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媒正娶》第24章


拍兀 ?br /> 笑了笑,张景融拿着手书投进了炉里烧成灰烬,又说:“为人臣者,外则为民做主,内则为君尽忠,无非如此。这民间古来有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嘛。我这不就被皇上放回平江卖红薯来了,我这也只是想好好做这摊买卖而已。”
“要天下的人都跟张大人似的,何愁不成大治之世。”
客套地说了几句话,张景融就着人安排文公公到驿馆去歇息,又派了人侍候。等闲下来的时候,才细思索连洲的事,其实连洲贪墨的事,久已有知,他都不信皇帝不知道,只是怎么这时候查起来了?
张景融这时候不由得猜想,难道是皇帝拿到什么实证了,要不然这明摆在台面上来,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大人,总督大人差人找了您,见京里来的公公在跟您说着话,就先回去了,让小的等你和文公公叙过旧了,再支会您一声儿。”
“我知道了,你先把些公文发下去,我去总督大人那儿走一趟。”张景融理了理官服,想起那位晋洲总督就不由得想笑。
总督官邸和副都督官邸只有一墙之隔,他步行走了进去,外头的侍卫给他行了礼,告诉他李总督在公堂里。
进了公堂,只见李总督挤眉皱眼地伏在案上,满脸苦恼,他笑着问道:“总督大人这又是怎么了,为什么事愁成这样?”
“景融啊,你来得正好,你是皇上派来的副都督,这事本来就该你过问的。你看,这湖城一带,守军扰民,这万民书都呈到我这儿来了,你说我能不愁眉苦脸嘛。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被人往外一捅我这辈子就算是搭进去了。景融啊,这事你可得好好帮帮我,你是皇上派来的,又曾经管着吏治,管这事也是名正言顺的。”这位李总督,其实就是个混太平日子的,没事还则罢了,要是有事,那就整个一没头苍蝇。上一位副都督就是因为经常替这位总督大人顶缸,这才挂冠归去。
晋洲历来是平安富庶之地,而这李总督也不知是运气好,还是痴人有痴福,这些年晋洲在他治下,呈现出一派吏治清明、百姓安乐的祥和气象,政治、经济环境之好,在当朝是数一数二的。几次李总督都有往上升的机会,可每每都被皇上一巴掌拍在晋洲这块地上。
这李总督也算不错,知道自己的斤两,也从不敢提往上升的事,老老实实能把晋洲都督这差事做好了就不错了,再往上升,可没人给他顶缸了。到那时候,等皇帝发现他是个庸材,那就是一刀两断,脑袋和脖子分家的要命大事。
“总督大人,您也别苦着脸,皇上给了副都督的职,景融自当办好这差。湖城守军扰民,也不是您治下才有,您不必忧心,这事交给我倒也无妨,也是时候好好把这些人规置规置了。只是能做到什么份上,我也没有把握,到时候要真出了差错,总督大人可得好好替我照应着。”皇帝派他来晋洲,也多是为了这件事,晋洲湖城一带的守军大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势,这还了得,哪位君上能容得。
李总督见这事有人去办了,立马松了口气,眉开眼笑的说:“真是上天佑我,陈须知走了,又来个你,我的副都督要都是你们这么能办事的,晋洲何愁不治啊!”
听到最后这句话,张景融莫名地笑了,今天一个跟他说何愁不成大治之世,一个跟他说晋洲何愁不治,这让他想起皇帝那句戏言——“何以解朕忧,唯卿景融尔”。这些人,还真是有一个算一个,拿他当救场的使,哪里看不过眼了,就拿他堵哪里。
看这事来的,张景融摇摇头,心说眨眼间就接了两档子差事。这连洲一事倒是先不去管它,湖城一事却是迫在眉睫,从前扰民之事,是地方官和御史台递折子言说的,现在竟然闹起万民上书来了,可见民怨载道了。
回了府里,于青陌正猫在角落里,拿着米饭勾引枝头的小雀鸟,却没想到鸟没勾着,却先招来了满院子黑麻麻的蚂蚁。她是一边幽怨,一片感慨,这时代的生态环境真是好,撒把饭粒就招来成千上万的蚂蚁大军。
张景融最近已经没有了差人先报,再进院的习惯,直接一进院门,就看到她在那儿悠然自得地待着,脸上眼底皆是笑意。再顺着她的眼睛往地面上一看,那一群黑漆漆的蚂蚁,正在搬着饭粒:“青陌,你这份悠闲劲,可真是旁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回头看了他一眼,她浑不经意地回了一句:“那你羡慕了吗?”
在她灼灼的目光中,他很自然地点头说:“羡慕至极。”
于青陌的小聪明劲儿又爆发了,眼一亮地说:“你要忙起来了!”
“接了两档差事,这几天要先去湖城一趟,等回来就和你一块去徐城。”张景融伸手拉了她起来,见她皱眉,又说:“你也是,就这么蹲着,腿麻了吧。”
“嗯,没事,站一会就好了。”
张景融却扶着她去旁边的小椅上坐下来,对她说:“把脚搁起来吧,回回血气就好了。”
“对了,景融,你说接了两档差事,一个是去湖城,难道和我去徐城也是差事?”徐城,她个没概念的,哪知道是哪,又什么去,去了又做什么。好不容易对平江熟悉点了,要再换一个地方,还得重新识人熟地儿,万一再碰上什么搞不定的场面,那可怎么办啊!
“去湖城是臣子的差事,陪你去徐城养身子,这是为夫的差事,也正好趁冬天来前出去走走,省得你在院子里闲得看蚂蚁搬饭粒儿。”
好吧……又被取笑了,不过能出去玩倒也不错,看来那里应该没什么熟人,来古代第一次出行啊,她还真有点期待。不过还得等他把什么湖城的事儿办了,应该不用多久吧!
忽然又意识到一件事,张景融一个人去了湖城,她她她……岂不是要一个人面对张家上下几百号人?天啊!
第二十四章 我等你回来
这些日子,于青陌早弄明白了,张家上下是多么可怕一家子人,不说别人,只说那位让她颇有好感的七嫂。看上去端庄娴静、温柔大方,待她也总是表现出亲近和善,可那是位“窝里横”的主。
而那位七爷在府里,那也是受管制的,当然这只能说人家驭夫有术不是。可七爷前年看上个小丫头,想收了房,七嫂是一根手指头都没动,那小丫头就不明不白地连个渣子都没剩下。那小丫头的家里闹上了,七嫂愣是压得干干净净,而七爷是从头到尾没有过问一句。
自从知道七嫂的手段后,于青陌就想,怕这一家子都是要人命不眨眼的主。平时不犯着他们没关系,要真犯上利害干系了,那就是生死要他们了。
而张景融,自如地游走于这群人中间,洁身自好,犹如尘里明珠,竟纤尘不梁。呃……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至于实际上,她还真是看不明白张景融这个人。
不过这也不妨碍她明白张景融是实实在在地对她好,更兼着她也明白,在张家,张景融就是她的保护伞,只要张景融在,谁也不敢动他分毫。所以张景融说他要离开一段日子,去湖城出公差,她是着实不愿意。
可人家是领着要紧的差事去的,她敢吐出个否定意见吗?她没这胆儿,只好沉默着!
张景融选了七月初三走,正是平江城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时候,满城都飘着早熟桔子甘美的香气,满街都是金黄的色泽。来来往往的客商,衣着华丽的官家买办,以及各地来尝鲜的游人,让整个平江显得热闹而忙碌。
平江城有东、南、西三门,从西面出去三百里,就到湖城。张景融去湖城这天,正当艳阳在天,晴空里一丝云也不见的天气,于青陌就说去送送他。
张景融当然是笑得跟蜜罐子似的答应,两人慢慢悠悠地朝西门走,车马等赶先去了西门外候着。两人穿行在夹街的柳丝间,身边摆满了金黄的桔子,一颗颗地好不诱人。见她看得眼发直,还特地买了一袋提在手里剥给她吃:“你尝尝,现在正新鲜着,别的地方还吃不着这口鲜爽的。”
她顺手就接了过来,并且已经是习以为常地接受张景融的照顾了,一边享受着,一边心里也没忘了鄙视自己,习惯这东西真是可怕啊,她就这么堕落了:“味道真好,尝过了才知道,从前吃的都不是个味儿。”
“鲜果鲜果,总该趁鲜尝的,往年你尝到的,都是从平江运到京里去的,在路上耽搁那么些时日,那还有这份新鲜。”张景融见她吃得欢喜,又剥了一个,才拿帕子擦了手说:“别吃多了,秋天躁,桔子吃多了该上火的。”
她吃完一个桔子又接过一个拿在手里,正要往嘴里送,抬头一看,城门就在眼前了,青砖碧瓦的城墙高约十米左右的样子,上头还站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