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够改变什么》第7章


,为了我们姐弟,父亲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即使父亲拼了命去干,也比不了人家那些整劳力啊。
等到冬天,我家田里的两个小温室也种上了黄瓜。盼着它能让我家的日子好过些吧。
及至我上了中学,家里的光景依然惨淡。初三了,我的后桌是晓桐和晓英,她俩是一个村的,排定桌次,她俩手牵着手,很要好的样子。晓桐长得特别漂亮,堪称我们的校花了。
这次是重新分班,初二时我和晓桐也在一个班,只是座位隔得较远,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初三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还有早晚自习,早上不到五点就要起床。对于我们占大多数的通校生来说,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上了初三,我才算理解了大姐当年的处境。虽然如此,可时间利用得并不高效,一天设了十余节课,有些纯属形同虚设。我们学累了,就相互交谈,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神经。只要身后的晓桐拍拍我的右肩头,我就回过头去,和她说说话。
这几年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保持班里前两名,和另一位女生轮流坐庄,占据榜首的位置。我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人物”,是同学们眼中的“骄子”,深得他们羡慕。这种畸形的学校教育中,分数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地位尊卑和心理评价。没有一个平等的环境,就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我不喜欢像有些“学习尖子”那样埋头苦读,我更喜欢玩,更喜欢轻轻松松地学。所以也就不太遵守纪律,尤其到了初三,经常迟到,耽误了跑早操,没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狠训。晓桐都跟我说:“凤亮你也算屡教不改的了。”
可她还是喜欢和我说话。初一时我们不在一个班,就聊了好多那时候有关老师的事,哪个老师都难免出点笑话,引得我俩轻笑不止。比如我的一位地理老师,第一堂课大讲学《地理》的好处,正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兴板书却写成了“秀子不出门”。我爱买书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多亏旧书便宜。晓桐常向我借着看,有时还要我给她讲里面的故事。我看了本写中学生的小说,有一个情节是这个女孩在讲解给父亲题为“吻”的画作,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晓桐的脸上出现了红晕。
我买了本练太极拳的书,还真想课余时间好好练来着,可惜功课太紧了。晓桐问起我的生日,我说:“是六月廿四,和关老爷一个日子。民间还真是这一天给关公过生日呢。”说得她和同桌晓英都笑了。我回过头来,却又听见晓桐语调有些激动地对同桌说:“他的生日是六月廿四,我的生日是五月廿七呀。”我听出来了,她是想说,我们的生日很相近且相通。我又回过头去,“原来我们的生日差不多呀。”晓桐微红着脸笑笑,反问:“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好使?”我说:“练太极拳可以耳聪目明呀。”我就开始大谈练太极拳的好处,末了才说:“我还没练呢。”
一下子,她俩就全笑起来了。我看到,晓桐的笑容很灿烂。收住笑,晓桐说:“凤亮现在变得活泼可爱了。”
这天的自习课,晓桐又拍拍我的肩,我回头见她手里拿着个练习本,上面写了一些词,有点莫名其妙。“我写了十几个电视剧的名字,我想请教你这个大作家,看看哪一部好,哪一部孬。”晓桐的嘴角带着纯真的微笑。
一看这些名字,我的脸上就有些发烧,只局促地点点头,“哦,都很好,都很好。”便意犹未尽地马上回过头去。身后的晓桐肯定被我闹愣了。
因为晓桐,我也许会格外记住十四岁这年的秋天。课上不许回头,但那时候我的“回头率”可能是创了纪录。
互动留言:
本段前后两部分的色调明暗对比,却是再真实不过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轨迹。教育真的无处不在,社会环境越发恶劣,教育还会成功吗?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成败是互为因果的。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谁又能忽视它的挑战呢。
人生最忘不掉的,是那些不老的童年记忆,还有懵懂的少年心事。并没有什么该不该,对与错。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原貌与成长的自然。
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时光的飞逝而到来。师长和孩子,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已,面对孩子的今天,请先不要忘记自己的昨天。这样才具备了沟通和引导的基础。也许不该称呼或者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是相互的,成长是互动的,这才会有实质的平等。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和敏感起来了,无论旁观者持何态度,请先给予孩子人格的尊重。
素质教育在于自由发展
女儿萱颜已成非典临床诊断病例,一家人默默接受了这个无情的现实。霍老师到医院为女儿的治疗签字和续费,回家便沐浴更衣,继续保持隔离状态。她协助防疫部门对家里各个角落都进行了专业消毒。得了这种病,也没法探视,只有靠女儿独自与“非魔”抗争了。霍老师在家里心焦如焚。
虽然已经过了两周的隔离控制期,电视台的“空中课堂”栏目组也邀请过好几次了,可霍老师坚持再隔离一周,以消除传播病毒的可能。在家当网校的老师也蛮有意义。凤亮的“非典时期免费学习”的建议被网校采纳,各地学生都可以申请获得三个月的免费卡号。学生人数呈几何级数递增,网校紧急应对,添置高性能服务器,凤亮又广邀全国名师加盟,大大充实了网络教学力量。星光和三生堂的同学也都加入了进来,霍老师和孩子们保持密切联络,了解他们在家学习和健康状况,和他们进行朋友般的交流。
霍老师天天都关注着网上和电视里的非典新闻,北京的疫魔依然肆虐,几乎每天都有百人左右新增确诊病例,让人揪心不已;只有看到非典患者出院的消息,才稍放宽心,霍老师盼着他们都早点痊愈。晶莹连日来战斗在抗非第一线,不知道她境况如何,医院被整体隔离了。晶莹所在的是处于市中心的大型综合医院,并不完全具备传染病医院的隔离条件,这里的医护人员面临的危险可想而知,尤其对于像晶莹等第一批抗非战士。
今天,所有非典及疑似患者全部转出了晶莹那家医院。与此同时,玲玉所在医院被改造为非典定点医院,成为启用医疗战线“国家队”抗非的标志。7天7夜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典专科医院在北京郊区小汤山镇建成,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从全军抽调1383名医护精英驰援“小汤山战役”,毛毛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加入首批333人的队伍进驻小汤山。抗击非典,战斗犹酣。
此前全市中小学业已暂时停课。近来晶莹的手机一直没开,家里也不知道她的具体消息。童心只是想妈妈,一个劲儿地问爸爸:“我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呀?”
非典患者转院的消息,是霍老师的学生方岩播报给亿万观众的,她已经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了。可惜新闻里没有提到方岩的同学晶莹。
隔离期过去,霍老师应邀到电视台演播室录制“空中课堂”的节目,方岩给老师做起了导演。她以前就经常在教育台客串做节目。一见霍老师,方岩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
“我从四川转学到咱班上,您教会我普通话,发现我的天赋又鼓励我学唱歌学播音的。霍老师,要不是您那么开明,因材施教,我哪儿会有今天这点成绩呀。”方岩真诚地笑着。
“这得靠你自己。老师只是被动的外在因素,你自己喜欢,愿意去学才会有成绩呀。最终还是要实现自主教育。孩子达到了自发和自主学习的程度,才是教育的成功呢。”
“那现在正是考验孩子们这种能力的时候。”
“孩子的自制力肯定弱一些。人的成长也就是不断走向自主的过程,教育就是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孩子需要引导,我们才开设空中课堂。我还让我们学校给孩子刻了好些光盘。今天录完节目我就得去学校,我们的老师可一直坚守岗位呢。”
霍老师的学生总是人才济济,多才多艺,这与她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密切相关,她找到了开发孩子潜能的捷径。苛求“全面发展”是违背天性的,因为谁的兴趣和潜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些偏才怪才就是人才。所谓的“全面发展”也只是在一种狭隘的标准之下,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就不是人才了吗?
循着孩子兴趣去找教育的切入点,不必心急。孩子有特长有侧重,这是好事嘛。这表明他某一方面可能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潜能所在,并加以合理开发,他就会是一个成功者。只要能对社会有所作为,不论哪一方面,都是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