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第35章


5暮⒆用翘峁┝艘豢榭梢酝芽稚⒕∏槌鄢业目炖痔斓亍T谀抢铮⒆涌梢越哟サ揭恍┩淙丝赡芑姑挥欣吹眉八伎嫉奈侍猓梢韵窆畔@暗恼苎Ъ颐悄茄フ缬邢抻胛尴薜奈侍猓部梢源蟠筮诌值嘏腊蛩固沟南喽月郏蛑傅憬剿频亩阅诚钫咂劳菲纷恪U庋幕肪常⒆用堑比徊豢赡苡惺裁刺崆巴瓿裳б抵佟J率瞪希3至己玫难俺杉ǎ皇茄6蕴旄辰逃嗟暮⒆拥囊笾弧?br /> 然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又能得到什么特殊的收获呢?
这也是我要研究的中美教育比较的重点之一。到底孩子在美国的学校学了些什么?与中国的学校有什么不同?从孩子的一步步变化,我也慢慢地悟到一些东西。
七年级时,矿矿上了豪帕维尔中学。这所中学隶属于拉科达学区。在辛辛那提地区,拉科达学区算是属于很好的学区了。
所谓学区的”好“或”坏“,主要是看该学区在全国性的考试中的总成绩的高低,以及学生的毕业率、退学率、上大学率的高低,等等。
美国的学区是根据不同的居住区域划分的。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居民们的房地产税。如果这一带的房子好,交的房地产税就会多,学校的经费也就多,因此,学校的师资、设备也都相对要强得多。在辛辛那提这里,有些富人区的房屋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一幢,而有些穷人区的房子才万把美元一套,所交的房地产税不止百倍之差,所在学校的差别,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来说,选择学区是选择住房的先决条件之一。
豪帕维尔中学的天赋教育班,由一位年纪很轻的男老师亨利先生担纲。
我是在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访问日见到亨利先生的。他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子,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同家长说话时眼睛总是盯在地上。写在黑板上的字小得令坐在第一排的我都无法看到。出乎意料,初次见面,他就发给家长们一人一张纸,让家长们把纸上写的美国几个历史人物同他列出的几个历史事件连在一起。好在这个小测验不用上交,否则我给他的印象可能会不太佳。小小地吃了一惊后,我开始对这位亨利先生刮目相看。
这位喜欢别出心裁的老师是个新出炉的哲学硕士,正在业余攻读博士学位。他酷爱古希腊哲学,爱读那些常人不爱读的书。据矿矿说,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他最爱读的书之一。几个月下来,亨利先生和他所教的课已成为矿矿与我交谈时的一个主要内容。
矿矿被他的课深深地吸引住了。
有一次,亨利先生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在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以前,美国人民已经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为了抗议英国人的统治,忍无可忍的美国人包围了市政府。于是一群英国士兵被派去保护市政府大楼。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英国士兵们端着枪围成一个半圆形,守在大楼的外面。英军的枪口对着愤怒的群众。人们怒骂着,有人不停地向英国士兵丢石头……对峙良久,忽然,一声”开火“的命令传来,英国士兵开枪射击,毫无准备的群众纷纷中枪倒下。有40多人在这次惨案中丧生。惨案震惊了全国,迫于舆论的压力,英国殖民政府不得不把英军的现场指挥官推上了审判台。最后,该指挥官被宣判为擅自下令杀人,被判处了死刑。然而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这位指挥官至死也没有承认他曾下令开枪。那么,究竟是谁下的开枪令呢?这成了一个历史的悬案。
“各位先生,时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重新开庭来审判这个案子……”
亨利先生巧妙地把故事引到了现实之中。孩子们群情激昂,全班20多个孩子都进入了历史的角色:证人、被告、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法官、陪审团……
矿矿很荣幸地当上了被告的辩护律师,这是这场历史性审判的主角。能不能翻这个历史的旧案就全凭这位“大律师”了。
为了准备这场历史性的审判,矿矿和他的同学们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材料。事前,矿矿甚至还…一交代他的证人们该怎么样回答问题。看他这么认真,我曾打趣地问他:“你这是在影响证人的公正。这样做难道不违法吗?”
孩子一本正经地争辩道:“我仅仅是告诉他们怎样回答问题,并没有告诉他们要说什么。”
审判庭就设在天赋教育班的教室里。
法官当然是坐在教室——审判庭的正中。三人陪审团坐在斜侧面。别小看这个陪审团,根据美国的法律,有罪无罪全凭陪审团表决。辛普森的杀人案证据颇多,但陪审团表决他无罪,他就当场被释放了,在全国人惊诧的眼光中大摇大摆地走出法庭。说得具体一点,被告辩护律师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说动陪审团。
站在教室中间的矿矿,开始为他的当事人——英军指挥官辩护。他的朋友德尔扮英军指挥官。在“审判”开始之前,原告、被告双方都是背对背地准备材料的。律师的现场辩护完全靠准备的材料和随机应变。
第一个证人被传上法庭。证人说他当时确实听见有人发令,叫“开火!”
律师问:“你当时听得很清楚吗?”
证人:“是的。”
律师:“你能告诉我,那个叫"开火"的声音有没有口音?”
证人:“有。”
律师:“是英格兰口音?还是美国口音?”
证人:“是英格兰口音。”
律师:“请重复一遍,你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是吗?”
证人:“对的,我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
律师转向被告——N军指挥官,问道:“访问,你是哪里人?说话时带有什么回音?”
被告用很浓重的爱尔兰回音回答:“亲爱的律师,我是爱尔兰人。”
既然是爱尔兰人,说爱尔兰回音的英语,那当然不会有英格兰的口音了。这就像说广东话的人的普通话永远有“粤”味一样。
律师仍对着被告问话,但已半侧过身看着陪审团:“你能对上帝起誓,你是爱尔兰人,说爱尔兰口音的英语吗?”
被告一英军指挥官又用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说:“是的,我愿对上帝起誓。”
这是矿矿他们通过查历史资料知道英军指挥官是爱尔兰人后,故意设的圈套。为了取得更好的“笑”(效)果,还专门让扮演奖军指挥官的德尔回家学几句爱尔兰回音的英语。
被告律师赢了一局。
又一个证人上来,说他看见这个指挥官挥动指挥刀,像是下令开枪。
律师问:“当时现场的情况是不是很乱?”
证人:“是的,很乱。”
律师:“是不是有很多人向英国士兵丢石头?”
证人:“是的。”
律师:“当石头迎面飞来时,人的第一个反应性动作是什么?用手去挡,对吗?但是,请别忘了,指挥它手里拿着刀,当他自然而然地挥刀挡掉石头时,可能就是你说的所谓"用指挥刀下令开火"了。”
人们对律师的“狡辩”议论纷纷。
律师又问:“当时这位指挥官站在什么位置上?”
证人:“他站在士兵的后面。”
律师:“既然他站在士兵们的后面,挥动刀来指挥,士兵能看见吗?”
证人耸耸肩:“…可能看不见。”
律师:“既然没有士兵能看见,他又何必用刀来指挥呢?”
虽然律师有点强词夺理,但明显占了上风。
矿矿自信地认为,他的辩护无可辩驳地为那位英军指挥官正了名,并且至少已打动了三个陪审团中的两个。
他在等待着历史“翻案”。
谁知亨利老师把陪审团叫出去摘咕了几句,陪审团坚决地站在他们先祖的立场上再次宣判英军指挥官有罪。
当然,矿矿也没有因败诉而失败。亨利先生为矿矿精彩的现场辩论打了个A+——超满分。
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陪审团表决,法官宣判……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这一历史的审判重新科动了一回。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矿矿开始悟到了当众演绎辩论的乐趣,悟到了逻辑的力量。在这以后,我发现矿矿越来越喜欢同我争论问题,所争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有一天吃晚饭时,矿矿忽然问我:“爸爸,你认为美国会打伊拉克吗?”当时美伊冲突正处在一触即发的关头,克林顿总统在国内又被诽闻搞得焦头烂额。“我认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