但,“就凭他几句话,你们就不远千里跑来求亲?”这不合常理吧。
“本来只想觐见中原皇帝,再顺便看看中原的风土人情,和亲倒在其次。”
我心中暗喜,忙附和道:“两国交好,只看双方是否心诚。心诚不需和亲,心不诚和亲也没用,多的是和亲后又打得不可开交的。只可怜了那和亲的女人,夹在中间两头难为人。”
“公主若肯和亲,两国定息干戈,不会叫你为难的。”
“你刚不是说和亲不重要的呢?”
“那是在没看到公主的画像之前。”
“我有未婚夫了。”
说罢匆匆回席,不再跟他交一言,怕说多了会露馅。
早知如此,不该那么快跟祁云海“毁婚”的,这会子竟连个挡箭牌也找不到。
也许,为了大局着想,再跟祁云海谈一谈,让他在匈奴使者滞留京师期间配合一下?
左思右想,心乱如麻,不知不觉中喝了许多酒。待自己发现不对时,人已经撑不住了,倒在一旁侍候的弄珠身海里突然蹦出两个字:画像。
眼皮猛地跳了几下,可还是抵不过浓重的睡意,来不及深想就睡着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
正文 第二百零十章 匈奴遣使来(二)
更新时间:2009…9…3 21:16:38 本章字数:2741
半夜醒来,头痛欲裂,皇上亲手倒了一杯水给我,又模仿我平时的手法按揉着我的太阳穴问:“是不是很难受?朕已经叫太医熬了醒酒汤给你喝
难怪我会半夜醒的,不然就我这酒量,非睡到明天中午不可。他自己的酒量也一般,难为他还照顾我,我不好意思地解释:“都是匈奴使者的话把我说得心烦意乱,不然不会喝那么多的。”
皇上告诉我:“朕已经跟他们的右贤王谈过了。”
“结果如何?”
皇上沉吟不语,我立刻意识到:“是不是很棘手?”
他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点,他们点明了要你,而且只要你。”
我把和匈奴通译之间的对话跟他复述了一遍,然后纳闷地说:“他们本来对和不和亲并不在意,但看到我的画像后,临时改了主意,会冒太后女婿之名送寿礼,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皇上同样吃了一惊:“画像?什么画像?你的吗?”
我摇着头说:“我也没问清楚,当时心里有点慌,随便扯了个小谎,说我有未婚夫,然后就走开了,怕他又追问未婚夫是谁,实在不想提到祁云海的名字。唉,总之一团乱。”
皇上抱住我安慰道:“别急,事情总有办法可想的。和亲之事,从来都得双方自愿,又不是战败国求和,皇室美女任他挑。现在两国势力早不是当初那般悬殊了,他们自己心里也有数,不敢贸然开战。求亲嘛,男家只管求,至于许不许,那是女方的事,民间也尽有求亲不许的情况。”
我可没他那么乐观。心里七上八下的。如果没有琰亲王从中捣乱,许不许亲的确全看我方愿不愿意,对方怎么想无所谓,大不了继续敌对好了,反正中原和匈奴从没真正交好过。可现在这情形,只怕还得想个法子把匈奴人稳住才行,不然内外交困。腹背受敌。压力实在太大了,我真不愿意看到皇上又变成那种暴躁易怒的样子。
现在最让人想不通地是。“他们怎么会看到画像地
皇上问:“你们只请了三个画师。每个画师只画了一幅
“是啊。我们地那幅。还是小年那天在紫薇阁地餐厅里赶着完成地。画完就被太后当宝似地收起来了。”
“你确定没外流?”
“确定。太后那边地我也确实。她顶多给别人看看。不可能让人拿出去地。”
皇上思衬着说:“难道本朝竟有那样地高手。仅凭看过一次地印象就能临摹出另一幅画像?”
“不可能的”。我立刻否认:“有资格进春熙宫觐见太后,并且看到那幅画地人,非富则贵,那些人都是好吹嘘好攀比地。若有这样出神入化的技艺,早传得人尽皆知了。不可能还藏着掖着。”
皇上于是得出结论:“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画师有问还是很痛,宿醉的滋味真不是一般的难受。我努力集中精神,希望能厘清纷乱的头绪,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试着分析道:“给我们作画地那个画师,据说画工最好,在京城久负盛名,可也是他画得最慢,修修改改无数次,他会不会实际上作了两幅或更多的画,然后只呈上一幅,其余的自己留着,好待价而沽,以牟取暴利?”
我的话刚说完,皇上已经朝帐外大声喊道:“来人!”
门外值守的太监应声问:“皇上有何吩咐?”
“把那个画师给朕捉回来!”
“给皇上画像地那个?”
“就是他。”
“现在吗?”
“当然是现在,这就派人去!天亮之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