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第33章


简而言之,第一种评判的办法侧重终点线上的结果平等;第二种办法强调起跑线上的公平;第三种办法是兼顾两头。
从这些不同的着眼点,我们可以概括出三个相应的概念:
平等——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人传统概念中的“均等”。它强调的是两个以上的平均结果的横向比较。
公平——是一种自身的付出与得到,努力与结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更似西方文化中的“机会均等”。
公正——正视人的不同客观条件的横向比较,再强调人自身主观努力的纵向比较。
“机会均等”将导致结果不平等,要结果平等就得忽略主观努力。因此,平等的不一定公平,公平的极可能不平等。
“千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中的“一个样”,看似平等,实则不公平,因为那些“干少”和“干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劳而获”,是剥削了他人的劳动成果。但是,仅仅强调主观努力也是不公正的,一个残疾人与一个运动健将可以“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但无法进行一场“公正”的比赛。
人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待人的差异,可以有几种办法:
玉.压抑强者,然后推助弱者去弥合差异。
2.解放强者,但同时推助弱者去缩小差异。
3.封顶不保底(设上限,不设下限)。
4.保底不封顶(不设上限,设下限)。
5.不保底不封顶(不控制差异)。
6.既保底又封顶(允许差异,但控制差异)。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平等”曾经像海市蜃楼那样迷惑过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将平等、公平、公正三者加以比较和取舍,结论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平等似不可取。
“结果均等”、“均产相安”等实为小农经济的观念。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意是不惜以“寡”为代价来换取“均等”及“和谐”。
鼓励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一个与这种努力相应的结果,必然会破坏“均等”和“相安”的局面。
因此,欲保持“均等”和“相安”的局面,要么压抑竞争,要么允许个人的努力但排除与这种努力相应的结果。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干多”、“干好”,但是你不能有一个相应的“多”和“好”的结果,而必须与他人“一个样”的“均等”。
在这种“平等”观念制约下的教育,竞争机制发育不全。个人的主观努力虽然允许,但是由于不允许得到与之相应的结果,致使因果循环不正常,衍生旁门左道式的畸形竞争,诸如“走后门”、拉关系,等等。
在这种“平等”观念制约下的教育,在处理人的差异时,往往会采取“压抑强者,然后推助弱者去弥合差异”。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强行把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将“工农兵”送上大学,等等等等。
相信读者对这些情况已很熟悉,在此不必费太多笔墨。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美国教育讲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极其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这是它在诸多方面领先于世界,以及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得以发展,甚至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需要借助“公平”概念否定“均等”观念。
如果说“平等”观念的落后在于压制强者,那么“公平”观念的先进则在于解放强者。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扶助弱者的人道,而忽略了压抑强者的不人道。
矿矿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读书时,因为是刚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主要是跟班适应,尚无受抑制的感觉。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他就感觉美国的学校太平淡、太无聊、太没有意思!甚至觉得学校是牢宠,产生不想上学的念头。从四年级开始,学校为孩子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人道”地解放了一批受抑制的孩子。
下面介绍一些美国学校“天赋教育计划”的情况,估计不少教育工作者会感兴趣,所以这里介绍得稍微详细一些:矿矿经历的“天天教育计划”ABC
在美国的天赋、天才教育中,有两个词被用得最多。一个是“gifted”,其直译是:“给予的”,可翻成“天赋”、“天赐”。另一个词是“仿应的”,这个词含有“聪明”、“智慧”、“天生的才能”等意思。这两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自然所赋予的、先天的才能。
美国的天赋教育同中国教育主张的“开发智力”中的发掘潜能不一样。美国的天赋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完全不同于中国那种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
美国人一般都承认天才。几年前,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连续剧(杜济·豪舍》。在这个高收视率的片子中,主人公是一个智商高达180的男孩,名叫杜济·豪舍。他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个很有教养的家庭主妇。杜济九岁时就以高分通过了美国大学的SAT考试,进入医学院学习。15岁时他就成了一名实习医生。在美国,医生和律师被看作是最高尚的两个职业。15岁当医生,很像一个童话。这个故事主要讲述这个孩子医生在一家大医院中,同那群资深医生们交往时所发生的种种趣事。
片头出现的是一群老年的、中年的医生正通过医院的走廊向病房走来。镜头拉到他们的脚下,只见在一片快速移动的皮鞋群中,夹着一双刺眼的旅游鞋。镜头往上抬,是医生们笔挺的裤子,又见一条牛仔裤夹杂在其中。然后,镜头定格在医生们的上半身。年轻的杜济走在一群衣冠楚楚的医生中间,但他的衬衣领口是敞开的,领带又不经意地歪在一边。尽管杜济外表还保留着少年人的纯洁率真,但他却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影片描写了这位少年医生在成年人社会中的困惑,但更大篇幅是表现少年天才傲视群“雄”的成功经历。
在美国学校里,IQ崇拜还是颇有些市场的。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多都没有独立于其他课程的天赋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学校,这个体系的名称、叫法不同,做法也有所不同。比如矿矿上小学时,从一到三年级,学校没有设置天赋教育班。他的学校的天赋教育班是从四年级开始的,简称为ETC,全称是ExtendedTotalCurriculum,意思是“超越所有课程”。矿矿上六年级时,因我们搬到西金库市,换了一个学校,天赋儿童教育班称作SCOPE,意为“发挥能力的机会”。上初中,虽然换了个学校,由于同属一个学区,所以还是沿用SCOPE这个名字,但实际上,这两个学校的SCOPE(天赋教育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却大不一样。
孩子千千万万,怎样分辨出准具有特殊天赋呢?
“天赋”有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美国俄亥俄州AGM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成的民间天赋教育研究机构。在这个机构散发的资料中,有该组织对“天赋儿童”的精彩描述: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经常并不是课堂里展聪明、最听话的孩子。有时,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的角落一声不吭。
与那些只具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样,天赋儿童也有着千变万化的个性和爱好。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他们可能一能很快地解决难题;
喜欢有计划,有条理;
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喜欢同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欢质疑权威;
喜欢开开轻松的玩笑;
经常“白日做梦”;
想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容易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看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早熟;
投入比别人少的努力,但得到比别人多的成功;
智商在130以上;
天赋儿童会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尽管这个描述很具体,但要确定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哪一个家长不希望人家说自己的孩子天赋高呢?一般来说,学校要鉴别具有天赋,并需要施以特殊教育的孩子,主要还是看学生的成绩和国测试的结果。在美国,学生的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