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的那些事》第100章


子的记忆,三中的那位校长大人可是个牛人。
寒风一吹,吹动了1994,已经是公历12月24号了,眼瞅没几周就要过年,林琼在高中的第一学期也将要步入尾声,(哇呀呀,赵胖也是哦,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圣诞节,而今夜就是令年轻人兴奋不已的平安夜。
“如果希望那个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就送他(她)一个红苹果。”苹果有平安的意思,虽然仅限于中国人的想*里,这种中西结合的产物虽然很奇怪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追捧,走在商业街上,随处可见各种商店打出的“平安果”字样,一群群衣着靓丽的少男少女们进出店门,眼中透着兴奋和喜悦。
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放到彩色花袋里,扎一根红绳就能卖到6元到9元甚至10元不等,按当时的物价来说,这些钱差不多能买几十斤一模一样的苹果了,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年轻人们对此却不在乎,20元也买,其疯狂让人不由咂舌。
接过程若冰双手捧过的“平安果”林桐的嘴直往下咧。
“9块钱!?道爷都舍不得吃了。”
一旁的年轻店员捂嘴得意的笑了笑:“小伙子可不能这么说,人家姑娘送你‘平安’那是心意,怎么能跟‘钱’这种俗气的东西挂在一起呢。”
程若冰大刺刺的举双手赞成。林桐不屑的撇了撇嘴,谈钱俗是吧?那你怎么不白送我啊。一边想着,林桐一边掏钱包,在店员得以的笑声中又接过一个“平安果”递给程若冰,这个,来而不往是要被掐的。
“嘻嘻,算你有良心,来,亲一个。”
这次来县城一方面是应了林夫人的要求,另方面是为了来看看林琼,做回年轻人应该做的事,逛逛平安夜的惠城。
在三中门口好说歹说才让看门的大爷相信了自己是看探望大哥的乖宝宝,获准进了三中,用程若冰的话说就是:比出境还麻烦。林桐进校后正是饭点,学校里热闹非常,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很多人手中都拿着苹果,有些牛人竟然用手提包装了满满一袋,不得不感叹如今孩子们确实有钱了,也反映了用包装苹果的那位仁兄人缘相当不错。
好不容易找到了林琼的教室却没找到林琼,经一位长相颇为富态的热心同学帮助才在餐厅找到了林老大。
撇下满脸不情愿的程若冰跟王晓卉聊着,林桐拉着林琼翻墙出了学校。
无奈的瞥了眼悠哉哉的弟弟,林琼比了下手指:“我这可是第一次逃课。”
“嘿嘿,怕什么,带你去个地方。”
“哪里?”
“问那么多干嘛,好地方就是了。”
林道长口口声声说的好地方还真不近,两人小跑着窜了好久一直到出了县城后还没到,这时早已是漆黑一片,不过凭两人的本事白天黑夜也没有多大区别,眺了眼荒凉的城郊,林琼心里直犯嘀咕,这要是搁在外人一准早跑了,指不定被当成绑票的,这小子领我到这破地方干什么?虽然这么想着,林琼嘴上倒也没说什么,相信自己这弟弟不会干无聊事,城郊能有什么呢?林琼知道自己在这儿有个厂子,不过那可在城南呢,这是城北啊,总不能又折腾了个什么厂子吧?
正想到这儿,林琼一抬头,黄澄澄光线立刻照入眼中,乌黑的眸子受不得变化一阵收缩,林琼心道:还真让我猜对了?!
走到这儿,林桐也不再向前,林琼跟着停了下来,白了眼弟弟:“你又要开什么厂子?”
“开哪门子厂子,现在这点家当就够我受的了,唉,缺人才啊,缺人才啊。”
不理林桐的风*,林琼看了眼不远处那规模甚大的工地:“那我们来这儿干什么?难道来赏风景?”
“哪能啊,我有这么无聊?”
见林琼有点不耐烦,林桐也不拌嘴了:“实话说吧,我们现在确实很缺人,县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毕竟不比市里,那些大学生们都懒得来,来了也是进各局了,没多少人搭理我们这种民办个体。”这是大实话,那时候北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和南方人有些差别,特别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们,大多还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虽然这类人绝对算不上真正的大才,但是中层管绝对离不开这些人的。
“另外,有能力又有眼光的人可不好找,我们现在名气不大,不会有人才主动投奔的,所以,只能有多大胃吃多少饭了。”顿了顿又道:“方便面年后就能投入生产了,工人已经招收满额,我打算在电视台做广告,这样一方面能扩大影响,另方面也能吸引人才。”
“那和这里有什么关系?你总不是打算开电视台吧?”
“嗯?!”林桐惊奇的看了眼自己老大:“还真让你猜着了!”
这回*到林琼瞪眼了:“开哪门子玩笑,国内可不允许私人电视台。”
“呵呵,玩笑玩笑,被你猜到了一点,电视台我们是开不起的,开得起人家也不让,我这是在建电视台。”
“工程队?”
第一百二十二章 平安
这年头,要说搞建筑的话还是以建筑公司为主的,首先从前没有私人建筑队,再有这东西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个很需要人脉的工作,包揽大型工程,可不是想包就包的,这可是大把大把的银子,你说要就要,你谁啊?
不过,凭林老板的能耐,搞个工程队还是不成问题的,凭借优厚的待遇和温情政策,林家很快就搞出了一支有一百多熟练工人组成的大型工程队,依仗金钱攻势和这几年攒下的人脉,很快就打到了养尊处优多年的建筑公司包揽了几笔大工程,其中就包括一个新建小区的八栋中档住宅楼和刚刚绝对成立的县电视台建设。
94可不是04年,电视台这种单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神圣”的机构,差不多能上升到国家大计上去了,一个小县城里能有个电视台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且,就算有电视台也没有观众,穷啊,谁会买电视这种东西,收音机都比那东西强。
说这电视用户少,可能城里的年轻朋友不大相信,在80年,全国也不过有8台电视机,注意,是全国范围内,市里能拥有几台电视机就不错了,村子里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像老林家这样的那也是在90年以后还弄了台熊猫机回来,而且也没几个频道。
但如今不同了,随着上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小县城的发展速度翻了几番,比起上辈子林桐记忆中的县城领先了差不多十年,莫视机,就是计算机也已经相当不少了,林琼的学校增了计算机教室,虽然不过三十几台,但相信全市也没几所学校能提供这种死费钱死费钱的玩意儿了。
电视台已经具备存在的条件了,干就干吧,反正老子不缺钱,党是我们的坚实后盾,这算是县领导们直观想*。
“工程队很有赚头吗?”林琼迷惑道。
“何止是有赚头,画个千多块请人帮忙盖个房子那可是在村里,哼,这县城里的工程队哪个不是吸血鬼,一套房子一半的成本就是喂这帮人的。”林桐冷笑,94年的房价一套百平米的区宅大概要10万左右,成本价将近7万,也就是说有3万多块是付给工程队的,一栋中档楼就能净赚20几万,想不发财都难。
“这还是不夸大上报、偷工减料的情况下,不然30万都有可能。”当官的都知道,想要发财,揽大工程就可以了,这*子传了几千年了,打秦朝那会儿就有先例,可谓是历史悠久。
想了下又补充:“当然,偷工减料这种缺德事儿我们是不干的。”
“听起来似乎还不如饭店的买卖,但这是个长久的活计,往后工程越来越多,我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也不会耗费太大精力,不拿白不拿,你不拿别人也会拿,还是掐在自己手里比较稳妥。”
“倒也是这个理。”
“我对这些不敢兴趣,你带我来这里不会就是为了看工程队吧?!”
“当然不全是,嘿嘿,我是来给你解决住宿问题的。”
林琼何等聪明,林桐稍稍一提立刻便明白了:“你在揽下的小区里买了房子?”
“没错,我要了两套,虽说离你学校远了点儿,但也不成问题,可以打车去,谁叫咱家是暴发户呢,实在嫌麻烦就自己买辆车,多拉风。”
“”
在林桐的设想里,他还要开装修队,还要成立搬家公司,这些行业都不小投入过多精力,设立好有效地制度,培养好员工就可以等收钱了,这时候在国外购买的那些股票已经开始有爆发趋势了,在县城里到处搜钱实在没必要,不过,那些钱都是自己的,而这些钱可以变成大家的,林桐的目标还是后者,毕竟他不是很需要太多钱。
在外糗了一阵林桐和林琼回了三中,本来计划的“年轻人做的事”最终还是没有实施,让程若冰好是不高兴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