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雄风录》第199章


逼死老臣,特别还是曾经在孝文皇帝朝被天子倚重过的南方大臣,是为不敬。因为孝文皇帝曾亲准余道明,可骑马入宫,上朝不拜,虽然在当时,受到这样照顾的大臣不少,但是余道明却是至今硕果仅存的那么几个孝文朝老臣,好歹也还是当年朝中威镇一方的重臣,再加上大汉律本身就有对老人不得动刑的规定,身为庭尉张汤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为逃罪责,欺君瞒上,是为不忠!
此事一经告发,长安的局势急转直下,原先张汤或许还有那么几个支持者,但是到这个时候,树倒糊协散,谁都知道,张汤命不久也,就连老友主父偃见了张汤也立刻绕道而行。
现在的局势就是,大汉国包括田,宁,张,窦等大门阀在内,人人无不欲噬张汤之肉,尽饮其血,张汤得罪地不再不是一小撮利益集团,而是整个帝国的精英阶层。
在这个时候,就算是天子再想保他,也是不可能,因为这关系到帝国的稳定,特别是此事披漏后,武陵当地群情激扬,长沙王更是罕见的在一天内连发十二封加急血书,直言张汤一案,若不严处,武陵恐有事变。
是的,余阀在武陵地区经营数十年,势力深厚,更与武陵及其附近大多数少数民族侗寨,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多次与其大部落首领联姻。
南方的局势因此一案,变得不再稳定。
庭尉张汤成为大汉国历史最年轻,在任时间最短,同时也是名声最差的庭尉,天子刘彻在重重压力下,下令革去张汤全面官爵,逮捕归案。
二十四日晚间,张汤在狱中服毒自杀,年仅二十六岁。
张汤一案从案发到张汤横死狱中,仅仅不到五天,长沙王的加急血书,甚至还没有到达长安,他就已经死了,变化之快,发展之迅速,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这个案子影响深远,贵族阶级们在大汉国又一次的战胜了天子,再一次证明了,他们的力量足以改变一切,这个案子使得很多人看到了,原来整合自己地力量,居然可以与天子直接对抗,无数的小心眼和暗中的交流迅速加剧,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愿意将自己的性命完全地交给别人。
而天子刘彻也同样的意识到了大家族大门阀对自己威权和统治的危害,削弱大家族的力量,扶持新的利益集团来对抗现有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张汤却成了一个悲剧,一个牺牲品,尽管他用死换来家族的平安,但是不可否认的,张汤给了他继任者一个很好的教训:别太得罪大家族!
第一第五十一节 出路
站在长白山附近的高地上,俯瞰整个阿提拉尔牧场,大汉的军官们不得不感叹,草原的美丽,它是如此的纯洁,美丽,而又不失壮观。
但是千百年以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草原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激烈交锋。
历来,当草原民族强大时,他们必然入侵中原,以收获战争带来的红利,而当中原帝国强大时,庞大而精锐的中原帝国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同样是远征草原,驯服蛮夷,以显示自己的武功。
对于草原人来说,强大时掠夺中原的人口,物资,财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草原上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而对于中原帝国来说,在传统意义上,一切草原民族都属于蛮夷,不开化的人群,而自己是文明的象征,文明人和野蛮人之间很显然不具备有效的沟通的渠道,所以强盛的帝国总是喜欢去教训一下这些不开化的民族,用武功令他们屈服,畏惧,更彰显出自己的强大。
但是,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同样采用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的处理方法,使得中原帝国与草原民族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
匈奴倒下了,鲜卑站了起来,继续与中原战斗,鲜卑融合了,柔然又崛起,辛苦打败柔然,突厥又冒了出来,契丹,女真,蒙古,在这冷兵器时代,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原人永远无法彻底的消灭,打倒一个,势必站起另外一个更难缠的敌人。
历史上,两汉对草原先后采取了暴力加利诱的政策,以希望这些野蛮人归化,以永绝后患,这个政策在东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括东匈奴,鲜卑。乌恒,高句丽等族先后获得批准迁入内地,但是东汉末年地黑暗社会将这些民族彻底的推到了帝国的对立面,面对黄巾起义,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崩溃了。随之而来的是几百年的战争,屠杀,草原民族与中原帝国相互对立,相互屠杀。
唐王朝从废墟中建立后,同样采取了相同的手段,首先强大的唐军横扫草原,击败最大的敌人突厥,然后再采取怀柔的手段,拉拢,分化这些桀骜不驯的野蛮人。
相比东汉。唐人的心胸更为宽广,在贞观到开元年间,帝国在它势力所可能触及的地方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万夷朝拜,无论是突厥还是倭族,东到大海,南到大漠。西临大食,北到西伯利亚,这个强盛而又有着超远战略目光的强盛帝国获得了几乎所有民族地尊重,被他们真心的称呼为‘天可汗’。
唐帝国的外交政策是历史上所有中原帝国做的最好的,既不狭隘偏激的看待曾经的敌人,同样也不一味的只追求面子上的问题。对于国家利益,他们从不含糊。
信守承诺,遵从约定,不仗势欺人。同样也不特意献媚取好,当战则战,当杀则杀,帝国的将军和外交官们用铁和血给和平铺路。
即使是日本,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唐帝国是古代世界上最优秀,最强大,最文明,最开放地帝国。
贞观到开元的帝国,一直就是当时世界的警察以及执法者,它从不避讳任用外族能将,努力的通过文化的方式给周围民族洗脑,同化,而且做的相当地出色!
可惜的是,在节度使问题上,这个帝国太过自信了,以至于各重镇节度使失去了节制他们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唐朝之后,帝国的民族政策全面开起了倒车,不仅仅放弃对外族同化的努力,也同样地大量篡改了儒家经典,内圣外王,变成内王外圣,创下自董仲舒时代后,又一个篡改,颠覆,销毁儒家精髓文化的高潮,帝国从自失去了对草原民族的战胜欲望,自此之后,元,明,清继续着宋人的错误政策,节制军队,对外献媚,对内残酷,强汉盛唐地辉煌就此终结。
李云站在这高地,思索良久,草原问题,若不能在现在定下基调以及解决的基本原则,恐怕即使战胜了,征服了这个地区,几十百来年后,一切又将回到原点。
而这个问题,是汉唐帝国无数贤人能者,数十代人苦苦思索而没有最有效解决的,唐帝国曾经离彻底解决草原问题很近,很近。
文化入侵,物质诱惑,再辅以无敌的军队,彻底的打消有心人的贪欲,他们做的确实出色。
时光回转,千年之前的现在,大汉帝国是否有这个魄力,决心?
答案是未知的。
唐人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所致,那个时代,他们强大,自信,开放,帝国的大臣坚信,自己的国家有实力阻止一切外族的不轨,他们同样的也对自己的文明有着强大的自信,他们认为,在文明面前,野蛮的草原人必然屈服,最后同化。
可是现在,大汉国并没有唐帝国那种环视天下,老子第一的王霸之气,甚至即使是单独面对匈奴,帝国国内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更别说要像唐帝国一样,对外族毫无歧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李云自知,第一就是要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树立起民族的强大自信,再通过舆论的引导,逐渐的消除人们对外族人的担忧,以及对草原的恐惧。
接下来,将草原人部分迁到内地来,不管是通过利诱的办法也好,武装贩奴也好,总之,必须最大可能的减少草原的原住民,将这些人口打散,分开,分配到帝国的各个地区去,湘楚,桂阳。蜀地,总之离草原越远越好。
同时在草原上,李云认为,应该分两步走,一方面鼓励内地的帝国公民到草原上开办牧场,发掘矿场,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草原民族的控制。
李云认为,在控制这些民族地工作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满清的八旗制度,将这些强力民族通过分化,或者给予一些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以相同于其王族的身份地位,促使他们内斗,使得他们之间产生裂痕。矛盾,甚至冲突,就如乌恒与鲜卑一般,本是同根同源同种的兄弟,却是相互仇视,敌对。
然后再在文化上不断给这些民族首领以及族内杰出青年以洗脑的方法,如此三五十年后,草原上将再没有独立的民族,他们只会有一个名字,汉人!只会用一种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