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雄风录》第157章


刘彻见了李云,想起他的医者身份,竟顾不上外人在场。一把拉起他,道:“李卿,你来了,太好了,朕知道你医术精湛,快快给平阳侯看看,只要卿可令平阳侯醒过来,朕必不亏待于卿!”
在外人面前,李云不敢表现得太过,只得道:“陛下放心,只要臣可做到的,臣必定竭尽所能,更何况侯爷与臣有恩!”
便蹲下身来,把上曹寿的脉,说起来这活他也有些时间没干了,虽然说还不至于荒废,倒也有些生疏。
把完脉,李云大叫不妙,曹寿脉象越来越乱,可以预料肾脏功能在逐步衰竭,忙趴到他胸口上,仔细听心脏的跳动以及肺部的呼吸。
所幸在这之前,平阳侯已服下药石,心脏与肺部暂时无什么危险,但是药三分毒,平阳侯肾脏本就十分衰弱,现在又服下药石,自是另类地加重了他肾脏的负担,以至于他的肾脏衰竭加快,所以脉象十分紊乱。
而李云又不是什么经验丰富的医师,他所依仗者,不过多了点现代医学理论,实际诊疗经验根本不足,面对如此险情,他根本没有什么针对性的方法,因为平阳侯现在根本不能再服食任何药剂,甚至令喝水都不被允许。
想来想去,唯一的治疗方法便只有针灸一途了。
可是李云对于针灸却并不是很了解,仅仅知道一些基本的穴位,背过针灸口诀,而平阳侯的症状却又是如此复杂,简单的方法恐怕不能造效,但是现在唯一的办法也就只有大胆一试破釜沉丹,这样或许他还可有一线生机,否则便只有痛苦而死!
想通这点,李云对刘彻道:“陛下,侯爷脉象紊乱,药石已无回天之能,唯今之计,唯有冒险一试,以针灸度穴,但是臣并无太大把握!”
刘彻叹了口气,他听出了李云的意思,针灸治病,刘彻自是知道,但听李云的话,好象假如不能成功,那么平阳侯将立时毙命。
因此他看了看姐姐信阳公主,在得到了后者肯定的答复后,他才闭上眼睛道:“李卿,一切就拜托卿了!”
……
考虑了很久看样子只有实行五诛钱制度了,技术,材料以及科技的发展问题都属于瓶颈…不过金银本位制度还是需要确定的,或许使用彩色交子作为暂时的运营也是个办法,这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唯一的隐患是,这并不能使用长久,因为任何技术都有它破解的一天……唉头大啊头大。
第一第十三节 游针之法
经过整整一夜的努力,平阳侯的性命总算暂时保住了,治疗的过程也可说是惊心动魄,几次几乎陷入绝境,所幸平阳侯意志十分坚定,总算是撑过来了。
走出房门,面对在门外焦急等候了一夜的信阳公主母子,李云擦去额头的汗水,道:“翁主,下官幸不辱命,侯爷的病暂时算是稳住了!”
又与她说了些鼓励的话和需要注意的事情,便领着疲惫不堪的御医们躬身告退。
表面上,在众人眼里,似乎李云这一夜的治疗相对平安,没什么波澜,但此中艰辛与曲折就只有李云与一同治疗的太医们清楚。
其实平阳侯能最终稳住病情,最主要的还是他在针灸的刺激下,神志的清醒,似这般严重的病,李云与一同负责治疗的御医们都清楚,任你医术精湛无比,即便是神仙下凡,也是无半分治愈的把握,医者在遇到这样的复杂病情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唤醒病人的神志,激发起他的求生欲望,再以治疗手段辅助,以此暂时延缓死亡的到来。
二便是主动点,令病人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安乐死,因为他活着是比死亡更痛苦的事情。
一般来说,御医们遇到这般情况,总是直接点劝病人家属准备后事,但是现在病人的身份委实太过显赫,因此他们谁也不敢提这个建议,所以摆在众人面前的道路便就只有暂时刺激病人的神经,以唤醒他的神志了。
剩下的,就只能依靠老天以及针灸那难以估计的疗效,不过一般来说,这种病情。针灸地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乐观心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实在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探索出全部奥秘的神秘话题,奇迹地诞生经常是在忽然间降临。
譬如曾有实例显示。一名晚期癌症患者在去医院检查身体,恰巧给他检查的是个新手医生,经验并不是很足,那医生在仔细观察了他的CT扫描图后,告诉他,他得的不过是普通的胃病,好好调理下身体就行了。
病人听了很开心。轻轻松松的就跑回家去,过了两个月。他带着原来的病史资料再次回到那医院复查,这次换上地医生是国内十分著名的教授,那教授看了他上次地CT扫描,脸色大变。他的经验立刻就告诉他,这人十有八九得上了晚期癌症,现在恐怕已经到了死亡的关头了。
忙迅速对病人进行CT扫描,结果这次CT显示,病人胃部根本没有病灶。一切情况良好。这个案例充分的说明了人身体地奥秘,二十一世纪的最新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原因就在于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的存在。
而中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依靠激发这种或者类似这样地激素,使其自我修复。
而李云唯一的把握也就在于此,激发曹寿的潜能,使其清醒过来,并最终延长他的生命。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碰运气的。
所幸的是。有一名御医擅长一门古老的神奇针灸术——体内游针!
体内游针,李云自是曾听说过,游针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素问一一气穴论》说“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虽然通常人们总是将游针之居理解为施行针刺地地方,但是自进新世纪来,李云就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心脏中取出缝纫针,而李云也亲眼见过一次真实的游针,那是他还是个实习医生,每日悠闲的在办公室看报纸的时候发生的。
李云至今依然记得,那天一个青年捧着右手跑来医院,说是牙签不小心刺到手心去了,他自己想拔出来却反将外面的端口拔断了。
这种小儿科的玩意,李云自不会劳动他人,当下自己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亲自上阵当起了外科医生。
起初他摸了摸那青年的手心,也发觉了那牙签的存在,于是便想在消毒后,剔出那牙签。这样便不需要切开那青年的手心。
可是他错了,当李云准备好一切,去寻找那牙签的时候,再摸那青年的手心,牙签早已不见踪影,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忙立刻叫来主治医生。
最后在一番忙乱之后,医生们才从那青年的手腕处成功的找到那个罪魅祸首,一根短短的小牙签。从那时候起李云才真正相信游针术的存在,可惜经过了这许多年的风雨,游针由于其极不安全的操作性,以及极其复杂的运用方法,早已消失在历史中。
人们只能在传说中追寻游针曾经的神秘,却不想,在这里居然碰上一名擅长游针治人的御医,李云欣喜若狂,可亲眼目睹这千古神技的施展过程,怎么也说是值得庆祝的事恃。
那名擅长于游针法治病的御医秦实,据说是战国名医秦越人的第五世孙,姑且不说他身份的真假,单单是他那手神乎其神的游针术,就足以令李云生出要将其拐到临邛去教授那些医学院的学生了。
秦实在嘱托了李云等人,千万不要在他施针过程中发出任何声响,以干扰他的注意后才开始施针,事实上他也没有十分成功的把握。
要知道,医术精湛到可成为御医,享受到皇家待遇的医师没有一个不是身怀绝技,有多年从医经验的。秦实那里看不出平阳侯的病情,若非是天子有令,再加上李云在此坐镇,而且李云也给了莫大的信任,否则他是绝不会操针上阵的。
因为每一个御医都是十分爱惜自己的名望的,他们绝不敢轻易担负起失败的后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几乎是御医们在这一行生存下去地指南。按照这个逻辑,平阳侯的病已经是属于不可治的范围,御医们曾思考过千万种方法。当然也包括李云这种冒险地方法,但最后他们都放弃了,原因就在于即使是采取成功把握最大的方法,依他们的经验来看,成功把握都不超过半成,至于李云所认为的三成,那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人身潜力上。
秦实稳定下自己的情绪。事实上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答应李云亲自施针,要知道能挽回平阳侯的性命。这固然是大功一件,但是倘若失败,那么轻则丢掉太医地头衔,重则可能会背上庸医的头衔。成为政治地牺牲品。
但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他也就顾不上那些潜在的风险了,提起针来,聚精会神的瞧准平阳侯的颈部,按照祖传之方扎下第一针。
之所以选择颈部。是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