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劫录》第162章


等到了次月既朔,获府有仆佣来禀报说,太尉已然病愈,明日即可上朝。我估计这消息也立刻禀报了天子,天子定会在望日再叫大朝。有趣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孩童似的,终日心痒难搔地掐指等待着大朝之日的到来。
十月十三日,靳贤和大姐夫粥恒先后来禀报说,天子在天安殿秘密召见获筇,连内侍都屏去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不知道说些什么,只知道获筇出殿后连连叹气,天子却面有喜色。
我知道他们在谈些什么,一定和上次召见我一般,天子想在大朝前先探探获筇的口风。不过考虑密谈后两人的反应,莫非获筇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已经被天子压服,打算支持郕皎为储君了么?天子一定是向他暗示说,我已经赞同了立郕皎的想法,则获筇不敢与我为敌,或者说不想现在就和我撕破脸皮,所以只得勉强依从。
如此说来,两日后的大朝,主要就看获筇和国犀等人当廷争辩了。虽然我内心隐约地盼望获筇反对天子的想法,如果天子因此而恨透了这个老贼,发密诏要我取他性命,那就再好不过。现在获筇顺从了天子,他和国犀等人分道扬镳,只是翦其羽翼而已,我就得不着即刻下手除掉他的机会了。
我整日端坐在大将军府中,庶务都有靳贤处理,大政也有属官们动脑筋,我只要点头和画押即可,四方虽说不算太平,也还没有酿成太大的乱子,多少感觉有点无聊。我似乎很盼望着出点事,以排解压在肩上的整个国家和整个家庭的千钧重担……还有相关妻子和小丫鬟雪念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过转念一想,即便天子并不痛恨获筇,难道我就不能去请得诛贼的密旨么?即便天子不愿下此旨意,以我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势力,就不能矫诏么?其实早就可以用雷霆手段除掉那个老贼了,只是我,也包括靳贤一直都在犹豫,都在担心获筇一匹夫易杀,由此引发的官场和各郡的动乱不好平息。所以我们需要一样事物来推动,这样事物最简单就是天子的密诏……
其实我和靳贤都是因人成事的无能之辈吧。我不禁苦笑起来,同时觉得一股透骨的含意涌上心头。
因为这般胡思乱想,我整整一个晚上都没能安睡,始终下不了矫诏杀获筇的决心。算了,且等大朝以后再寻机会吧,陡然起意,仓促行事,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
第二天一早起身,洗沐过后,我一边检视公文一边等待早膳。早膳从来都是一个人在书房里吃的,按照古礼,我每旬只和妻子同床三次——虽然有同床之名,却无同床之实——其余时间都在书房中独眠,起床后就在这里洗沐用膳,然后或者去上朝,或者出厅理事。按照常理,每天都必须进宫去参与朝会,天子某一日不朝,早早的就会派内宦来通知,然而现在规矩彻底变更,天子一般不朝,某日想朝了才会遣人来叫。我就在书房等着,不过估计望日大朝前,天子不会再开小朝会了。
然而出乎我意料之外,卯时两刻,我刚用完早膳,仆佣就领进一名内宦来。那宦官在我面前跪下,五体投地地磕头。我问他:“天子今日欲朝?”宦官回答说:“今日不朝,但有诏宣大将军天安殿见驾。”
哦哦,又是天安殿,莫非天子得到了获筇的保证,忙不迭要把喜讯告诉我,或者想以此来固我之心么?我内心突然冒出一个邪恶的想法:如果在获筇都同意拥立郕皎的前提下,我的态度却突然来个百八十度大转变,天子会是一副怎样的表情呢?
当然,那只是想想而已,虽说我握有天下的权柄,终究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肆意妄为的。人在世上,总有绑缚,总有羁绊,这绑缚和羁绊非它,也非天意,而是人心。礼法、规章,数千年来所塑造的人心,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从之则生,逆之则亡,就算我不但握有权柄,还篡位做了皇帝,天地至大,唯我独大,如果违反了传统的礼仪,违反了所谓的“天道人心”,还是立刻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于是端正朝服,一边派人去通知妻子一声,一边出门登车。我手拽车厢后的皮带,屈膝蹬腿,身体才刚悬空,突然间,手里一空,立刻头下脚上地跌下了地。仆佣们慌慌张张地拥过来搀扶,被我怒斥一声喝开了。我爬起来,掸掸身上的土,活动一下手脚,好在并没有受伤。再看看手里,原来是皮带断了。
掌管车马的仆佣面如土色,急忙跪地磕头。我随口下令:“拉下去,打二十鞭子。”然后手扳厢板,纵身跃上了马车。有个门客凑近来请示说:“大将军换车为宜。”
开什么玩笑,不过断了根皮带就要我换车?换车的时候我干什么,就站在门口等着?实在太不成体统!我理都不理他,拍一拍御者的肩膀:“走。”
大将军府外是一条宽阔的土路,可容三乘车并驾而行。整个队列前面有六骑金台营勇士开道,其后是各种旌旗、伞盖,然后是我的马车,车后还有十骑私兵护卫,再后面是前来宣旨的宦者的乘车。出门向南行百尺,拐一个弯,就可以迈上通衢大道,北向即可直趋金台门。
然而就在拐弯的地方,突然卷来一阵旋风,“喀”的一声,队列中的一面飞虎旗从中折断,朝后直拍下来,正打在左骖的头上。那马惊嘶一声人立起来,乘车也因此剧烈地晃动,晃得我一个趔趄,若非手扳着轼,险险摔落车下。幸亏御者技艺高超,一边抖动缰绳,一边口中斥喝连声,才终于稳住了马车。
“大将军,”御者突然转过头来,低声说道:“此乃不祥之兆,请大将军速速回府!”
第二部 龙池劫灰 第五十六章 澄清
古诗云:宇内澄澄,如山之登。四海清清,如日之升。
天子第三度召我天安殿见驾,可是刚离开府邸,才到巷口,突然风卷旗折,惊了驾马,险些把我掀下车来。御者警告我说:“此乃不祥之兆,请大将军速速回府!”
我一看今日的御者非他,正是曾为我回乡去打听大化之珠端底的寒士谈商——驾车虽说是下人之事,但古来御术就是士大夫必修的课程,因此官宦之车,也往往由其门客来驾御。当下我问谈商:“何谓不祥?”谈商回答说:“《蓍解》有云:‘风雷迅疾,天地之兆,因天地而感人事,是以旗折、辕裂、瓦穿、椽断,皆天象示警于人,是大不祥也。’”
这群寒士在当世几无晋身之阶,如果不是我的照顾,他们最多也就当到一县长、令,所以大多皓首穷经,只好去死读书、读死书,这个谈商也是如此,他说的什么《尸解》,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怎么,旗折是不祥之兆么?是上天示警么?上天若想殛人,又何必示警?上天若有所爱人,又何必罹以灾祸?
我从来不认为天道是有意识的,“天道无私,自然是常”,这是师祖棠庚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按照师祖的解释,天地万物,以道贯之,天之至大,靠的是它屹立在道的顶端,风雨雷霆莫不是道的显化,而不是说天真的有意识,或者如民间传说般,真的有天神甚至天帝之类的东西存在。至人是存在的,然而至人无所憎亦无所爱,根本就不会垂怜世间万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显化、示警之类的事情发生。
当然,既然天地万物皆出于一,相互之间莫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将有福祸降临在一个人的头上,自然天有预示,地有显化,只是这种预示或者显化神秘莫测,亦很难有规律所循,偏要说某类事物是说明了某种道理,那都是野狐禅,当不得准。
比如说,按照古籍记载,至圣在南游前曾见到云霞如盖,罩于顶上,后人附会说那是他即将得其大道的预兆。可是又有古籍记载,我朝高祖皇帝诞生时也有相同云盖——一则成圣,一则成帝,你总不能笼统地归类说云生于顶就是佳兆吧,因为高祖皇帝芟夷四海,杀人无数,当时的崇德真人就曾经说他:“得天下而弃圣远矣,是福欤?是祸欤?”
我正在这样想着,宣旨的内宦看不清前面的情况,急匆匆地下车跑过来了,问我:“大将军何故停车?”我开玩笑说:“风吹旗折,恐为不祥,我正欲转车归府,不奉诏了。”宦者大感恐慌,连连作揖:“大将军不要戏耍小人。君有诏,臣怎敢不奉,况大将军若转车归府,小人回宫定受责罚。还是请大将军继续前行吧。”
我当然不会相信祥与不祥的那些怪论,可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奇特的事情,确实也在心头投下了不小的阴影。下意识地抬手扶一扶朝冠,回想起苹蒿送来的咒符还藏在发髻里,我的心情略微安定了一些,于是叫从人回府另取一面飞虎旗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